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3月31日訊(記者 王宏)今日在新華保險2022年業績發佈會上,新華保險擬任董事長李全透露,去年四季度在市場低位時大幅加倉,特別是港股通加倉幅度很大。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楊徵則判斷,今年的機遇和挑戰比去年大得多。

2022年新華規模人力同比下降49.4%至19.7萬人,副總裁王練文表示,壽險隊伍虛的人力較多,實的人力要提升。展望2023年新業務價值,副總裁兼總精算師龔興峯表示,“穩中求進 轉守爲攻”。

權益配置在去年四季度大幅加倉 今年投資挑戰比去年大的多

財報顯示,2022年新華保險總資產超過1.2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3%;總投資收益率4.3%,淨投資收益率提升0.3個百分點至4.6%,投資收益保持穩健。

國君非銀劉欣琦團隊表示,截至2022年末新華保險總投資資產1.2萬億元,同比增長11.1%,主要爲第三方受託資產快速增長推動;第三方資產管理規模4796億元,同比增長48%,佔總投資資產的39.9%。資產配置上策略穩健,主要增加定存和債券配置,定存佔比18.9%,債券佔比40.0%,非標受制於資產荒、股基受制於資本市場波動佔比下降,佔比分別爲18.4%。

楊徵表示,2022年對投資和資本市場而言都是非常艱難的一年。新華保險在內部投資能力的培養上,非常注重與市場的接觸和對市場中長短期的輪動和波動的把握,攫取適當的投資和兌現的機會。“去年四季度短期體現了新華保險對於短期市場機會把握的能力,需要兌現和實現收益的時候能夠快速實現。“

李全透露,去年四季度在市場低位的時候,新華保險權益類資產配置有大幅的加倉,包括自營股票和基金,特別是港股通加倉幅度很大。“在去年港股全年整體下跌20%多的情況下,我們取得了5%的正收益。”

今年的機遇和挑戰比去年大的多,新華投資上主要工作是審時度勢進行市場研判,尋找配置機會,楊徵表示。

談及大類資產配置李全表示,作爲國有控股金融上市公司,新華在投資流程上加入了服務國家戰略的關鍵性指標,將積極影響國家戰略部署,發揮保險資金優勢,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股權方面,會對國家戰略新興領域、服務ESG領域增加投資。新華還會支持不同成長階段專精特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前沿科技和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另外還會強調資產的穿透性,要做到所有的資產都能穿透到底層,保持風險防控以及符合國家戰略。

壽險隊伍實的人力要提升 2023年穩中求進轉守爲攻

財報顯示,2022年新華保險實現營業收入2143億元,總保費收入達到1631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98億元,內含價值2556億元。

國君非銀劉欣琦團隊表示,22年新華保險新業務價值同比下降59.5%,其中個險新業務價值同比下降59.5%,銀保新業務價值同比下降30.4%,個險新單大幅承壓,主要爲人力規模大幅滑坡而產能提升極其有限。截至2022年末公司規模人力同比下降49.4%至19.7萬人。

對於個險人力方面,王練文表示,在過去的一年裏,公司的總銷售人力下降的客觀原因是行業在調整,公司也需要調整;主觀原因是壽險隊伍虛的人力較多,實的人力要提升。“新華保險進行主動清虛中,確定了三個步驟,一是提產能,二是優結構,三是穩增長。公司2022年人均產能較2021年提升了20%多,在2023年一季度,出單的人力較2022年同期提升基本上翻倍。”

王練文還表示,下一步新華保險會在優化結構和穩定增長方面着力,穩定隊伍中的績優人力佔比,穩定產品高價值率常年期產品的佔比,穩定隊伍建設上的投入,而降低在業務推動上的投入,使得公司的發展有一個永續的前提。

展望2023年新業務價值,龔興峯表示,公司2023年的工作總基調是“穩中求進 轉守爲攻”。

在理念上,在以價值管理爲導向、爲核心的基礎上加強業務管理、隊伍管理,加強投入與產出。在業務上,要穩定規模,在穩定規模上優化結構,在量的基礎上強化對質量的管控和提升。在管理上,強化對隊伍、渠道的建設,還要提高效率,改善資源投入效果。“我們希望個險渠道強化能力、提升產能,從而提升業務價值貢獻,進而提升品質。2023年,我們希望通過改善品質的一系列措施,降低退保率,把業務留在公司。”

推出新產品介入養老市場 已初步形成養老服務體系

談及第三支柱,龔興峯表示,新華保險專屬商業養老險累計保費已經達到了2.9億元。“對於如何免稅,如何做好養老規劃,如何做置,從客戶端還需要進一步的開發和培育。從商業保險的角度,公司會推出一系列新產品來逐步介入市場,也會積極介入護理險、失能險等政策性保險中,響應健康中國戰略。”

康養產業佈局方面,擬任總裁張泓表示,新華已初步形成康養綜合社區加照護醫養社區,休閒旅遊的旅居社區以及健康管理的服務體系。去年雖然有疫情影響,但壽險主業與康養協同效果已凸顯出來。

對於2023年康養產業佈局,張泓表示,一是設立康養投資管理平臺,二是採取輕重結合,以輕爲主的方式開展養老佈局。輕資產方面,主要採取戰略合作模式,尋找高品質長期可持續運營的合作方,今年還會大力推動康養資格函的簽署,也會適度探索開展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工作。健康管理方面,主要是整合服務資源,搭建服務平臺,塑造服務品牌,加大與優質健康管理公司的深入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