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嘉裏物流召開業績會議,併發布2022年財務報告。 

據財報顯示,2022年收入增加10%至866.49億港元;核心經營溢利下跌12%至47.9億港元;股東應占溢利爲35.79億港元,增長8%。 

分業務來看,綜合物流業務錄得分部溢利13.75億港元,增長28%;電子商貿及快遞業務錄得分部虧損8.26億港元;國際貨運業務錄得分部溢利47.03億港元,下跌3%。 

據2022年中期財報顯示,電子商貿業務錄得虧損3.93億港元,因泰國KETH業務在2021年下半年及2022年上半年陷入價格戰,導致電子商貿及快遞業務分部表現下跌。KETH當時預計於2022年年底將接近收支平衡,顯然目前的數據不符合當時預期。 

針對電子商務業務,嘉裏物流的CFO鄭志偉在業績會上表示,今年將努力做好泰國的業務,目前已經得到多種支持。 

首先是嘉裏物流有順豐的科技和經驗,順豐會全力給嘉裏物流建議,去改善泰國的業務。 

泰國整體人口7000萬,規模小於廣東省,所以按照順豐以往30年的經驗,絕對有辦法去把握。第二是資金的支持,主要是通過發行證券以幫助發展業務。 

倉儲業走向內地

財報中提到,綜合物流分部收入來自提供物流服務及銷售貨品,這與2021年中期財報所示的信息有所不同。

中期財報顯示,綜合物流收入包含物流運營和香港貨倉。而據2019年財顯示,香港貨倉的溢利接近5.41億港元。

但於2021年10月4日,嘉裏物流完成位於香港9個倉庫的出售,總對價135億港元。投資性房地產餘額也從2021年中期的133.19億港元下跌至2021年年底的19.4億港元。直至2022年年底,該餘額僅爲18.2億港元。

從近一年嘉裏物流的動作來看,倉儲業務確實是在走出香港,走向內地。

2022年1月份,嘉裏物流收購上海靖安運輸有限公司100%股權,以進一步加強華東地區食品冷鏈業務的佈局。據瞭解,出讓方上海靖安於上海市安亭鎮擁有一處佔地70畝的土地,其中包含一座佔地7000平方米,高度33米的全自動化冷鏈倉庫。

嘉裏物流將於該地繼續建造二期冷鏈倉庫,預計冷庫面積達到2.1萬平米。

2023年2月份,嘉裏物流收購天津環捷物流有限公司,據瞭解,天津環捷物流是一家以化學危險品倉儲、運輸及相關增值服務爲主業的一體化專業物流公司。

此次收購包括天津環捷擁有的位於天津市南港工業區的75畝自有土地,以及2.2萬平米的甲類及乙類化工倉庫。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嘉裏物流位於廣州空港經濟區的嘉裏廣州物流中心正式交付,該項目總佔地面積約5.8萬平米,建築面積約9.7萬平方米。

可以看到,嘉裏物流在往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這三個經濟區域佈局。而且類型偏向冷鏈,或者特殊貨物。

與順豐強強聯手

國際貨運業務方面,嘉裏物流主要與順豐展開一系列的合作。

2022年5月順豐控股的股東大會上,指出關於公司未來國際業務發展,公司成功攜手嘉裏物流。嘉裏物流擁有國際網絡優勢、全球空運貨量優勢、全球海運貨量優勢、全球人才優勢以及全球客戶關係優勢。

6月份,有投資者向順豐控股提問稱:“順豐併購嘉裏物流後,雙方的協同表現主要在哪些方面?順豐在開拓東南亞市場方面,未來幾年有什麼新舉措?”

順豐表示,雙方協同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共同提升國際航線的裝載率。第二、做大東南亞業務。過去順豐的貨物到了東南亞,主要用當地代理資源完成本地配送,未來順豐會借力嘉裏物流在東南亞成熟的本土配送網絡,合力打造東南亞的區域快遞網絡,開發更高性價比的跨境快遞產品。

第三、在國際貨代方面,順豐將以嘉裏物流爲主,進一步發揮嘉裏物流的規模優勢和資源優勢。第四、科技協同。順豐目前6000多人的科技團隊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將助力嘉裏物流實現數字化迭代。

具體來看,2022年6月份,嘉裏物流與順豐控股的子公司順豐泰森訂立國際貨運代理框架協議,順豐泰森集團同意按一般商業條款或更佳條款並按公平基準向嘉裏物流提供有關服務。嘉裏物流將空運業務轉移至順豐泰森集團後,將可直接連接順豐泰森集團空運網絡,從而大幅降低第三方代理成本,進而提升嘉裏物流的競爭力。

於此同時,嘉裏物流也在進行着外延式併購,加強其國際貨運的實力。

2022年2月份,嘉裏物流擬收購美國加州國際貨代公司總代價不超過2.4億美元

2022年6月份,嘉裏物流收購嘉峯國際貨運有限公司39%權益,後者在香港及內地從事國際貨運代理、物流等業務,而此前嘉裏物流已持有其61%股權。可以看到,嘉裏物流意圖加強在美國加州和內地的貨運實力。

當前,嘉裏物流在加緊籌措資金,用於國際貨運業務的擴張。

3月28日,嘉裏物流公告稱,其擬發行最多達7.8億港元的若干可換債券。管理層表示,發行可換債券主要目的是希望發展東南亞的國際快遞業務,短期內會用於還債或再融資,讓集團的利息可以降低。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觀點”(ID:guandianweixin),作者:觀點新媒體,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