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調查會舊址詠歎

文/宋海峯

說到“興國調查”,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是毛澤東對興國縣農村進行的一次典型調查,但如果問“興國調查”是在哪裏開展的?可能很多人就會回答:當然是在興國縣啊!其實,“興國調查”是在新餘羅坊彭家洲袁河邊上的一間木行鋪裏進行的,這也是毛澤東進行的惟一一次異地調查。

陽春3月,我揣着一顆敬慕的心,踏着遍地春色,來到這片紅色的土地。一路上走着、望着、聽着、想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恍若袁河涌動的浪花不停拍打着心岸,毛澤東開興國調查會的過往彷彿就在眼前。

1930年10月下旬,紅一方面軍從湖南迴到江西“進到袁水流域”的新餘一帶,召開中共紅一方面總前委和江西省行委聯席會議(史稱“羅坊會議”),繼續討論峽江會議上爭論而沒有解決的戰略方針問題。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毛澤東利用會議間隙,從興國送來當紅軍的一批新兵中找了永豐區的8位農民開調查會。調查會後,毛澤東根據自己密密麻麻的記錄,經過系統整理,於次年1月在寧都的小布寫成了4萬餘字的《興國調查》這篇光輝著作。

徜徉在興國調查會舊址,我在想,毛澤東爲什麼做興國調查?從大量資料分析中得知,這與毛澤東對興國的土地鬥爭一向關心支持與密切重視有關。他一直都把興國的土地革命運動當作樣板和試驗田,不斷加以指導,及時進行總結。

毛澤東爲什麼選擇永豐區進行調查?因爲永豐區位於興國、贛縣、萬安三縣的交界。毛澤東認爲“明白了這一區,贛、萬二縣也就相差不遠,整個贛南土地鬥爭的情況也都相差不遠”。這充分體現了毛澤東解剖麻雀、抓典型調查的工作方法。

調查是“決定政策的基礎”。毛澤東一生對調查研究極其重視,認爲“調查研究極爲重要”,遙想在江西蘇區時期,毛澤東寫了《尋烏調查》《興國調查》《贛西南土地分配情形》《長岡鄉調查》等等。《興國調查》作爲毛澤東農村調查鴻篇鉅著裏的一篇,是對《尋烏調查》的進一步補充和豐富。“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這句話,正是毛澤東1930年《尋烏調查》《興國調查》等一系列調查基礎之上,於《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所提出來的。

沿着歷史長河回溯,這一時期,隨着調查研究的深入,以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爲精髓的毛澤東思想也開始有了雛形,中國共產黨人調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也開闢出正確途徑。

佇立在毛澤東(1933年前)農村調查一覽表展板前,我想起了毛澤東將調查研究與解決問題作的一個形象的比喻:“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翻開《興國調查》這篇光輝文獻,我看到,這篇著作具體記載了7個調查項目:“8個家庭的觀察”“永豐區舊有土地關係”“鬥爭中的各階級”“現有土地分配狀況”“土地稅”“蘇維埃”和“農村軍事化”。毛澤東認真細緻、求真務實地瞭解了興國永豐鄉的農村狀況,爲制定蘇區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興國調查會舊址裏的長方形桌子、長板凳、桌上擺放的茶壺、茶碗和馬燈,見證了一個星期的興國調查會的歷史時刻。這些珍存的舊物雖然不着一字,卻記錄着毛澤東走羣衆路線的往事。毛澤東後來談做興國調查時曾這樣感嘆:“這次調查要比歷次調查深入些。第一,做了八個家庭的調查,是我從來沒有做過的,其實沒有這種調查,就沒有農村中的基本概念。第二,調查了各階級在土地鬥爭中的表現。”

費孝通曾多次說,毛澤東的《興國調查》等調查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爲他靠了兩條:第一條是他出身於農村,並有意識地接近農民羣衆,親身體驗他們的生活,這就使他對農村經濟狀況,農民生活十分熟悉,並有直接的感受。第二條是他十分謙虛地通過利益相同的農民去檢驗、覈實自己的想法,使農民體會到他是真正爲人民謀利益的,因而取得了農民的信任,成了農民的知心朋友。”

羅坊會議紀念館《毛澤東興國調查會》陳列展廳,一幅《毛澤東開興國調查會》的油畫,生動再現了毛澤東與傅濟庭、李昌英、溫奉章、陳偵山、鍾得五、黃大春、陳北平、雷漢香等八人座談的調查的生動情景。

毛澤東是調查研究的行家和高手。他在回憶開興國調查會時說:“我在興國調查中,請了幾個農民來談話。開始時,他們很疑懼,不知我究竟要把他們怎麼樣。所以,第一天只是談點家常事,他們臉上沒有一點笑容,也不多講。後來,請他們喫了飯,晚上又給他們寬大的被子睡覺,這樣使他們開始瞭解我的真意,慢慢有點笑容,說得也較多。到後來,我們簡直無拘無束,大家熱烈地討論,無話不談,親切得像自家人一樣。”

我的目光,穿越歷史的時光隧道,凝定於10月29日。毛澤東坐在中間,八個農民隨便坐。調查會一開始,毛澤東便用濃重的湘音,講了開會的意義和調查提綱,要他們事先作好準備。之後,毛澤東一個個問過來,很仔細地問過了他們八個人的家庭成份、歷史、有多少人口和田地,生活情況怎樣,欠不欠債,大家是不是真正願意當紅軍?這些情況,他都弄得一清二楚。

坐在興國調查會會址當年幾位農民坐的板凳上,這使我想起了8個農民中惟一看到新中國成立的溫奉章生前回憶,興國調查會每天開兩次甚至三次,有時開至深夜。毛主席以永豐區爲重點,很仔細地問過了各階級的人數,其中有多少貧農、僱農、中農;有多少地主、富農……各個階級佔有多少土地和財產,地主富農有哪些剝削形式,土地革命中,僱農、貧農、中農得到了哪些利益,連遊手好閒、算命打卦、拐腳瞎眼的人數也都用了統計。

我用崇敬的腳步叩響興國調查會會址,聆聽“興國調查”往事。會上,八位農民心裏都揣着一本賬,你一句我一句,個個都能回答毛澤東提出的問題。一切結論,都是由毛澤東事先提出來,徵求八人同意後,再記上本子裏。

細讀展板上1941年9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對中央婦委和中共中央西北局聯合組成的婦女生活調查團的講話,我感嘆,調查研究既是發現問題的“探測儀”、分析問題的“顯微鏡”、解決問題的“金鑰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興國調查》這篇光輝著作,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用馬列主義方法進行調查研究,解決中國革命遇到的問題。毛澤東通過興國調查,加深了對中國農村和中國國情的認識,進一步明確依靠、團結、孤立、打擊的對象,制定了正確的方針和政策,推動了中央蘇區的土地革命運動的發展,進一步印證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正確性。

歷史記憶刻在時間的年輪上。正是基於對根據地情況的深入瞭解和掌握,羅坊會議才確定了“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爲粉碎國民黨的反革命“圍剿”戰略行動做了準備,對於打破敵人“圍剿”發揮了重大作用,使中國革命走向一個又一個勝利。就像郭化若將軍所回憶的那樣:“第三次反‘圍剿’以後,毛主席要退到永豐區去,我問毛主席爲什麼要退到永豐區去?主席說,永豐區很好,我調查過。今天看了《興國調查》就完全明白了。”

一棵古樟默然矗立在羅坊鎮陳家鬧村中,抬頭仰望,幾朵白雲悄然在天空掠過,似乎添了幾許詩意。春風拂過,當年毛澤東在古樟樹下與農民拉家常,訪民情、作調查的一幅幅畫面頻頻出現在我的腦海。所慮時光疾,常懷緊迫情。在整個革命戰爭期間,毛澤東大力推動全黨搞調查研究等一系列活動,使黨的整個作風得到了根本好轉,我們黨也才能真正擔負起民族獨立解放的歷史重任。

歷史總是孕育着對現實的昭示。調查研究是把“實事求是”與“羣衆路線”融於一體的重要工作方法。如今,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新徵程中,傳承和弘揚毛澤東注重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思想和作風,注重調究實效,矢志不渝、篤行不怠,堅持系統觀念,我們就一定能多察實情、多解難題,創造出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實績。

(作者系《江西日報》社高級記者)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萬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