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德國總理朔爾茨和12月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相繼訪華,中歐關係出現修復跡象後,近期中歐又迎來了一波密集的互動。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已於29日率先啓程訪華,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此前表態將於下週訪問中國,而據德媒報道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也尋求於4月中旬訪華。這一輪外交高潮能否助推中歐關係止跌回升,甚至迎來春暖花開呢?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行前在歐洲政策研究中心和墨卡託中國研究所兩大智庫組織的討論會上發表的對中歐關係未來看法演講,受到各界的關注。這個演講既被認爲是她作爲“歐盟主管”就中歐關係發表的首次全面講話,也被認爲是爲接下來的訪華之旅放風定調。

在開頭強調“我們與中國的關係是世界上最複雜、最重要的關係之一”、結尾又表示“中國是歷史、進步和挑戰的迷人而複雜的結合體”的論述中,馮德萊恩釋放了可謂既新又舊、既清晰又矛盾的信號。她重複了此前一直強調的中國在俄烏衝突中的表現“將是未來中歐關係的決定性因素”、充滿華盛頓口吻的“中國尋求一種以中國爲主導的國際新秩序”論調,但又強調中歐關係不是非黑即白的,與中國的故事不需要是一個防禦性的故事;她清晰地表示與中國脫鉤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歐洲的利益,但又強調包含了不少保護主義色彩的所謂經濟“去風險化”戰略。

從這個演講中,我們看到了一段時間以來歐洲對華政策辯論中各種“對華天真論”“降低對華依賴論”“中國在俄烏衝突中特殊責任論”“強調中歐意識形態差異論”或深或淺的影子,也反映出歐洲的對華政策目前仍然處於爭論當中。不過,與其從中尋找中歐之間差異或者矛盾的問題清單,並拿着這個清單去給中歐關係下診斷,不如承認,馮德萊恩演講中反映出來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共識是,歐洲“不能失去中國”,歐洲應該繼續保持與中國接觸。

應該說,這是繼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稱歐洲必須有自主立場、暗示不能無條件站在美國一邊,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表示歐盟不會效仿美國對中國採取的嚴厲政策之後,歐盟領導人試圖在大國關係變局中給歐盟找定位的一個最新努力。毋庸諱言,當前歐盟對華政策有其矛盾和糾結之處,但希望保留獨立於美國之外的對華合作餘地無疑是各界的共識。

這爲理性務實的態度迴歸歐洲對華政策創造了一定的認識基礎。實際上,不管近幾年中歐政治、外交關係如何起伏波折,中國在歐盟所追求的繁榮增長前景上發揮的作用有增無減。且不說中國在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兩年保持歐盟最大貿易伙伴地位、中歐貿易連年來持續不斷增長、平均每天超20億歐元進出口額的事實,就從俄烏衝突後美國大量吸走歐洲本土製造業、硅谷銀行危機波及歐洲影響金融穩定中,歐盟也應該認識得更加清楚了。

著名學者馬凱碩曾經給歐洲提出過一個建議,希望歐洲能夠學習東南亞的做法,反覆提醒美方:不要逼我們站隊,我們有更重要的問題要解決。其實,清楚自身的利益所在、更重要的問題是什麼之後,該怎麼對待與中國的合作,相信不難回答。中歐之間沒有根本利害衝突,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這個基本面纔是歐洲“戰略自主”應該有的認知內容。

友好是中國對歐政策的主基調,合作是中國對歐政策的總目標,這一態度中方已經多次向歐方表明。對於歐方領導人的來訪,中方當然張開手臂歡迎,也願意進行務實對話溝通,但中歐關係的春暖花開需要雙方的相向而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