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至德,莫大乎忠

——《忠州人物》序

文/周鹏程

“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春。”白居易曾经如此夸赞忠县。

忠县,我也曾慕名去过两次,那真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离开忠县后,我也有当年白居易离开忠州后的那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用他的诗来讲就是:“时时大开口,自笑忆忠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忠县古为周朝巴国属地,秦朝属巴郡,汉代置临江县,文献记载史长达2300余年。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感念巴蔓子“刎首留城”和严颜宁死不屈的忠义壮举,改赐忠州。

忠州,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城市,其渊源厚重的人文历史、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享誉华夏的文臣武将,堪称新时代忠县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进一步传承弘扬以“忠诚、忠义、忠信、忠勇、忠孝”为主要内涵的忠文化,忠县有关部门选取了从东周末年至现当代的十六位杰出人物代表,用心用情组织编撰了这本《忠州人物》,挖掘忠州历史,讲述忠州故事,凝聚忠州力量,建设忠州未来,读罢掩卷,让我由衷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忠州。

第一位出场的是巴国将军巴蔓子。他“刎首留城、忠信两全”的英雄壮举感天动地,气贯长虹。他既是巴国的英雄,也是巴文化的化身,千百年来感染和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巴渝儿女。因此,巴蔓子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第一名人,也是重庆人文精神的代表。

第二、三位都是三国武将。壮烈将军严颜视死如归,义撼张飞,一句“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成为响彻历史的千古名言,罗贯中称赞他“忠心如皎日,浩气卷长江”。折冲将军甘宁,敬贤士、轻钱财、行忠义、讲诚信、爱部属,出谋夜袭曹操大军,创造了历史上“百人惊曹营”的经典战例,《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是“江表之虎臣”。

第四位是文臣。西晋大臣、散骑常侍文立,他“忠贞清实,思理器干,政事修明”,一生践行“忠恕”思想,推己及人,妙选贤彦,使晋武帝时期出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选贤用人环境,辅佐司马炎创造了历史上的“太康盛世”。

第五位是女将。明朝末期忠州女儿秦良玉,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一位真正的“花木兰”。崇祯帝曾写下四首诗词赞誉她,写出了秦良玉千里勤王、戎马倥惚、忠勇忠贞的女将风采。

书中还有以身殉国不贰臣的明末官员高倬;有被称作“小李白”的清代天才诗人李士棻,曾国藩赞其“太白醉魂今尚存,时吟大句动乾坤”;有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回乡创办私立大道中学(今拔山中学)的实业家沈芷人;有创办革命刊物《忠声》,被誉为“北京十八烈士”的英烈余永藻;有参加“五四”运动的中国早期女革命者,被称作“火凤凰”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秦德君;有忠诚忠勇从事地下党工作,与杨益言合著长篇小说《红岩》的罗广斌;有对党无限忠诚,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革命家、文学家、书法家马识途……

在我看来,忠县人自古就有“忠”的基因和血脉,具有忠义、勇敢、坚韧、豁达、耿直、开放的个性,也有刻在石宝寨悬崖上“直、方、大”三个大字的宏大气魄。自古以来,忠县人莫不凡事执着,又莫不凡事看得开、放得下,较之其它地域的人,历经八十八公里长江水域的忠县人似乎更有能力抵御人世间的大坎坷、大磨难、大变迁。《忠州人物》有大史大事,大起大落,亦有大喜大悲,大苦大甜,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和发扬,他们“忠诚、忠义、忠信、忠勇、忠孝”的精神品质,在新时代已逐渐形成“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治、忠于事业”的精神信仰、文化自信、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忠县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力量。

《忠州人物》中的各位人物让人啧啧称赞,他们的传奇故事令人鼓舞,他们的精神丰碑使人仰视,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大义凛然、向死而生的江河胸襟,以及对事业对人生坚韧不拔、忠贞不渝的精神令人惊叹。

可以看出,《忠州人物》参考了大量文史书籍和资料,编撰者跑了许多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但面对大量的文史资料,该怎样讲述?这也许是他们的困惑。不过,他们很快突出重围,力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浩大的历史光影中抽丝剥茧,不再沿袭史料的照搬照抄,而是在用亲和的语言向读者叙事一般,有抒情、有描写,也有议论、有辩证。在我看来,这本书有立场、有温度的非虚构讲述是《忠州人物》最大的语言特色,也为非虚构这种文体开发了一种“人物志”模本。

这实属不易。所以,我尤为感动。

这是一方面感动,另一方面感动源自“文本之外”。《忠州人物》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捧读这本书,不能只迷恋英雄故事、只敬仰古人风范、只侧观时代洪流。我们要反思、总结、归纳千年“忠文化”植根忠县广袤大地的开枝散叶。

(本文有删节)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万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