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有辉

编辑|彭孝秋

机器人行业的上市潮又添一支劲旅。

近日,安防第二名大华股份(002236.SZ)公告称,旗下正上市辅导的控股子公司华睿科技首次引入外部投资者。八位投资者增资2.6亿元,换得股权12.58%。投资方包括宜宾绿能、无锡芯创一号、合肥国轩高科、朱江明。

这次增资扩股的信号明显,大华股份也想分得机器人上市潮一杯羹。早在2021年9月,大华股份就曾启动分拆华睿科技至境内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而大华股份的老对手海康威视则在今年3月17日,宣布分拆子公司海康机器人,并向创业板递交了招股书。

两家战火从安防领域延伸到了机器人领域,似有“不死不休”之态。在AI的推动下,海康市值破4000亿,大华破600亿。

华睿科技成立于2016年,2020年整合为大华机器人业务,核心产品为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目前还在拓展机械臂,销售渠道上高度依赖大华系公司以及零跑汽车。少量的物流无人化项目还是大华股份自有的富阳生产基地所提供。

不过华睿科技的总体业绩表现仍然与海康机器人相去甚远。

公告显示,华睿科技2021年营收为6.8亿元,净利润为6212万元;截至去年三季度末,营收为4.95亿元、净利润仅为470万元。

而海康机器人2021年营收为27.68亿元、净利润为4.82亿元,去年前三季度营收为28.1亿元、净利润为4.28亿元。

紧随海康机器人大打价格战

华睿科技和海康机器人的架构设计和运营策略几乎一致——借母公司进行业务、资金输血,并用上市公司的供应链优势迅速打开市场。

具体从产品来看,华睿科技业务分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两大板块。机器视觉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物流场景的读码、定位、测量、缺陷检测等,实现生产过程“机器换人”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移动机器人在2020年成立,核心产品为室内物流的潜伏型、叉取型和移载型AMR。

移动机器人、机器视觉产品与大华股份原有安防业务的计算机识别产品交叉很深。例如安防人脸识别的核心技术涉及:图像采集、人脸检测、图像预处理、人脸特征点提取和人脸匹配/识别。这些底层技术和工业、仓储场景所需要的视觉识别类似,能够互相迁移。

大华股份运营管理中心总裁张军昌就曾表示;“把我们这么多年的视频、音频技术积累融合起来,再加上AI软件(灵魂),形成我们的机器人。”依托大华生态发展的效果十分拔群。华睿科技对大华系公司在2021年销售金额就超过1.1亿元,2022年1-9月销售超过38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华睿科技和海康机器人都拥有安防行业极其深厚的渠道体系,这为其开拓早期的机器人市场打下基础。一位机器人行业猎头对36氪表示:“海康和大华整体文化比较温和,公司大到现在也还是能感受到‘工程师’文化,不是‘PPT先占领市场’的打法,无论对员工之间还是面对客户都有很强的服务心态。”

因此对于行业目前普遍存在且难以解决的机器人售前售后问题,海康和大华相比其他创业公司都有更大的优势。

战略相似,意味着双方在机器人赛道也将重演在安防市场的激烈竞争。两者在安防市场共处于第一梯队,2020年,两家企业在中国市占率合计达64%,全球市占率合计达45%。

在劳动力成本愈发升高的趋势下,机器人业务的增速相较其他创新业务的发展更快,尤其是在2016年-2020年快递物流行业扩张潮下,大华、海康两者都看上了这块“肥肉”,在项目竞标中大打价格战。

一位工业移动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对36氪表示:“华睿科技目前就是盯着海康机器人打,用降价的方式抢项目。”但是目前来看效果不佳,海康威视和中国电科一直都是海康机器人Top 2客户,供应链和信息系统也是高度依赖海康体系,这使得海康机器人的打法和成本更具优势。

据硬氪了解,海康机器人拿下了大量解决方案项目,也就是向下游集成商提供标准化的产品,由后者部署到客户的实际场景。这一路径的毛利率基本较低,更适用于做大营收规模。2021年,海康机器人的市占率已经达到了12%。

为支撑激烈的价格战,华睿科技的核心业绩指标不甚乐观,应收账款和存货均处于高位,这表明华睿对下游市场还未形成价格主导权。2021年、2022年1-9月华睿科技有存货3.67亿元、3.37亿元,分别占到营业收入的53.7%和68.2%。应收账款为1.93亿元、2.49亿元,对应营收占比28.3%和50.3%。经营现金流净额为-2.33亿元、-0.65亿元。

新能源将是下一增长极?

在移动机器人和机器视觉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是,快递物流行业过往产生的巨量需求已经趋缓,而下一个波增长将来自于新能源、半导体。在零跑汽车的带动下,这或许是华睿科技的竞争机会。

本轮融资中直接出手2500万元的朱江明,正是零跑汽车现任董事长,大华股份的创始人之一兼原首席技术官。

零跑汽车脱身于大华股份汽车电子部门,体量庞大的汽车业务不仅为华睿科技提供了验证产品可行性的场景,也是大华股份另一个创新业务——华锐捷汽车电子的重要供应商。2021年,华睿科技的投资方之一国轩高科更是与零跑汽车达成合作,为零跑汽车的A00级车型T03供应电芯。2022年,零跑T03交付量为6.19万辆。

另一个资方宜宾绿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其大股东则是宜宾国资委。在引入宁德时代之后,宜宾已逐渐成为“锂电之都”。截至2022年11月,宜宾动力电池的产量占全国总量12.6%,占装车量23.85%。

可以预见,下游大客户带资进场将为华睿科技进军新能源行业提供优势。

36氪在此前已对机器人行业在锂电的应用做过报道。保守估计,每1GWh的锂电池产线会用到约100台机器人。而国内锂电池的生产规模还在持续增长,据工信部统计,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GWh,同比增长超过130%,其中储能型锂电产量突破100GWh。

在机器视觉方面,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同样可以应用到电池的全周期生产,在尺寸测量、外观缺陷检测、字符识别等方面代替人工作业。受锂电扩产潮影响,机器视觉行业也迎来增长。以已上市的公司中报业绩为例。2022年上半年,奥普特、凌云光均在新能源领域实现翻倍增长,前者新能源行业收入同比增长132.46%,后者较上年同期增长108.16%。

据了解,华睿科技主在锂电领域的应用已覆盖前段、中段及后段,应用于制浆/制片、制芯、组装、化成分容及打包等环节。例如针对涂布和分切等工艺,华睿科技推出锂电行业定制AMR,实现原材料高效搬运。窄体叉取AMR支持最小通道2.2米,规划算法支持窄通道双向路避让,智能感知进高精度到点矫正,实现库容率越来越高。

不过,行业还处于技术探索阶段,价格战就已出现。

一位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告诉36氪,工业领域更多解决的是搬运问题,例如生产物料转运和流通,而仓储物流领域主要解决的是存储和取放需求,因此在仓储物流积累的软硬件技术并不能全然迁移到新能源行业。

而一位投资人对36氪表示,B端行业的特殊属性要求创业公司需要先拿下标杆客户和案例,因此不少机器人公司开始免费部署、低报价的方式拿项目。

对于华睿科技,冲击上市之路仍然漫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