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在經歷了近期一系列銀行業風險事件之後,德銀的股價異動反映出當前美歐金融市場的脆弱性:危機不僅在於公司的經營狀況,更在於投資者信心脆弱,市場大幅動盪的風險

◎記者 汪友若

瑞銀與瑞信的併購案尚未完全結束,德意志銀行(下稱“德銀”)便已站上風口浪尖。

上週最後一個交易日,德銀信用違約掉期(CDS)保險成本飆升,這與瑞信被宣佈兼併前的情形類似,令市場再度加深對美歐銀行業的擔憂。不過,截至3月27日晚間記者發稿時,進入週一交易時段的歐洲市場情緒有所回暖,德銀股價反彈超5%。

在經歷了近期一系列銀行業風險事件之後,德銀的股價異動反映出當前美歐金融市場的脆弱性:危機不僅在於公司的經營狀況,更在於投資者信心脆弱,市場大幅動盪的風險,即“跌出來的風險”。

德銀,下一個瑞信?

當地時間3月24日,德銀在官網宣佈將提前贖回一筆2028年到期的二級資本次級債券(T2債券),總額爲15億美元。二級資本債券屬於次級債券,受償順序低於優先級債券,但高於此前瑞信被全額減記的銀行補充一級資本金債券(AT1債券)。

通常而言,提前贖回是爲了讓投資者對公司資產負債表的實力更有信心。但在近來神經緊繃的美歐金融市場,銀行業稍有大動作,便會引起股價的劇烈反應。

上週五,德銀歐股股價盤中大跌15%,創3年來最大盤中跌幅,收盤跌幅收窄至8%,但股價仍創下近5個月的低點。同時,德銀的CDS價格也出現飆升,這與瑞信被宣佈兼併前的情形類似。部分市場資金開始押注德銀會成爲歐洲銀行業危機的下一個脆弱環節。

成立於1870年的德意志銀行是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之一。截至2022年底,德銀總資產規模超過1.3萬億歐元。而對於德銀是否會成爲下一個瑞信,多數機構的看法是“不會”。

金融研究機構Autonomous Research在研報中直言:“我們不擔心德銀的生存能力或資產評級。”數據顯示,德銀有穩固的盈利,今年的有形資產回報率將達到7.1%,2025年將達到8.5%,德銀不會是下一個瑞信。

從財報數據來看,目前德銀滿足了金融危機後對銀行業施加的所有嚴格資本要求:自2019年開始重組後,該機構已連續10個季度實現盈利,2022年淨利潤50億歐元,同比增長159%,爲2007年以來利潤最高的一年。

年報顯示,德銀的CET1(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在去年底爲13.4%,流動性覆蓋率爲142%。這意味着,該機構有足夠的流動性資產來覆蓋30天的現金突然外流。對比此前,瑞信年報中披露其不得不在2022年動用“流動性緩衝資金”,因爲其流動性低於監管要求。

Autonomous Research表示,投資者擔心的是德銀在美國商業房地產領域的敞口及其龐大的衍生品業務,不過就目前來看,這兩種情況並不太可怕。

摩根大通認爲,商業房地產貸款僅佔德銀整體貸款的7%左右——330億歐元,這部分貸款有約50%在美國,但德銀商業房地產貸款的敞口實際上低於更廣泛的全行業水平。衍生品方面,德銀與其他主要金融機構比也沒有顯得失衡。

歐美金融市場面臨

新一輪“壓力測試”

截至3月27日晚間記者發稿時,曾在上週五一度陷入惶恐的市場情緒已經回暖,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德意志銀行股價漲超5%,而美股盤前交易時段,該股股價也漲超3%。

明面上沒有重大利空的德銀股價出現大幅波動,反映了當前市場情緒的脆弱性,即美歐銀行業的危機不僅在於公司的經營狀況,更在於經濟環境不確定性猶存、投資者信心依然脆弱背景下,市場大幅動盪的風險。

對於上週五德銀股價的波動,有不少市場觀點認爲,考慮到銀行業的風險以及此前瑞信併購案在短短一個週末敲定的案例,交易員“不敢”在整個週末持有頭寸。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認爲,目前歐洲系統性重要銀行經營狀況尚可,瑞信問題是個例,並不普遍,其溢出風險也相對可控。從歷史經驗來看,美歐銀行倒閉潮多爲底層資產的風險暴露。當下美歐銀行底層資產整體健康、資本充足率有顯著提升、金融市場環境相對穩定,系統性風險相對可控。

但趙偉提醒,金融風險的傳染往往是非線性的,恐慌情緒或將加速部分脆弱環節的風險暴露,中小銀行或“首當其衝”。當下,貨幣市場的隔夜逆回購利率高達4.8%,對居民存款資金吸引力顯著增強,部分中小型銀行已經開始出現存款快速下降的情況。

中金公司首席海外策略分析師劉剛表示,2022年美聯儲壓力測試結果顯示,美國33家大銀行CET1比例最多降至9.7%(監管要求4.5%)。即便考慮浮虧,也僅有兩家銀行資產無法償付存款。但其中,中小銀行可能是薄弱環節:一方面中小銀行資產充足率整體不及大銀行;另一方面,中小銀行業務結構中的高風險業務的佔比更多,如商業地產貸款和商業房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CMBS)。

劉剛表示,在市場情緒敏感情況下,投資者要關注銀行信用收縮和市場主動尋找風險點而導致風險爆發的可能性。

國泰君安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周浩表示,歐洲銀行業的歷史就是一部兼併收購的歷史,這背後不僅有金融危機等客觀因素,也有大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往往更強這樣的行業因素。總體而言,金融風暴也是對歐洲金融體系長期改革的一次“壓力測試”。如果不能通過這一輪“壓力測試”,下一輪的銀行業改革也會隨之而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