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他們也正青春

——電影《望道》觀後

文/熊麗然

和莉莉周觀影團走進新片《望道》的重慶站推介會。

熒屏閃爍,兩個民國時期的女學生推着自行車,向浙師大一羣剛完成了拔河比賽的男孩子問路:“我們要找——望道先生”。

陳望道!我這才恍然大悟——這是講《共產黨宣言》的首位中文全文譯者陳望道先生生平的一部紅色影片。“望道”既是陳望道先生之名,也是那個時代革命者仰望和探尋真理之道。好片名!

電影《望道》以《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首譯者陳望道爲核心,展現了其篤定恆心、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劉燁領銜主演,圍繞友情、愛情、師生情,全景式描繪出陳望道及其身邊仁人志士一生尋找並堅持真理的征程。“望道”不僅是陳望道一個人,更是那個年代堅守初心的一羣人,是一段關於信仰與熱愛的羣像。

過去,對於宏大敘事背景的紅色影片,觀衆大多有着幾分惶然和木訥,這類故事的角色通常黑白分明、正反對立,情感上沒有什麼可供探討的灰色地帶,因此觀影的感受也基本指向一個標準化的答案,千人一腔、萬衆同心。

但沒想到,此影片卻一改“套路”,情節抑揚頓挫,有張揚高歌也有低吟淺唱,引人入勝:就在陳獨秀爲翻譯《共產黨宣言》急迫地尋覓合適人選時,著名翻譯家費煌堂無望於時局,自殺身亡;留洋博士自信滿滿而來汗顏縮膽而歸;精通漢英雙語的老學究歧視白話文“是話非文”;以文謀生的捉刀先生張口即索要潤筆費——幾個既簡潔又鮮明的人物形象,頓時使百年前那個時代的文化衝突與裂變躍然於銀幕之上,更讓其後陳望道先生對這項使命不辭艱難地承擔和高標準地完成所折射的智慧、擔當與堅韌,進行了一個完美的鋪陳。

我所知道的,是陳望道以墨爲糖蘸糉子的經典傳說,以及由此而來“真理的味道是甜的”那句烏托邦式的高蹈與象徵性;我所不知道的,是他在翻譯時限僅有二十天的字斟句酌之間,不僅力求精準傳達《共產黨宣言》本身的含義和情緒,還必須與當時中國社會階級本質相連通的那份孤詣。影片花了不少的篇幅來講述《共產黨宣言》第一章標題的譯定過程,通過“紳士和平民”“富人與窮人”“有產者及無產者”的三輪思想進階,展現出這位偉大譯者,既作爲轉述者的求實,又作爲創作者的求新;更加帶領着我這個不甚開悟的觀衆,在望道先生的思想高原上經歷了一番艱難跋涉,領略到醍醐灌頂、撥雲見日的況味。

從這個節點開始,我發現我的眼眶就一直維持在溫熱溼潤的狀態上了。

影片中,陳望道和蔡慕暉從青澀甜美的初見,到共渡難關的相守,重慶這座城市見證這對愛人的情比金堅。片中重慶一場生死相系的雨中哭戲,令許多生活在百年之後的同一座城市的觀衆溼潤了眼眶。

我一直認爲“溫熱溼潤”是故事講述者作用於故事傾聽者的最佳力道,它洞開了後者的心扉,又讓他們不至於被裹挾進某種巨大的情緒衝擊而暫停理性思考。此種力道,貫穿在《望道》這部影片的許多處情節中——《共產黨宣言》印製組成員面對印刷廠工人罷工時的立場紛爭以及日後的分道揚鑣,白色恐怖之下施存統的脫黨、愧悔和抗爭以及最後的覺悟,蔡慕暉求取盤尼西林的艱難抉擇……這些大大小小的心靈困境,不僅籠罩過百年前的先驅,也時不時籠罩着今天的我們,於是我們理解了做出任何一種選擇的人,也看清了這些不同選擇之下不同的精神質地。

很感謝莉莉周觀影團組織的這場影片推介會,請來了主創團隊在放映後與觀影團成員們見了面。“你們是如何把主旋律與年輕人的審美相統一的?”導演侯詠對此的回答很坦蕩:“市場一說‘主旋律’電影就拒絕,就像學生一聽父母師長的說教就不感興趣,我們不應該去責怪這些年輕人,而是應思考如何扭轉這種局面。就電影而言,我覺得只要把故事講好,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讓觀衆理解人物的思想脈絡,他自然就會接受。”

是的,這部影片是極爲精彩的,它並不因爲紅色影片天然正確的立場就高高在上,它摸索着時代的脈搏,探尋着呼應人心的言辭和態度,將歷史的故事講出了新時代的內涵。

最好的紀念是傳承。此次《望道》重慶推介會,復旦大學重慶校友會還組織了近百名渝籍、在渝校友前往觀影。

(作者爲重慶文學院第一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修班學員)

本文圖片由莉莉周觀影團提供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萬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