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调查会旧址咏叹

文/宋海峰

说到“兴国调查”,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毛泽东对兴国县农村进行的一次典型调查,但如果问“兴国调查”是在哪里开展的?可能很多人就会回答:当然是在兴国县啊!其实,“兴国调查”是在新余罗坊彭家洲袁河边上的一间木行铺里进行的,这也是毛泽东进行的惟一一次异地调查。

阳春3月,我揣着一颗敬慕的心,踏着遍地春色,来到这片红色的土地。一路上走着、望着、听着、想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恍若袁河涌动的浪花不停拍打着心岸,毛泽东开兴国调查会的过往仿佛就在眼前。

1930年10月下旬,红一方面军从湖南回到江西“进到袁水流域”的新余一带,召开中共红一方面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联席会议(史称“罗坊会议”),继续讨论峡江会议上争论而没有解决的战略方针问题。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毛泽东利用会议间隙,从兴国送来当红军的一批新兵中找了永丰区的8位农民开调查会。调查会后,毛泽东根据自己密密麻麻的记录,经过系统整理,于次年1月在宁都的小布写成了4万余字的《兴国调查》这篇光辉著作。

徜徉在兴国调查会旧址,我在想,毛泽东为什么做兴国调查?从大量资料分析中得知,这与毛泽东对兴国的土地斗争一向关心支持与密切重视有关。他一直都把兴国的土地革命运动当作样板和试验田,不断加以指导,及时进行总结。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永丰区进行调查?因为永丰区位于兴国、赣县、万安三县的交界。毛泽东认为“明白了这一区,赣、万二县也就相差不远,整个赣南土地斗争的情况也都相差不远”。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解剖麻雀、抓典型调查的工作方法。

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毛泽东一生对调查研究极其重视,认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遥想在江西苏区时期,毛泽东写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长冈乡调查》等等。《兴国调查》作为毛泽东农村调查鸿篇巨著里的一篇,是对《寻乌调查》的进一步补充和丰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话,正是毛泽东1930年《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一系列调查基础之上,于《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所提出来的。

沿着历史长河回溯,这一时期,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精髓的毛泽东思想也开始有了雏形,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也开辟出正确途径。

伫立在毛泽东(1933年前)农村调查一览表展板前,我想起了毛泽东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作的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翻开《兴国调查》这篇光辉文献,我看到,这篇著作具体记载了7个调查项目:“8个家庭的观察”“永丰区旧有土地关系”“斗争中的各阶级”“现有土地分配状况”“土地税”“苏维埃”和“农村军事化”。毛泽东认真细致、求真务实地了解了兴国永丰乡的农村状况,为制定苏区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兴国调查会旧址里的长方形桌子、长板凳、桌上摆放的茶壶、茶碗和马灯,见证了一个星期的兴国调查会的历史时刻。这些珍存的旧物虽然不着一字,却记录着毛泽东走群众路线的往事。毛泽东后来谈做兴国调查时曾这样感叹:“这次调查要比历次调查深入些。第一,做了八个家庭的调查,是我从来没有做过的,其实没有这种调查,就没有农村中的基本概念。第二,调查了各阶级在土地斗争中的表现。”

费孝通曾多次说,毛泽东的《兴国调查》等调查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靠了两条:第一条是他出身于农村,并有意识地接近农民群众,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这就使他对农村经济状况,农民生活十分熟悉,并有直接的感受。第二条是他十分谦虚地通过利益相同的农民去检验、核实自己的想法,使农民体会到他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因而取得了农民的信任,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

罗坊会议纪念馆《毛泽东兴国调查会》陈列展厅,一幅《毛泽东开兴国调查会》的油画,生动再现了毛泽东与傅济庭、李昌英、温奉章、陈侦山、钟得五、黄大春、陈北平、雷汉香等八人座谈的调查的生动情景。

毛泽东是调查研究的行家和高手。他在回忆开兴国调查会时说:“我在兴国调查中,请了几个农民来谈话。开始时,他们很疑惧,不知我究竟要把他们怎么样。所以,第一天只是谈点家常事,他们脸上没有一点笑容,也不多讲。后来,请他们吃了饭,晚上又给他们宽大的被子睡觉,这样使他们开始了解我的真意,慢慢有点笑容,说得也较多。到后来,我们简直无拘无束,大家热烈地讨论,无话不谈,亲切得像自家人一样。”

我的目光,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凝定于10月29日。毛泽东坐在中间,八个农民随便坐。调查会一开始,毛泽东便用浓重的湘音,讲了开会的意义和调查提纲,要他们事先作好准备。之后,毛泽东一个个问过来,很仔细地问过了他们八个人的家庭成份、历史、有多少人口和田地,生活情况怎样,欠不欠债,大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当红军?这些情况,他都弄得一清二楚。

坐在兴国调查会会址当年几位农民坐的板凳上,这使我想起了8个农民中惟一看到新中国成立的温奉章生前回忆,兴国调查会每天开两次甚至三次,有时开至深夜。毛主席以永丰区为重点,很仔细地问过了各阶级的人数,其中有多少贫农、雇农、中农;有多少地主、富农……各个阶级占有多少土地和财产,地主富农有哪些剥削形式,土地革命中,雇农、贫农、中农得到了哪些利益,连游手好闲、算命打卦、拐脚瞎眼的人数也都用了统计。

我用崇敬的脚步叩响兴国调查会会址,聆听“兴国调查”往事。会上,八位农民心里都揣着一本账,你一句我一句,个个都能回答毛泽东提出的问题。一切结论,都是由毛泽东事先提出来,征求八人同意后,再记上本子里。

细读展板上1941年9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对中央妇委和中共中央西北局联合组成的妇女生活调查团的讲话,我感叹,调查研究既是发现问题的“探测仪”、分析问题的“显微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兴国调查》这篇光辉著作,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马列主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解决中国革命遇到的问题。毛泽东通过兴国调查,加深了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国情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依靠、团结、孤立、打击的对象,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推动了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运动的发展,进一步印证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历史记忆刻在时间的年轮上。正是基于对根据地情况的深入了解和掌握,罗坊会议才确定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为粉碎国民党的反革命“围剿”战略行动做了准备,对于打破敌人“围剿”发挥了重大作用,使中国革命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就像郭化若将军所回忆的那样:“第三次反‘围剿’以后,毛主席要退到永丰区去,我问毛主席为什么要退到永丰区去?主席说,永丰区很好,我调查过。今天看了《兴国调查》就完全明白了。”

一棵古樟默然矗立在罗坊镇陈家闹村中,抬头仰望,几朵白云悄然在天空掠过,似乎添了几许诗意。春风拂过,当年毛泽东在古樟树下与农民拉家常,访民情、作调查的一幅幅画面频频出现在我的脑海。所虑时光疾,常怀紧迫情。在整个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大力推动全党搞调查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使党的整个作风得到了根本好转,我们党也才能真正担负起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重任。

历史总是孕育着对现实的昭示。调查研究是把“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融于一体的重要工作方法。如今,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新征程中,传承和弘扬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作风,注重调究实效,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坚持系统观念,我们就一定能多察实情、多解难题,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实绩。

(作者系《江西日报》社高级记者)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万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