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破浪圖文組

文 | 趙妙琳

責編 | 章麗娟


上海,這座經常出現在小說和影視中的城市,提及它,你第一時間會想到什麼?


是“許文強、丁力、馮程程”,是“情深深雨濛濛”,還是“四行倉庫和蘇州河”,亦或是“紅玫瑰與白玫瑰”?



而還未到過這座城市的我,首先想到的是郭敬明的《小時代》電影,沒錯,就是被很多人罵“爛片”、“三觀不正”的那部。但電影裏四位數一個的玻璃杯、幾十萬一件的大衣禮服和無處不在的絢麗場景,卻也在我腦海中成功構造出了高樓林立、華燈璀璨的的魔都形象。



作爲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有着不容小覷的城市影響力,承載着先行先試的示範作用,它同時還是新能源汽車最早的試點城市,12年的世博會後,便已經有超過200輛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上海街頭。


因此眼尖的小夥伴可以發現,近年國家大力推廣新能源所實施的政策,很多都是先在上海落地,之後視情況再在其它城市進行復制、優化和推廣。


前段時間傳得沸沸揚揚的上海新能源新政大家應該還記得吧?除了今年2月份率先頒佈“2023年購買插混汽車不再發放免費牌照”之外,這個5月,一則車身長度不到4.6米或價格低於10萬的新能源汽車將無法免費上滬牌這消息一出,讓上海再次火上熱搜。



雖然關於此上海還未出臺明文規定,但上海市內不少經銷商均表示,這些微小型電動車目前確實已經無法上滬牌,其中,銷量火熱的宏光MINI EV、榮威RX5、歐拉好貓、小鵬G3和奇瑞小螞蟻等都受波及,但目前政策應該仍在商榷之中。


對此,各行各界都在高談闊論,車圈內還有不少人提出質疑:這些微小型電動車分明是符合國家所推廣的節能排放的要求,爲何新政策要特地針對這些車型,上海是否有提高消費者購車門檻的嫌疑?


依我看來,正是這些此起彼伏的質疑聲,讓此次的上海新政遲遲未正式出臺。但是從目前已知的事實來看,相關政策還是會在不久之後面世。



此前上海率先官宣在2023年取消插混車型的免費牌照資格,是因爲在上海新能源汽車生長蓬勃的環境之下,插混車型的“過渡”使命已經逐漸完成,想要減少“蹭牌”消費者買插混當燃油車開的現象。


此番新能源新政的預熱,則和上海市目前呈現“井噴式”增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現狀可脫離不開干係。


衆所周知,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包容性極強,除了當地常駐人口之外,比起一般的二三線城市,這個“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容納了更多慕名而來紮根、漂泊或打拼的外地人。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上海目前常住人口超過了2487萬人,其中外來人口超過了40%,截至目前,人口流入率仍在逐年攀升。反觀時常讓我感覺“人已經多到不行”的廣州,常住人口只有1867萬,上海的人口密度實在讓人頭皮發麻。


在人口密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以及汽車從奢侈品變成日用品的趨勢之下,上海市內的交通環境加峻,所以不得不比其他城市地區優先採取汽車限行限號的措施,以緩解道路壓力。



然,在限行限號的規定下,上海的交通壓力得以舒緩,但從去年外牌限行加碼後,免費上綠牌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大爆發,銷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突破了13.22萬輛,同比大幅增長3.5倍,僅僅6個月,比去年全年的銷量還要多出3%。


目前,上海區域市場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在全國銷量的佔比從10%提升至13%,每個月的銷量甚至超過了排名二三位的北京和深圳的總和,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了30%,這意味着,在上海道路上行駛的汽車中,每10輛就可能有3-4輛新能源汽車。



可想而知,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讓此前限行限號取得的積極成果幾乎前功盡棄,城市道路壓力再次加劇。因此,管理者不得不考慮將綠牌紅利削弱,以優化上海市的道路環境。


需注意,上海市內很大一部分人購買電動車並不是出於保護環境的理念,更多的是想拿到免費滬牌和享受免限行,所以價格低廉的微小型電動車就成了很多人的購買對象。


不得不強調的一個事實是,微小型電動車的售價一般只要幾萬元,比如新能源車圈“網紅”宏光MINI EV就只需3萬多,而普通滬牌上牌採取拍賣的方式,到手就要將近10萬,這讓上海的汽車市場形成了一種類似“倒掛”現象。



長期以往,容易讓上海剛起步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產生“內卷”,即爲了迎合消費者爲了蹭綠牌而購買低價電動車的“佔便宜”心理,開始爭相將新能源汽車的打造往低質、低成本靠攏,使得整個行業倒退。


爲了保障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良好和穩定發展,管理者不得不將“新能源汽車免費送綠牌”的門檻拔高,但後續的新政是否真的針對車身長度不到4.6米或價格低於10萬的微小型電動車,我們仍不得而知。


除此之外,以推行新政爲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風雲變幻,之所以能在上海優先展現,除了市場剛需之外,更多是因爲上海這座城市的特殊性。



這座GDP常年在全國排行第一的發達城市,有着強大的包容度,羣衆市民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相對較高,爲龐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構造提供了前提條件。


基於其龐大市場的明顯變化,上海能迅速反應做出調整,而且優先制定、實施的政策可以給其他發展新能源的城市提供參考。



最早的上海,只是一個名不經傳的小漁村,在經歷了百年風雨之後,它已經化身成國內潮流前沿代言的國際化大都市,成爲中國的經濟、金融、科技、信息、文化中心,更是喊話對標紐約、東京等,建設開放型城市。


追根溯源,中國第一輛進口汽車最早在上海登陸,在之後燃油車的發展中,上汽一直充當着排頭兵的角色,而兩年一度的上海車展,更是汽車產業動向的揭露,這無不顯示了魔都和汽車市場的密不可分的奇妙聯繫。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上海新能源新政真的落地,那新能源市場緊隨其後發展的北京、深圳、廣州等城市是否也受其影響,將新能源汽車補貼進一步收緊呢?


無可非議,不論是當下的市場環境還是未來的趨勢走向,上海都將是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重要陣地,雖然此次新能源新政遲遲未敲定落地,但不論是這個新政,還是之後的,都無疑將會給全國其它城市提供借鑑樣本。


一方面,魔都要火速普及新能源,用以替代汽油車,達到綠色城市目的;另一方面,魔都也要適當給予降溫,過快增長新能源汽車,其本身也爲城市增加負擔。


這就是“冰與火”之歌。上海唱罷,廣州、深圳就該登臺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