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博鰲亞洲論壇拉開帷幕!3月28日,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新聞發佈會暨旗艦報告發佈會舉行。

“今年是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論壇年會首次完全恢復線下會議。”博鰲亞洲論壇祕書長、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李保東介紹,初步統計,今年共有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0名代表,以及來自約40個國家和地區的170多家媒體機構1100餘名記者參加年會。

與此同時,《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以下簡稱“可持續發展報告”)和《亞洲經濟前景及以一體化進程》(以下簡稱“亞洲前景報告”)兩大博鰲論壇旗艦報告也在發佈會期間發佈。其中,《亞洲前景報告》顯示,2023年,在世界經濟放緩和全球化遭遇碎片化風險的大背景下,預計亞洲經濟整體復甦步伐繼續推進,區域生產、貿易、投資一體化和金融融合進程將加快,亞洲將把握好全球經濟治理的“亞洲時刻”。

經濟整體復甦步伐繼續推進

張宇燕:預計亞洲年內實際GDP增長率爲 4.5%

《亞洲前景報告》顯示,2023年,在世界經濟放緩和全球化遭遇碎片化風險的大背景下,預計亞洲經濟整體復甦步伐繼續推進,區域生產、貿易、投資一體化和金融融合進程將加快,亞洲將把握好全球經濟治理的“亞洲時刻”。

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今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顯示,2023 年世界經濟增速爲 2.9%,較 2022 年 10 月的預測值有所上調,但仍顯著低於 3.8%的歷史(2000-2019)平均水平。

作爲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2023 年亞洲經濟體整體復甦步伐加快。《亞洲前景報告》也對今年的亞洲經濟發展作出分析,預計亞洲經濟體 2023 年加權實際國內生產總值 (GDP)增長率爲 4.5%,較 2022 年的4.2%有所提升,成爲世界經濟放緩大背景下的一大亮點。

“預計數據比全球平均增長要高,我們對於亞洲(經濟發展)是比較樂觀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宇燕通過從就業、物價、貿易三個方面對比分析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亞洲前景報告》指出,亞洲金融融合加深,幫助提升了區內經濟體抵禦國際資本流動負面衝擊的能力。在亞洲經濟體增強抗外部衝擊能力上,重點關注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與低收入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債務水平持續上升的問題。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開啓加息週期,大量短期資本加速從亞洲迴流美元資產,許多亞洲經濟體數次加息導致經濟減速是主要原因。中國經濟的強勁復甦將爲亞洲經濟體有效應對外部衝擊提供助力。

張宇燕表示,去年一年,亞洲經濟的整個增長和外部特別是美國和歐洲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調整聯繫在一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調整,特別是美聯儲還有歐央行加息,對世界經濟及亞洲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展望2023年亞洲經濟走勢,張宇燕認爲,當前美聯儲和歐央行在加息緊縮治理通貨膨脹的道路上還是要繼續邁進,因爲必須得把物價砸下來。而中國現在在貨幣政策方面,採取了多次降準降低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這對整個亞洲經濟增長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

“不同國家面對不同的經濟條件,貨幣政策會有一些不同。但在財政政策上面,基本上都是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增長。”張宇燕表示,各國政府用積極財政政策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努力,也是我們對於亞洲經濟增長的信心所在。

李保東指出,從前景報告可以看到,百年變局下,動盪變革期,亞洲各國直面挑戰,成爲全球可以依靠的增長動力和多邊主義的重要支撐力量。2023年亞洲將成爲全球經濟放緩背景下的一大亮點。發展中亞洲是其中的中堅力量,中國經濟的反彈給亞洲和全球帶來了積極信號。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亞洲區內復甦分化加大,糧食、衛生、能源、貨幣以及氣候危機給許多亞洲國家帶來巨大傷害,部分經濟體陷入債務困境。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亞洲內部以及與世界更緊密的團結合作來加以解決。

亞洲應抓住全球產業鏈區域化機遇

林桂軍:數據顯示產業鏈並沒有出現大規模轉移趨勢

今日同步發佈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則嘗試從綜合和系統的角度分析發展亞洲的融資問題。

“亞洲的錢投到哪了?吸收的投資多少來自於本地?”對外經貿大學前副校長林桂軍發出疑問。

《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出,亞洲發展融資面臨許多挑戰。由於發達經濟體財政和貨幣緊縮,2022 年上半年亞洲地區的資本流入量明顯下降,淨流出 40 億美元。亞洲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融資缺口存在較大差異,北亞和中亞、東南亞、南亞和西南亞等區域按照當前路徑難以在 2030 年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解決這些地區的問題迫在眉睫。

“這裏面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流出的多,人家流入的少。”林桂軍表示,“亞洲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金融體系不發達,但是不發達可能風險小。未來如何擴大(並完善)亞洲的金融及金融體系,可能是一個長期非常重要的問題。”

《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出,許多亞洲經濟體的財政空間有限,限制了公共部門對發展融資的支持。此外,目前較多亞洲經濟體的政策框架不足,難以推動產生可獲得銀行融資的項目。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發展融資參與者之間未形成合力,碎片化風險在逐步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發佈會期間,林桂軍對市場關注的亞洲區域產業鏈轉移的內容也作出了分析。“我們今天關心全球價值鏈是不是轉移了?是不是迴歸了?從指標來看,我們用中間品的貿易一體化程度來看,因爲全球價值鏈生產是靠中間品貿易凝結在一起的,沒有發現它出現弱化的跡象。”

“另外一個重要的指標,我們觀測到全球價值鏈有22個貿易量最大的中間品,半導體只是其中之一,中國在裏面有20個占主導地位,最初我們研究的時候是18個,這20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沒有發生顯著變化,沒有覺得跑哪去,我們數字上面確實沒有看到這樣的趨勢。”林桂軍表示。

而《亞洲前景報告》指出,儘管近年來全球供應鏈受到各種衝擊,但亞洲工廠自身依存度仍有增強,亞洲經濟體在全球價值鏈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亞洲產業鏈重構與韌性問題上,亞洲應抓住全球產業鏈區域化機遇,積極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構建更加緊密的區域共同市場; 抓住全球產業鏈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機遇,推動數字技術創新,促進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需應對全球產業鏈斷裂帶來的衝擊,有效保障關鍵初級產品和中間產品的供應。”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徐超

校對 柳寶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