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拋售”在二級市場上演。

就在幾天前,中國生物技術公司騰盛博藥在2022年度業績公告中提到,公司已決定結束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項目,並已停止生產工作,以將資源重新轉向核心項目。

這也意味着中國首個獲緊急批准的國產新冠藥,正式宣佈停產了。這一消息在3月27日、28日連續兩天衝上微博熱搜。

熱搜背後,這款藥的“投入產出比”慘不忍睹——研發投入13億元,銷售收入僅有5160萬元。也就是說,研發利用率不到40%,投入25塊多,才能看見一塊錢收入。

“英雄無用武之地。”

在分析這一現象時,南京循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新峯向虎嗅表示。根據騰盛博藥公告,該藥從2022年7月在中國商業化以來,向全國25個省份358家醫院提供了該療法。按照其掛網價格和單療程費用計算,總共覆蓋患者數約爲2萬人

騰盛博藥向虎嗅表示,停產對公司目前運營沒有影響,其現金流據稱也可堅持到2025年底。根據該公司業績報告,截至2022年底,該公司的流動資產總額30.77億元,其中現金及等價物不到11.91億元;而同期研發和行政開支總額,約爲6.08億元。

儘管如此,股市上的連鎖反應還是一發不可收拾——僅3月28日一天“騰盛博藥-B”的股價就暴跌了9.18%,達到了4.49元/股的新低,相比今年2月的峯值14.16元,跌幅68.29%。

相比2021年騰盛博藥憑藉新冠藥在股市上風光無兩,此時,其已經蒸發掉了91%以上的市值。

隨着過去三年疫情的變化,這家有“中國公衛第一股”之稱的生物技術公司經歷了大起大落的過程,如今面臨空前的考驗。

在商業化成敗之外,首個國產新冠藥的停產真的值得如此關注嗎?它給生物技術企業和轉型中的中國醫藥產業有哪些啓示?

停產的結果其實並不意外

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停產的原因,騰盛博藥在業績報告中明確指出,之所以做出這一決定,是基於新冠疫情的趨勢。其中包括: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將於2023年5月結束COVID-19的聯邦公共衛生緊急狀態,被拖延的CDMO(合同研發生產組織)現場監管覈查。

CDMO通俗理解就是生物醫藥產品代工服務的企業,這個領域知名的龍頭企業包括凱萊英、藥明康德。而其研發、生產過程是否符合規範,就需要監管部門實地確認,這通常也是藥品註冊審批中最後的環節。

“我們在美國申請了EUA(緊急使用授權),FDA應該是要來中國做CDMO(合同研發生產組織)現場覈查的,但因爲疫情,一直拖着沒進行。”騰盛博藥相關負責人告訴虎嗅。

這是騰盛博藥爲這款藥所做的開拓市場的努力,只是隨着疫情的變化,這種努力也顯得徒勞了。

除了停產,該公司還計劃與中美藥品監管部門溝通,撤回相關准入申請,對這一療法也不再有產生可觀收入的預期。

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的商業化故事只上線了8個月,爲企業帶來了5160萬元的收入之後,就草草收尾了。

其實出現這個結果並不意外。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屬於“新冠中和抗體雞尾酒療法”。

所謂的中和抗體,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將抗體“精銳部隊”直接輸注到人體內,圍剿入侵的新冠病毒來達到救治的作用。在病毒毒性較強的初期,這類療法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20年,美國藥企再生元製藥的同類產品,曾經讓美國前總統特朗普3天內出院。

在全球3期臨牀試驗中,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的確有一些亮眼的表現:與安慰劑相比,將高風險新冠感染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風險降低了80%。作爲首個獲緊急批准的國產新冠特效藥,該療法得到了很高的重視,獲批3個月就納入了國家衛健委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

但是,作爲直接輸入人體的抗體,這類療法最大的風險就是病毒變異。在中和抗體研發之初,研發者就是深知這一風險,幾乎所有的中和抗體都是以“雞尾酒”、組合的形式面世,也就是說,這些療法都包含了至少兩種中和抗體。

即便如此,研發者也是如履薄冰。知名傳染病專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何大一在與藥明康德對談的時候就曾經透露,很多中和抗體企業都稱其相關療法能夠研發成功,很大成分是因爲幸運。“當時有很多可供選擇的抗體,而變異病毒都還沒有出現”。這使得中和抗體藥物研發更像是一場賭注。

騰盛博藥的CEO洪志博士也在這次與藥明康德的對談中表示,該公司的兩款抗體仍然對變異毒株有較好的中和能力,也不排除幸運的成分。

不過,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的“幸運”沒能延續到商業化上。

“國內跟國外防控治療策略完全不同。”郭新峯向虎嗅指出。該療法在中國首發,而中國的防疫政策之下,相當長時間裏感染人數遠遠少於歐美,這影響了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的研發進度和商業化推進。

該藥是注射劑,且療程價格較高(1療程費用約爲1萬元),這些也決定了其無法像口服藥一樣,成爲廣泛囤積的對象。又錯過了去年年底需求量急劇增加的高峯。

而且從客觀上來,因爲中和抗體自身的特點,又碰到Omicron越來越快的變異,這類療法整體都面臨危機。

就在今年年初,跨國巨頭阿斯利康的新冠中和抗體組合藥物就被FDA撤回了緊急使用授權,原因是這種療法針對新冠Omicron的XBB、XBB.1.5、BQ.1等變異株可能無效。其中不乏曾在一年內銷售數十億美元的產品。

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的研發起點可以追溯到疫情暴發之初,在2022年7月正式商業化時,官方表示對OmicronBA.4/BA.5仍然有效。之後是否承受得住病毒持續變異的考驗?

更重要的是,疫情本身的變化。就在前不久,張文宏在亞洲青年領袖論壇上,也公開表示全球已經建立起了免疫屏障,“我們走出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時間節點應該爲時不遠”。基於這個邏輯,早期研發的新冠中和抗體藥退出歷史舞臺不可避免。

集體錯過了最需要的時刻

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停產了,實際上很多人都叫不清它的全名。根據騰盛博藥原總裁羅永慶公開透露該療法研發投入爲2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3.75億元。去年研發投入少了5400萬元,還是因爲與新冠相關的第三方承包成本減少了。

在商業化上,可以說,完全是血本無歸了。

從創新藥研發的角度看,這也實在不是值得大驚小怪的新鮮事,新藥研發“九死一生”本來就是常態,即便是新藥獲批上市了,商業化也有“死亡之谷”需要跨越,跨不過去的也不在少數。如輝瑞、默沙東這樣的大藥企,也都有黯然退市的產品。

值得中國醫藥創新人士反思的是,在中國,沒有趕上“商機”的,並不止有這一款新冠特效藥。

過去三年,中國大藥企、生物技術公司也針對新冠預防、治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連中國藥企研發投入的整體水平都推高了。今年年初獲批的國產新冠小分子藥,也都投入不菲——先聲藥業研發投入5.02億元,君實生物投入8.79億元。

只可惜,這些藥品、疫苗在最終面世之時,新冠疫情已經接近尾聲,這時布洛芬、Paxlovid、阿茲夫定,甚至黃桃罐頭的搶購熱潮已經退去。在全人類即將走出新冠疫情陰影的今天,這些產品的前景也同樣令人擔憂。

這裏面除了審批的謹慎考慮,新藥研發企業內功欠佳、鼓勵創新機制不足等問題也都值得關注。

“這是一個時機的問題,也與技術儲備有很大的關係。”南京應諾醫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鄭維義博士告訴虎嗅。

技術儲備做足了,美國藥企再生元製藥才能在疫情暴發當年,就推出其“中和抗體雞尾酒療法”;德國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美國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才能在疫情暴發一年多時間內就研發出新冠mRNA疫苗;跨國巨頭默沙東、輝瑞才能在疫情暴發2年內,就做出新冠小分子藥物。

曾經有行業人士公開指出,創新藥一直說要滿足臨牀未被滿足的需求,新冠疫情就是最大的需求,誰能滿足這個需求,就會有豐厚的回報。

但事實是,很難有藥物能夠準確抓住這個時機。

在需求緊急的基礎上,無論是輝瑞、Moderna的mRNA疫苗、大熱的Paxlovid等小分子藥,還是曾經年銷百億美元的中和抗體,都是不完美的。

只是,即便是這樣不完美的產品,也需要有幾十年技術積累。“這需要企業修煉內功。”鄭維義向虎嗅表示,也只有這樣,纔有可能在疫情嚴峻,民衆最需要的時候,把藥研發出來。

以mRNA疫苗爲例,一年多時間就看到成果的背後,是數百研究人員30多年的苦苦堅持。Moderna成立20多年,靠新冠疫苗才終於擺脫虧損。

更重要的是,未來創新藥產業要如何轉變思路、搭建中國自己的創新體系,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

中國在科研層面也有很多積累頗深的研究,但是哪些成果可以轉化、如何轉化,這些除了專業知識支撐,也需要做出商業上的判斷,不是“象牙塔”裏的研究者可以把握的,甚至對於初創的生物技術公司來說,這也是一道待解的難題。

“要趕超全球創新藥研發,實現和世界並跑,我們需要轉變新藥研發的思路。”鄭維義向虎嗅指出,要在中國搭建創新藥的生態環境,突破目前創新藥從融資到商業化的困境。這不是一兩年,甚至五年、十年就能搭建好的,是一個長期的工程。而且“需要產業界的頂級專家來操刀設計路線”。

去掉“新冠”光環以後

對於此次停產,騰盛博藥向虎嗅表示,對公司目前運營沒有影響。公司會將資源整合到核心項目中,包括乙肝功能性治癒和產後抑鬱項目。這也是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專注的領域。

從該公司2022年業績報告看,乙肝項目已經進入臨牀二期,也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項目、產後抑鬱項目等處於臨牀一期階段。如果沒有新冠疫情帶來的快速增長期待,這個進度對於一家成立7年的生物技術公司來說,也是符合規律的正常狀態。

而在“新冠”概念的裹挾下,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和騰盛博藥,以及更多的新冠概念股,都在股市上,意外地經歷了“過山車式”大起大落,有的確實賺得盆滿鉢滿,有的只是空歡喜一場。

騰盛博藥-B的股價波動情況。來自:東方財富網。

無論如何,一切又回到了起點。

接下來的研發應該如何進行,往什麼方向推進纔是真正重要的。

“疫苗還是要接着做。否則,老人感染重症率降不下來。”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向虎嗅表示,與流感類似,新冠疫情很可能會季節性出現,針對脆弱人羣,最重要的防護手段還是疫苗。

毫無疑問,目前全球還沒有研究者心目中完美的新冠疫苗。“好的疫苗應該可以激發’精銳’抗體部隊,可以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現在的疫苗能夠激發的抗體素質還不統一,很多是’劣兵’,也就達不到預防的作用。”有學者曾向虎嗅表示。

在中國,新冠疫苗的研發接力進行。3月22日,石藥集團的新冠mRNA疫苗也在中國納入了緊急使用範圍。這是中國的第14款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的新冠疫苗。至此,中國的疫苗已經覆蓋了滅活、腺病毒載體、重組白蛋白、mRNA這些主要的技術路線了。這在全球也是不小的奇蹟。

然而,接下來的新冠疫苗研發已經後勁不足了。

主流的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沃森生物、康希諾、艾博生物、斯微生物等研發新冠疫苗企業都還沒有公開表示停止新冠疫苗研發。部分企業的重點業務已經轉向了腫瘤等方向。

另據疫苗研發企業博沃生物創始人兼CEO吳克博士向虎嗅透露,在投資界和產業界,“新冠”已經不再是加分項而是減分項了。他擔心,如果“好了傷疤忘了疼”,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會被延誤,再有疫情出現,又會準備不充分。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新冠疫苗、中和抗體都面臨基礎研究不足的問題,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而研究熱潮退去,也是不可挽回的趨勢。

所幸,還有很多研究者在堅持,也有了一些成果顯現。

就在兩週前(3月10日),復旦大學的陸路、姜世勃、劉澤衆團隊在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論文,公開了他們發現的一種免疫增強劑。作爲新冠疫苗的佐劑,可以誘發恆河猴產生更加強效持久的中和抗體,覆蓋了BF.7、BQ.1.1、XBB等多種Omicron變異株亞變體。

吳克在朋友圈轉發並予以肯定。他創辦的博沃生物仍然在堅持新冠疫苗項目,並計劃主攻廣譜和黏膜免疫領域。同時,他們還牽頭了“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呼吸道疾病非注射劑型疫苗研發及靶向遞送技術體系研究”,主要就是開發“不打針的呼吸系統疾病疫苗”技術平臺。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的毒性已經大大降低了,很多人甚至感覺流感症狀都比新冠感染嚴重了。但是這並不是說新冠疫苗、特效藥不重要了,恰恰是療法迭代的好機會。可以看到,有百年曆史的流感疫苗和特效藥也沒有放鬆,仍然在不斷升級中。

未來,最好的新冠疫苗、特效藥,會誕生在中國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