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刚过,我搭档的一位女性朋友打来电话要我们推荐车,姑娘95年,毕业3年和男朋友已订婚,这辆车算是他们小家庭的第一辆车。本来很正常的一件事,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姑娘的买车预算竟然是8-40万。照理说买车预算一般正负不超5万,面对这32万的范围让我和搭档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给她推荐。

抛开姑娘最后的选择不谈,我想借着这个真实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和大家聊一个话题——买车到底该不该一步到位。这篇没有任何汽车专业的知识,只是想和大家聊聊我的看法。

买车该不该一步到位?

这个姑娘买车的预算之所以下到8万,上到40万,是因为两人今年或者明年有结婚的打算,双方父母都表示愿意支持他们的第一辆车。两个年轻人有10万的存款,双方父母愿意各出15万,40万即使全款也不在话下。很多年轻人买车都面临这样的难题,自己手里积蓄不多,父母又愿意支持,到底该不该选择更好的呢?我的意见是:没必要,不差钱的家庭除外。

买车预算的上限到底如何制定?

汽车说到底是贬值产品,对于咱们平头老百姓来说绝不是一笔划算的投资。大部分年轻人收入不稳定,买车后的养车费用压力不算小,特别是还有房贷压身的那些,拿着钱少还两年房贷不香吗?开一辆更好的好车并非不好,而是没必要。

那么买车预算的上限到底应该如何计算呢?全款买车的话,预算尽可能和一年稳定的总收入持平,养车费用低于月收入的1/10最为稳妥,如果是贷款买车也尽可能不要超过收入*1.5。

汽车不存在一步到位

我今年37岁,汽车制造专业国内念了4年,出国学了4年,主机厂工作5年,开了3年汽修厂,做了3年车评人,与汽车打交道满打满算快到20年。你要问我这么多年最大的心得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汽车行业发展真的太快了。

念书时我的专业还细分为三个领域:车身制造,地盘制造和发动机制造,我学的就是车身制造。而那个时候最火爆的领域是什么呢?发动机制造。国内车市一片繁荣,发动机制造人才缺乏,前景一片大好。时间到了今天,大大小小的车企几乎放弃发动机的继续研究转投新能源领域。而那些学发动机制造的同学,要不就是到了管理层,要不就是前两年行业落寞的时机转了行。

行业中的从业者尚且如此,汽车本身更是日新月异。做自媒体这3年,最大的感受也是车子越造越好,也越来越便宜了。宏光miniEV,特斯拉Model3,蔚来ES6,比亚迪汉,宋PlusDMi,长安CS75Plus等诸多现象级的车一再刷新我们心目中对“好车”的认知。但今天再顶尖的车,20年后开起来大抵也只是工业垃圾般的存在。

人生如买车,没有一步到位的捷径

姑娘最后选择了贷款购买polo plus,尽管我们一再推荐这个价位性价比更高的国产车,但姑娘表示:买国产车还得再等等。尽管我想说,没必要再等了,但姑娘没说国产车不能买,似乎已经是认知上的一种进步。姑娘打算自己存点钱再考研,不问父母伸手,给自己的人生多一种选择。

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铁饭碗”已经越来越少了,每个行业都是一样。如同买车无法一步到位一样,能一步到位的人生也越来越难。我问汽修厂的朋友,以后没有燃油车修了你们怎么办,有个哥们说得好:“电动车也会渐渐衍生更多的行业,怕什么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