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間爲了刺激旅客飛行而推出的“隨心飛”產品,在航司逐漸“回血”後又返場了。

3月26日,疫情後的首個新航季正式開啓。航班量數據顯示,3月26日當天全國共執行12433個國內航班,相比2019年夏秋航季首日,恢復率達到106.6%。

這意味着,國內航班量已經“滿血”恢復,甚至超過了疫情前。

國內航班量的猛增,始於春運前後,受益於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和探親、商務出行需求的陸續恢復,國內航司也在今年1月收穫了久違的盈利,國內航線的票價也是在2月繼續攀升。

然而,進入3月後,南方航空(600029)率先推出“暢遊中國”產品,全國通用版3488元起,拼團價格3399元起,需提前5個工作日兌票,同一航線最多可往返2次。

這意味着,在疫情期間爲了刺激旅客飛行而推出的“隨心飛”產品,在航司逐漸“回血”後又返場了。

“隨心飛”產品由東航首創於2020年6月,隨後海航、祥鵬、春秋、南航、山航、吉祥、深航等各大中小航司紛紛跟進。

“隨心飛”產品的基本原則就是旅客支付一定價格後,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無限飛”,讓那些本來一年只飛1-2次的旅客,入手“隨心飛”之後,多花一兩千塊,多飛個十來次。一句話總結就是:旅客便宜多飛,航司填滿空座,刺激地方消費。

從疫情期間的實際銷售情況來看,“隨心飛”產品也的確可以用“大火”形容,由於旅客集中搶購,導致不少航空公司的App在銷售當日宕機。

不過,航司其實並不能通過“隨心飛”賺到多少錢,反而是“隨心飛”產品逐漸到期的今年1月份,國內航司才實現了疫情三年以來久違的單月盈利。不少人認爲,“隨心飛”這類促銷性質的產品,將要隨着民航業的復甦消失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繼南航推出“暢遊中國”的“隨心飛”產品後,國內低成本航空的代表春秋航空(601021),也推出了“想飛就飛5.0”,春秋版“隨心飛”推出當天,公司的網站就被“擠爆”,暫時關閉了購買入口。

爲何在航班量已經“滿血”,航司已經扭虧之下,還要繼續推新的“隨心飛”促銷?這對民航市場又意味着什麼?

筆者認爲,航司在此時推出“隨心飛”並非沒有依據。

首先,國內航班量雖然已經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水平,但旅客需求量並沒有“滿血”。從2月的數據來看,國內的運力已經恢復到2019年水平,但客流量卻恢復到不足九成,幾家上市航司陸續公佈的二月平均客座率,也都只有七成左右,市場總體依然處於供大於求的情況。

其次,3月以來,部分國內航司的境內平均票價(不含燃油附加費和機場建設費)已經超過了2019年同期水平,再加上必須繳納的燃油附加費和機場建設費,旅客的實際乘機成本比疫情前的同時期還高了不少,也就降低了不少遊客的非必要出行意願。

再次,相比已經“滿血”恢復的國內航班量,國際航班量目前只恢復到疫情前的兩成,大量本該飛國際航線的飛機依然要在國內“內卷”,運力的局部過剩也在拉低航司的整體收益,不少航司又重回虧損。

在這樣的情況下,已在疫情期間被證明物美價廉的“隨心飛”產品,對於航司來說也算是傳統淡季刺激非必要出行、補充收益、提高客座率的最直接舉措。

並且,與2020年最初推出的“隨心飛”產品相比,如今的“隨心飛” 已經延伸出了覆蓋不同時間段或者區域的細分產品,預計這很可能也將成爲未來航司設計產品的常態,甚至會進一步細分和升級。

從這一角度來看,航空公司如果能夠重視不同旅客的特定需求,通過精細化管理細化產品定位,開發出更多“隨心飛”之外的創新產品,或許是這場疫情帶給航司和旅客們的最大收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