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小銀行仍挑戰重重,但大型銀行由於嚴格的監管而較爲安全。

從美國中小銀行倒閉,到瑞信被收購,再到德銀風波,本週開始市場終於漸漸平靜下來。

美國國會關於硅谷銀行(SVB)和簽名銀行倒閉的首場聽證會於昨天舉行,會議淡化了系統性風險的可能。美聯儲副主席巴爾表示,將對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的銀行實施更加嚴格的壓力測試,FDIC表示將對存款保險制度進行研究。

在銀行危機暫時降溫之際,亞太股市明顯反彈,香港恒生指數領漲,漲幅達2.06%。阿里巴巴也帶動市場走強,阿里巴巴宣佈啓動“1+6+N”組織變革,當日大漲12.23%,一舉拉動恒指重上20000點。

銀行業危機暫緩

上週,瑞士政府出手,撮合讓瑞銀集團買下陷入危機中的瑞士信貸,以及本週硅谷銀行的資產被出售給第一公民銀行等交易幫助市場恢復了一些平靜。但投資者仍對金融體系中潛伏的更多問題保持警惕。不乏支持者提議FDIC提高25萬美元的保險上限,儘管財長耶倫上週否認了這種可能性。“因爲她(耶倫)不能這麼做,這將需要國會批准。在這件事情上仍缺乏明確性。”富蘭克林鄧普頓(FranklinTempleton)首席策略師史蒂芬(StephenDover)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不過,美國銀行業整體的風險趨於緩和,儘管中小銀行仍挑戰重重,但大型銀行由於嚴格的監管而較爲安全,加之近期美債收益率暴跌(價格上漲),這使得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未實現虧損”(unrealized loss)大幅收窄。

就歐洲而言,德銀事件也並未繼續擴大。上週,這家德國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的信用違約掉期(CDS)保險成本飆升,令市場的擔憂重燃。3月24日,德銀歐股跌近15%,創3年來最大盤中跌幅。

歐洲央行監事會主席安德烈亞·恩里亞(Andrea Enria)最新表示,“不透明”的CDS交易正在損害銀行股價,並可能導致存款遭到擠兌。他呼籲對該市場進行審查。

銀行業動盪促使人們關注所謂的單一名稱CDS市場,這種CDS就像保險,在相關公司違約時進行賠付,這使得它們作爲公司財務實力的指標受到密切關注。他表示,CDS市場應該將全部交易改由中央對手方清算,從而“提高透明度”,並且應該由全球監管機構——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進行審查。

“德銀和持續虧損的瑞信有本質的不同,德銀近年來都是盈利了。而且CDS定價更不透明,流動性更差,逼倉效果比期權更好。CDS還會反饋回銀行融資利息,損害基本面。”資深全球宏觀交易員袁玉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另一位外資行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對歐洲銀行來說,平均LCR(流動性覆蓋率)爲166%,而歐盟對幾乎所有資產負債表至少爲300億歐元(290億美元)的銀行都進行壓力測試,而美國的銀行要超過500億美元纔會被要求做壓力測試(此次中小銀行爆雷也部分被認爲是監管不力導致),這方面歐洲的監管水平嚴格很多;另一個不同的地方是,硅谷銀行在2021年將大量的存款投資於隨着利率上升而貶值的長期債券上,但收益很差,最終更要虧損賣出。但在歐洲,很大一部分銀行存款存放在歐洲央行內,歐洲銀行持有的債券僅相當於總資產的12%左右,是美國銀行的一半,規模小很多。

不過,此前因瑞信被收購且AT1被減記清零,歐美AT1債券市場遭遇巨震,各界仍擔心債券投資者信心能否恢復,如果AT1債券拋售過度,會影響銀行的流動性,這仍值得觀察。但就目前而言,各界對歐洲銀行業的擔憂似乎趨緩。

未來,各界仍在關注銀行業風險會否導致銀行信用收緊,這可能會拖累GDP。不乏觀點認爲,銀行業危機相當於25~50BP加息的作用。

高盛則認爲,對此無需過度擔憂。原因在於,自2022年年中以來,銀行一直在收緊貸款標準,因此最近的動盪對信貸可及性和增量的影響應該比2008年的情況要小得多,2008年之前的擴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貸款太容易獲得。此外,大型銀行的資本和流動性標準高於中小銀行,且每年要接受嚴格的壓力測試。

港股領漲亞太市場

隨着外圍風險下降,港股領漲亞太股市,阿里巴巴的利好也拉動恒指重返20000點。

景順亞太區(日本除外)全球市場策略師趙耀庭對記者表示,在過去幾個月,市場悲觀情緒實際上是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個是銀行業的問題,另一個是美聯儲是否會繼續加息。“我認爲這兩個因素是有相關性的。銀行危機出現以後可能會加快美聯儲暫停加息的步伐,這也可能會導致未來的風險偏好或會上升。”

國泰君安國際方面認爲,美聯儲重申加息立場,抗通脹仍是當務之急,但銀行事件令市場押注美聯儲或最早於5月暫停加息。經濟轉弱、通脹回落,美聯儲或有望於二季度暫停加息。末次加息結束後,權益市場表現如何?1970~1982年的“大通脹”時期,受高通脹、能源價格等因素襲擾,權益市場末次加息前後維持震盪;在1984~1990年兩輪加息週期中,美股、港股在末次加息後偏震盪上行;1990年後的“大緩和”時期至今,全球主要股指在末次加息後多呈上行。風險則在於,回顧1990年後的四輪加息,流動性預期壓力以及盈利下修等因素影響下,美股、港股及新興市場末次加息前多有調整。

相比起疫情過後反彈更快、幅度更大的港股,國際機構也普遍看好A股。趙耀庭稱,“我看好中國股市,尤其是A股,因爲A股的這些企業更容易受到政府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的推動。中國今年的經濟復甦現在也是比較確定的,且中國企業的估值相比歐美地區而言也相對便宜。”

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則對記者表示,春節後A股市場總體呈弱勢震盪態勢,行業輪動加速,滬深300指數和萬得全A指數分別下跌3.69%和0.85%。投資者的擔憂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經濟復甦最快的階段可能已過,且調研顯示全國經濟復甦節奏並不均勻;場外資金流入股市的節奏放緩。

“我們注意到,即便在經歷去年底和今年初的反彈後,目前滬深300的靜態市盈率僅爲12倍,仍低於2017年以來的均值0.7個標準差。目前A股市場的股權風險溢價仍處於長期歷史均值上方1倍標準差,顯示市場對經濟復甦的可持續性可能存在過度擔憂。”他認爲,一些正面因素正在不斷累積,回調即佈局良機。

例如,PMI、信貸增速和房地產銷售等領先經濟指標均繼續反彈;3月地鐵客運量和交通擁堵指數均較1~2月進一步反彈,遠超2019年同期水平;市場對A股盈利增速一致預期不斷上調;2月底以來公募新發基金已經出現邊際改善,而北向資金有望持續淨流入;對民營經濟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