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三體》中,三體人爲了熬過乾燥寒冷的亂紀元,進化出了“脫水”的技能。但是在地球人眼裏,脫水的肉類可是一種常見的“美食”。加上香料炒一炒,使其變成鬆軟的絲絨狀,就是廚房裏的“百搭輔助”,美食界的“黃金搭檔”——肉鬆。它總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裏。有時是麪包和粥上的點綴,有時是煎餅果子或月餅裏的內餡,還有時會成爲減肥餐裏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但似乎很少有人思考:肉鬆到底是從哪來的?它又是如何在美食界“無處不在”的?

誰是最先喫肉鬆的人?

將肉製品加入香料調味,煮至軟爛,然後用慢火焙炒成絲狀,這是如今最普遍的肉鬆做法。在這一過程中,肉裏的水分被去除,保留下鬆軟耐嚼的肉質纖維,既保留了蛋白質等營養,又創造出了完全不同於肉塊的獨特口感,還能自由調製不同的風味,可以說是喫肉歷史中的一大“創舉”。

把肉脫水風乾後再食用,是在食品保鮮技術尚缺的古代常見的做法。在《周禮·天官·膳夫》中,就記載有一種叫“熬珍”的食物,也就是用牛、鹿、獐、麋等動物的肉做成的肉乾。但這種肉乾是什麼時候變成絲絨狀,成爲肉鬆的呢?這恐怕還得等到宋代。在宋末陳元靚的《事林廣記》中,記載有一種叫做“肉瓏松”的食物,做法是“豬羊牛精肉,切如指塊,用酒、醋、水、鹽、椒、馬芹同煮熟,去汁,爛研,焙燥,要如茸絲,不許成屑末。雞白肉、幹蝦尤佳”,也就是先把豬羊牛等動物的肉切塊,加入酒、醋等調料煮熟,再倒去汁水後搗爛,最後慢火烘焙炒幹至茸絲狀。這與現代的肉鬆做法幾乎沒有什麼區別,甚至連成品形態也強調了必須“如茸絲”,不能炒成肉鬆粉。

可以看出,至遲到宋代,人們製作肉鬆的技術就已經十分成熟。用以製作肉鬆的肉類不僅侷限於常見的豬、牛、羊肉,雞肉和幹蝦肉也在其列。除了食材的多樣,宋代肉鬆還十分講求調味的豐富。而對製作肉鬆的廚子,也有相當高的技術要求。在翻炒焙乾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溫度和力度,既保證肉不會變成肉乾,同時也要使肉均勻出絲,形成肉鬆。在這些技巧上,各位大廚都有自己的祕籍,演變出不同地區肉鬆的不同種類。

最早用於加工肉鬆的竈具及鏟、勺、爪、籬等工具。來源/王敏紅,顧江峯《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倉肉鬆的傳承與發展》

福建肉鬆or太倉肉鬆?

雖然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但相信大部分人在喫到肉鬆時,都會覺得它們是一樣的。即便會遇到形狀、口味和乾溼度上的不同,也都認爲是廠家製作上的差別,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喫起來不太一樣的肉鬆——它們可能真的不一樣?

事實上,在我國,肉鬆確實分爲兩個截然不同的種類。它們被以地域命名:福建肉鬆和太倉肉鬆。從形態上來說,福建肉鬆的肉茸包裹得比較緊密,看起來呈顆粒狀;太倉肉鬆則比較鬆散,呈絮狀。從口感上來說,福建肉鬆肉質酥潤,入口即化;太倉肉鬆則比較柔軟,肉味純正。

太倉肉鬆榮獲1915年巴拿馬國際食品博覽會甲級獎章。來源/王敏紅,顧江峯《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倉肉鬆的傳承與發展》

雖然這兩種肉鬆以地區命名,但不意味着全國的肉鬆都出自這兩個地方。這兩種肉鬆本質上還是製作方法的不同。太倉肉鬆在肉塊煮爛之後,只是經過炒壓、炒松等程序使其出松。而福建肉鬆在炒出肉鬆之後,還會加入油、黃豆粉等炒出油酥,使其喫起來更油潤。也正是這一製作方式上的差別,使兩種肉鬆形成了不同的形態,滿足食客的不同口感需求。掌握了這一層祕訣,任何人都能依據需要製作出不同的肉鬆。如今,即便是主打其中一種肉鬆的商家,也同樣會製作另一種肉鬆來豐富產品種類。不過太倉和福建能從衆多肉鬆中殺出重圍,獲得“命名權”,還真有一段自己的故事。

太倉肉鬆傳統制作技藝——第四步:搓松。來源/王敏紅,顧江峯《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倉肉鬆的傳承與發展》

1856年,福州鹽運使劉步溪的廚師林鼎鼎辦砸了一件差事。他在僱主的宴席上做砸了一道菜——把燉豬肉燉過火了,一鍋豬肉變得稀爛。像這樣達官貴人的宴席,菜的數量都有精準的講究,缺一道菜可不行;可現有的食材和時間,又不允許林鼎鼎再補一道。苦思冥想之下,林鼎鼎將豬肉撈出,重新加入配料調味,然後慢火收汁,炒成了一盤肉質鬆軟的肉絲粉末,湊數送了上去。可誰知道,這道倉促彌補的菜餚受到了賓客的盛情讚譽,以後劉步溪每次請客,都被要求上這道“肉絨”。林鼎鼎也在這樣的陰差陽錯下名聲大噪,於是離開了劉步溪府上,自己開了一家食品店。老僱主劉步溪也十分支持,還贈送了一塊匾額“鼎日有肉絨棧在此”,取“鼎鼎肉絨日日皆有”的含義,於是林鼎鼎的肉絨店便改名“鼎日有”,最終發展成爲福建有名的老字號肉鬆品牌。

在林鼎鼎創立“鼎日有”的十八年後,他的一位在蘇州太倉工作的同行倪德犯了幾乎同樣的錯誤。他的僱主是清末狀元、太倉名門望族陸增祥,這一餐飯乃是陸增祥告老致仕後宴請當地名流士紳的還鄉宴。如此重要的場合,自然更不能出半分差錯,可倪德還是忙中出錯,將拿手好菜紅燒五香燜肉燒砸了。爲了挽回場面,倪德倒是與林鼎鼎心有靈犀,同樣用慢火炒制的辦法,將軟爛不堪食的燜肉做成了一盤肉鬆。憑藉倪德高超的廚藝,這盤肉鬆不僅受到在場賓客的讚許,還藉着賓客們的傳揚迅速馳名太倉,乃至短短兩年時間,太倉便形成“無松不成宴”的風俗。不僅自己愛喫,太倉地區的士紳還將倪德的肉鬆當作禮品,向外地友人贈送,太倉肉鬆的影響由此遍佈全國。隨着名聲越來越大,倪德也同樣有了單獨開店的想法。於是在1876年,“倪鴻順肉鬆店鋪”出現在了太倉武陵街昭忠祠旁。

倪德開設的字號爲“倪鴻順”肉鬆店原址。來源/王敏紅,顧江峯《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倉肉鬆的傳承與發展》

在這一階段,太倉肉鬆和福建肉鬆還都只是一種地方美食。到了20世紀初,藉着世界展會的東風,兩種肉鬆開始走向世界。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兩種肉鬆都遠赴重洋蔘展,且都獲得了不俗的成績。在之後的歷程中,兩種肉鬆各有發展,福建肉鬆重家族傳承,太倉肉鬆則在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公私合營的改革,實現了工業化、品牌化的生產。如果有機會去福州和太倉,一定記得品嚐當地正宗的兩種肉鬆。

肉鬆也是世界美食

在世界範圍內,肉鬆也飽受不同國家、不同飲食習慣的人羣喜愛。在日本,肉鬆是壽司中的重要配料之一。不過受物產的影響,日本的肉鬆大多爲魚肉鬆,因此別有一番風味。除了日本,亞洲的韓國、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地區也十分喜愛肉鬆,且都以各種改良的方式“絲滑”融入了本地飲食習慣中。韓國人將肉鬆包進紫菜包飯裏,緬甸、越南則根據本地情況調整肉品種類,緬甸選擇了蝦肉鬆,越南則更“創新”地出現了青蛙肉鬆。這種看起來相當“炸裂”的肉鬆,在當地人眼裏卻有着獨特的作用。越南認爲,青蛙肉鬆對營養不良的孩子有非常好的“滋補”效果。想來這種肉鬆,應當也有着相當獨特的味道吧。

除了亞洲以外,非洲地區同樣是肉鬆的重要消費地。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將肉鬆視爲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因此十分風靡。不過受到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肉鬆並沒有成爲當地佔重要地位的食物。

現在我們最常看見肉鬆的地方,往往是各種甜點店裏,和麪包、蛋糕等西式甜點一起出現,成爲店裏最大衆化的美味。這往往給我們造成了一種誤解,那就是肉鬆在西方也很流行,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肉鬆在西方的消費十分有限,中國一直是最大的肉鬆消費市場。至於西方人爲什麼不喜歡喫肉鬆的原因,有一種說法是“看起來很像頭髮”——考慮到肉鬆呈金黃細絲狀的形態和細膩耐嚼的口感,這種說法倒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西方生產肉鬆並不普遍,國內的肉鬆出口也往往受到肉製品行業出口的種種限制,比如荷蘭,就不允許含有肉製品的月餅入境。因此對於西方國家來說,含有肉鬆的西點反而是十分少見的美食。

肉鬆浮沉史

作爲一種高蛋白、低脂肪、易儲存、口感豐富的食物,肉鬆一度風靡我們的生活。對於不愛喫飯的小朋友,肉鬆可以在作爲零食獲得青睞的同時提供豐富的熱量和營養,時至今日仍是飽受歡迎的兒童輔食。走進任何一家麪包店,你可以看見不止一種含肉鬆的甜品。大家的童年裏,也一定都有一款擺在超市面點窗口、金黃色帶肉鬆的長橢圓形麪包——肉鬆麪包。鹹味的肉鬆和甜甜的麪包相組合,就是我們對“鹹甜永動機”的最初感知。在南方地區,肉鬆早已成爲桌上一道常見的菜餚。在白粥上撒上一勺,其他小菜便都顯得失色。我們對肉鬆的喜愛,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肉鬆在近些年的發展,也不全是一帆風順。首先是營養專家對肉鬆高油、高鹽提出的質疑。爲了追求口感,肉鬆在製作過程中必須加大量油翻炒和鹽分調味。相比於油鹽的危害,肉鬆“高蛋白質”的優點顯得相當弱勢。更重要的打擊是,在剛剛進入21世紀的市場化浪潮中,有關肉鬆的質量問題頻出。2003年,央視報道了肉鬆行業中將病死母豬肉做成肉鬆的亂象,直接讓太倉市原有的20家肉鬆生產企業銳減到四、五家。還有一些肉鬆廠家爲了節約成本,在肉鬆製作中過量加入豆粉。雖然加入豆粉可以適量補充純肉鬆不具有的植物蛋白,有利於營養的全面吸收,但這種做法顯然會影響肉鬆的口感,壓榨本應有的含肉量,毫無疑問是欺騙消費者的行爲。

但這些問題並沒有阻礙肉鬆產業的發展。在被曝光用料問題後,全國肉鬆企業都及時進行了調整,提高了對用肉質量的要求。而針對在肉鬆中過量加入豆粉,2009年出臺的肉鬆國標《GB/T23968-2009》,對肉鬆產品中的澱粉含量做了更嚴格的規定,將含豆粉的“肉粉松”開除出了肉鬆的大家庭。不過,作爲消費者,我們在購買肉鬆產品時還是要看好食品標識,這樣才能讓可口又健康的肉鬆點綴我們的餐桌。

參考文獻:

[1]丘龐同着.知味難 中國飲食之魅[M]. 青島:青島出版社,2015.01.

[2]周永昌,李磊.中國豬肉加工利用現狀與展望[J].肉類工業,1994(09):16-23+29.

[3]劉興義,夏文雲,蓋聖美,劉登勇.肉鬆品質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0,11(16):5547-5553.DOI:10.19812/j.cnki.jfsq11-5956/ts.2020.16.036.

[4]姚冰冰.《肉鬆》行標廢止,肉鬆粉不能再叫肉鬆[N]. 中國食品報,2017-06-08(006).

[5]張曙紅.現代肉鬆製作加粉工藝研究[J].肉類工業,2000(10):40-41.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萬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