“超級十元店”名創優品,薄利多銷加盟擴張的組合拳失靈了?

文|天峯
來源|博望財經
“100個國家、1000億銷售、1萬家店!”面對零售夢想,近日,在名創優品舉行的全球品牌戰略升級發佈會上,創始人葉國富再次親自站臺,介紹起名創優品的新願景。但重塑品牌,撕掉“僞日系”“十元店”等標籤的道路並不順暢。
名創優品2023財年第二財季財報顯示,該財季名創優品總營收24.9億元,其中海外營收9.9億元,佔比達40%,國內收入15.08億元,佔總收入的60%,同比減少26.6%。從整體看,海外業務高毛利率水平確實拉高了名創優品的毛利率,但如果從單方面看國內市場其營收是在下滑。早在去年,名創優品的美股就跌了八成,市值則蒸發超過了92億美元,約合600億人民幣。財報傳遞出的不利信號,是否預示着名創優品的艱難突圍之路,而延續的薄利多銷加盟擴張玩法還能持續多久?
名創優品發家史,“僞日系”是把雙刃劍
名創優品成立於2013年,並快速在國內擴張,曾有用戶稱:幾乎各個城市裏的每一條步行街都會有一家。之所以可以極快的佔領市場,得益於葉國富之前推出過類似的品牌店“哎呀呀”。該品牌主要面向12-28歲年輕女孩,其實就是走平民路線的“十元店”。“哎呀呀”依靠加盟模式快速鋪滿市場,據公開資料顯示,五年間,“哎呀呀”在全國範圍內開了3000多家門店。但很快,隨着網絡購物的興起,又被市場淘汰。
直至2013年,葉國富在日本遇到了著名設計師三宅順也,二人合夥創立了名創優品。根據統計,自名創優品誕生以來截至2022年12月31日,名創優品全球門店數量達5440家。其中,國內門店3325家,海外門店數2115家。從這種擴張形式上來講,名創優品無疑是葉國富對“哎呀呀”的升級改造。
不過,從名字上看,名創優品很容易讓人想到日本品牌無印良品,而它的LOGO上還印有日文。總之,不管是從品牌名字上還是從logo來看,都滲透出濃濃的“日本味兒”。這也導致許多的消費者誤以爲這是一家來自日本的企業。且在2013年,日韓文化在國內迅速崛起,產品只要打上日韓名號,往往就會被認爲更加“高端”,更受消費者青睞,這也是導致了名創優品向“僞日系”方向發展的原因。但實際上名創優品是土生土長的國產品牌。
“僞日系”的戰略確實給名創優品帶來了巨大的成功。2018年,名創優品吸引到了騰訊和高瓴資本簽署共10億元人民幣的戰略投資協議,也成功讓其在網購年代存活了下來,並在2020年成功上市。與此同時,也因“僞日系”的戰略,把名創優品拉入另一個深淵。隨着日韓文化在中國逐漸失去影響力,名創優品的質量問題也逐漸被暴露,有大批消費者開始反感這種“媚日”行爲,名創優品的業績出現放緩。甚至被《人民日報》點名,在輿論問題和產品問題雙重壓力下,名創優品亟待轉型。
“薄利多銷、加盟擴張”,老路還能撐多久?
根據財報,名創優品2023財年第二財季總營收錄得24.94億元,同比下跌了10.06%,也低於上季度的27.72億元。從歷史數據來看,2022年名創優品營收增速都處於承壓狀態,兩次出現負增長、單季度最高同比增速只有5%左右。
此前,名創優品於 2020 年 10 月赴美上市,市值最高時突破百億美元,與完美日記和泡泡瑪特一起,掀起了 2021 年國內新消費投資的熱潮,彼時風光無限。但從 2021 年下半年開始股價一路走低,截止發稿止,目前市值只剩55億美元。
究其根源,首先,名創優品開店速度下降,每家店的收益漲幅較低。2023財年第一財季名創優品的門店增加了234家。到了2023財年第二財季同比增幅減少至157家。爲了改變現狀,去年年初,名創優品將加盟保證金、品牌使用費分別下調,降幅高達53%和62%。但很可惜,這一番努力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雖然疫情也是影響名創優品開店的重要原因,但依然無法忽略名創優品門店經營上的問題。除此之外,相關數據顯示,自2019年以來名創優品單店收入一直處於下滑趨勢。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單店效益的下滑必然會嚇退很多有意向的加盟商。
同時,子品牌TOP TOY表現也不佳,根據財報顯示,TOP TOY品牌2023財年第二財季收入爲9900萬元,同比減少25%。從去年下半年TOP TOY單店平均收入約爲410萬,與2021年的790萬相比,可以說成倍下降。TOP TOY成立之初就打出對標泡泡瑪特的口號,希望能拉攏年輕消費者喫到這波紅利。可受市場原因,就連泡泡瑪特的市值也出現嚴重縮水。
面對行業下行走勢,對入局晚的玩家來說,特別是原創能力的不足的TOP TOY而言,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和壓力。
從“十元店”到“潮玩IP”,企圖複製泡泡瑪特可行嗎?
當然,名創優品的也一直在努力尋找轉型之路。
自2021年開始,爲了撕掉名創優品的“僞日系”標籤,葉國富調整戰略開始跟風向國潮靠攏。上述提到的潮玩品牌TOP TOY,名創優品將其定位爲全球潮玩集合店,產品線涵蓋盲盒、積木、手辦、拼裝高達、娃娃模型、潮流玩具、原創產品等核心品類,以及未來待開發的X品類。希望將藉助合作IP的影響力,直接對決“潮玩屆的TOP”泡泡瑪特。可是複製之路可行嗎?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TOP TOY2021年的GMV達到人民幣374.4百萬元,在中國潮流玩具市場中排名第七。但在2022下半年,TOP TOY的GMV達到3.14億元,收入2.225億元,稅前分部虧損3634.4萬元。
顯然,TOP TOY 雖然擁有名創優品的供應鏈能力,但是原創 IP 和設計能力不足,甚至多次陷入設計師抄襲的風波。不少消費者反應,出現在名創優品店裏的商品,總讓人覺得似曾相識。舊套路的紅利喫不到,新的技能還未習得,名創優品的困境愈發明顯。
可以說,爲了擺脫“僞日系”“十元店”等舊標籤,近年來的名創優品也做了很多嘗試和努力,可經營並非一廂情願。此外,名創優品還時常被曝出產品質量及安全等問題,查詢可以發現,名創優品在黑貓的投訴量超過1700條,其中大都涉及產品。
一邊自身產品問題頻現,一邊寄望於轉型走上更年輕更高端的路線。但轉型突圍的路上,只有保證好的產品質量和加盟商管理,纔是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