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獨家丨銀行理財“借道”保險資管配存款受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周炎炎 上海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獲悉,近期金融監管部門召集部分保險資管公司開會,要求將理財產品通過保險資管通道配置銀行存款的比例限制在80%以內,另外,控制存款行集中度,要求資金端和資產端更加分散。

從存款行集中度來看,目前這類理財產品通過保險資管主要投向幾家大行存款,背後的考慮主要是資產和機構的穩健性、安全性。

一位保險資管機構人士對記者透露,近期監管篩出幾家保險機構的少數產品,給出了整改意見,要求不完成整改不能新增此類產品。

21世紀經濟報道曾經獨家報道,從去年11月債市風波至今,一直有部分理財產品波動很小、基本不出現回撤,甚至收益率還比較穩當。客戶經理宣傳是因爲底層資產中存款等低波動資產佔比高,所以收益率才那麼穩定。實際上這類穩當的資產就是存款。但是,這類存款資產實際上並不是同業存款,而是理財子公司嵌套一層保險資管計劃投資的銀行協議存款、定期存款或大額存單,利率比同業存款高。雖然看似低波動甚至無波動,實則暗藏嚴重的期限錯配問題(產品期限很短,而投資的存款往往是三年期的),甚至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

“網開一面”

有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最爲熱銷的就是這一類存款打底的產品,他們很多固收產品通常在一個產品中配置80%的存款,以及20%的信用債,用存款收益熨平信用債可能存在的波動。也就是說,按照最新監管要求,他們的產品中配置存款的比例剛好“達標”。

某大行理財子人士也表示,目前除了少數過度重倉存款、甚至100%投存款的產品,大部分銀行理財還是在本次要求的80%的範圍內配置的。

“之前我們也基本是比照80%的線去做的,因此絕大多數產品不會受到影響。”上述理財子人士均如此表示。

數位理財子公司人士和保險資管人士對記者表示,本次監管要求比較溫和,“網開一面”,並沒有全面禁止此類大部分資金投向存款的產品,只是對少數保險通道進行點名整改,對於過度投資銀行存款的產品要求整改。這或許是有如下幾個考慮:

一是在穩增長、擴內需的訴求下,今年金融業信用擴張加速,具體到銀行業來看放貸壓力增大,資產端擴張之後,資金端也有多募集存款的剛需。

二是存款相對於非標、私募債以及以城投爲主的欠發達地區信用債等等其他資產而言,除了一些極端情形下,其實是較爲穩定的資產,當下環境中監管或許對理財投資存款有一定的容忍度。

三是去年債市調整以來,理財確實出現了募集資金難的情況,這也是資管新規以來首次出現持續的規模縮量,行業信心和客戶信心需要建設,突然叫停正在熱銷的產品會造成理財規模進一步坍縮。

“一方面,城投不出風險纔是目前監管最爲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理財子公司現在能用來做穩定打底的資產太少了,所以目前都在卯着勁抓緊時間拿,這都是被規模壓力倒逼的。”一位資管業內人士表示。

未計入流動性受限資產

其實銀行理財並不是近期才通過保險資管配置存款的,而是在兩三年前就開始做此類產品,但當時並沒有大規模宣傳此類產品,而且在債牛的年份,這類產品競爭力也不強。但是2022年這類產品開始膨脹,去年11月債市調整之後,不少以信用債投資爲主的固收產品破淨,爲了迎合投資者和渠道方,理財公司大量推出這類存款產品,粗略估計這類產品的規模已經突破萬億元。根據記者瞭解,目前部分大行、股份制銀行在做“存款類理財”方面也比較激進,因爲收益率不錯,並且沒有波動。

爲何要通過保險資管走一個通道呢?從理財公司的角度看,通過保險資管去銀行存款屬於一般性存款,價格比同業存款要高一些。從存款銀行角度來看,雖然整體超儲的情況突出,但拉存款的分支機構還是比較歡迎一般性存款的。

但當下理財投資存款的最大問題在於期限錯配嚴重。理財產品期限較短,很多是半年、三個月、60天產品,甚至是日開產品,大量投資這類保險資管計劃,底層對應的是三年期協議存款、定期存款或者大額存單,存在非常嚴重的期限錯配,暗藏流動性風險。

其實,根據《理財公司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相關規定,理財產品藉助保險資管計劃投資三年期協議存款、定期存款或者大額存單,應該算作流動性受限資產,按照流動性管理辦法需要控制投資比例,上述文件要求單隻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於流動性受限資產的市值在開放日不得超過該產品資產淨值的15%。

但記者瞭解到的情況是,很多理財產品將投資的存款算在債權類資產之中,並未穿透計入流動性受限資產。並且畢竟是通過保險資管來投資的存款,有些保險資管產品也是每日開放的,尺度比較寬鬆的理財公司不會將其計入流動性受限資產。有些較爲嚴格的理財公司則會按照15%來制定單個產品投資存款的額度。

不過今年以來,也有一些理財子公司不再將規模指標放在首位,因此“卷規模”的風氣稍稍下降。

“我們目前主要關注和考覈客戶滿意度,放在第一位,公司內部也在逐步弱化拼規模的意識。”上述股份行理財子公司人士稱。

(作者:周炎炎 編輯:李玉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