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北京報道

從已披露2022年年報的上市銀行來看,淨息差下降是銀行面臨的普遍壓力。

截至3月29日,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11家A股上市銀行披露了2022年年報,其中10家銀行2022年淨息差相比2021年有所下降。

淨息差下降有哪些原因?惠譽評級亞太區銀行評級董事徐雯超分析,經過多次LPR下調,銀行資產端收益率包括貸款收益率持續承壓,而負債端特別是存款利率受限於存款自律機制,下調相對剛性,銀行業息差普遍承壓。

展望2023年,分析人士認爲,展望未來,在金融讓利實體經濟促發展的政策引導下,我國存貸款利率將維持低位運行,銀行息差收窄將成爲常態。

貸款利率下調是主要原因

淨息差下降已成爲銀行2022年年報的關鍵詞之一。從記者統計的11家已披露年報的A股上市銀行來看,多家銀行2022年淨息差出現下降。

徐雯超指出,從目前各家銀行披露的年報來看,息差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一系列因素嚴重影響信用卡、消費貸等原本高收益的貸款品種投放;同時房地產行業持續承壓,按揭投放以及對公房地產業貸款增速也明顯下降,整體貸款需求不足;另外,2022年底負債端也受到理財淨值大幅波動進而引發贖回潮,銀行客戶風險偏好轉向更保守的定期存款,而定期存款的成本也相對更高,因而進一步推高負債端成本。

“受到消費受挫、資本市場低迷的影響,非息收入增幅也明顯下降,許多銀行出現負增長;同時,來自房地產及相關行業的持續資產質量壓力,也推高了銀行的信貸成本,許多銀行公佈的2022年全年營收增速僅在低個位數,而淨利潤增速由於釋放了一部分撥備,有的達到了兩位數。”徐雯超指出。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吳丹分析,從原理上,活期存款通常受基準利率調整的影響較小,但貸款利率持續降低,中國人民銀行連續降息會不斷收窄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淨息差。存貸利差是銀行的主要收益來源,淨息差的收窄會導致銀行營業收入降低,銀行淨利潤空間被壓縮,對銀行盈利能力造成不小影響。不僅如此,銀行股的每股盈餘下降,對銀行股的內在價值也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2023年息差仍存下降壓力

據相關報道,多家上市銀行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預計2023年淨息差存在一定程度下行壓力。

民生銀行副行長李彬在該行業績發佈會上談到,展望2023年,銀行經營環境面臨較大挑戰,銀行業仍將加大對優質資產的競爭;同時,社會存款的結構變化,對各家商業銀行的負債成本管理也提出更高要求,銀行業息差總體將面臨較大壓力。

徐雯超分析,2023年一季度仍然有來自按揭貸款重定價對息差產生的衝擊。國內經濟仍然在復甦的初期,貸款需求特別是居民貸款需求也沒有完全回暖,外加需要繼續支持小微企業貸款讓利實體經濟,預計息差將繼續承壓,但下降程度應會邊際改善。央行也在3月17日宣佈25個基點的降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銀行負債端的壓力。總體貨幣政策基調保持穩健,LPR再大幅下調的空間不多。

在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看來,隨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進一步推進,一方面貨幣層面仍然有必要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通過降低企業綜合融資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來優化穩投資促消費政策;另一方面國有大行在推進數字轉型支持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綠色經濟和轉型金融條件下發展綠色金融、藍色金融和ESG等社會責任作用日益凸顯,綜合來看,大型銀行相對穩定的淨息差有可能會因爲相比同業更高的政策性負擔而呈現持續收窄的態勢。

吳丹指出,在金融讓利實體經濟促發展的政策引導下,我國存貸款利率將維持低位運行,銀行息差收窄將成爲常態,對銀行業發展帶來挑戰。對此,銀行保衛息差應積極主動應對新形勢,多措並舉緩釋淨息差下行壓力。持續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增強核心競爭能力,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和非息差收入在銀行盈收中的佔比。不斷加強業務道路創新,充分利用好銀行理財等理財工具加速佈局財富管理業務,以優質服務贏取客戶資源拓展盈利空間,

在緩解息差壓力方面,徐雯超建議,銀行可通過加快貸款投放、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來部分抵消來自息差收窄的壓力;另外增加非息收入、進一步管控信貸成本、成本收入比等也可緩衝對盈利的衝擊。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於2023 年3 月27 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 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

中信建投證券研報指出,降準有利於緩解銀行淨息差下行壓力,根據2022年上市銀行存款規模計算,可降低上市銀行負債成本48.4億元,平均負債成本下降0.21BP(基點),對應提升0.2BP淨息差,存款佔比高的大行和區域性銀行利好幅度更高。

(編輯:朱紫雲 校對:顏京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