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令人读来热血沸腾的诗相信大家都学过。而提起诗句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谁,相信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汉将军李广。

但实际上这个答案却是不对的。因为“龙城飞将”指的不单是李广,有一种说法是卫青与李广并称龙城飞将,另一种说法是所有保家卫国的将领都是龙城飞将。

龙城为什么会是卫青?

卫青的出身并不好,他与姐姐卫子夫一同在平阳公主的身边服侍,卫青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卫平阳公主的安全。后来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卫青这才有了改变自己身份的机会。

当时的匈奴是历朝历代帝王和百姓的噩梦,因为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匈奴人大都会更强壮一些,而且本身是游牧民族,骑兵的战斗力选高于汉朝步兵的战斗力。

匈奴的骑兵速度快、冲击力强,汉朝的骑兵和步兵都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汉武帝时期,匈奴南下直接发兵上谷,卫青带领一万兵马阻击匈奴,这是卫青第一次带兵出战,这一战就奠定了卫青的地位。

当时匈奴的王庭就在龙城,而且是在沙漠深处,多少年来从没有中原士兵能够抵达这里。因为沙漠环境艰苦,方向感不强,即便有人率兵深入也找不到龙城的地理位置。

即便侥幸找到了龙城地理位置,一路上势必会惊动匈奴守卫士兵,必然会受到强烈的反击,想要抵达龙城根本不可能。

就是在这种惯性思维下,匈奴人祭天圣地的龙城实际上的守卫并不多,没有人能想到有一天中原军队会来到沙漠深处并且找到龙城的位置。

卫青不仅找到了位置,而且一路上避开了匈奴人的驻扎士兵,直接在匈奴人最神圣的地方打了一场胜仗,而且全身而退。

这场战争将一直以战无不胜著称的匈奴人拉下神坛,极大程度上鼓舞了汉朝所有人的士气。

自从龙城大捷后,卫青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先是率兵三万出击雁门关攻打匈奴,而后率兵四万收复了河套地区,俘获数千匈奴百姓及百万牛羊。

河套地区被卫青收复后,汉武帝将其打造成了抗击匈奴的一线地区,并移民十万,将河套地区发展成对抗匈奴的重要战略位置。

龙城之战是卫青的成名之战,所以龙城飞将是卫青和李广的并称也符合常理。不过相比于卫青而言,李广的经历就不那么顺利了。

飞将军李广

李广是名门后代,从小就有作战天赋,尤其是对兵器方面特别敏感。在祖辈光环的笼罩下,加之李广确实有带兵的能力,在平定藩王时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不过李广立功后接受了梁孝王(汉景帝的弟弟)的封赏,这一行为直接刺激到了汉景帝,原本的功臣被汉景帝赶到了山中。

直到汉武帝想要对匈奴出兵,才有人将李广举荐给汉武帝。

当初匈奴攻打上谷时,汉武帝分别给卫青、李广以及公孙贺和公孙敖每人一万兵马,其中也有考察个人能力的意思。

结果四个人遭遇迥然不同,卫青直击龙城一战成名,公孙贺没有遇到匈奴就率兵而反,公孙敖损失数千士兵战败而归。

李广情况更不容乐观,匈奴人知道他是将门之后,派出多股骑兵包围李广,以李广的一万兵马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只能仓皇逃窜。

这次同等兵力下的战斗直接显示出了个人的能力,卫青成为当之无愧的抗击匈奴第一人,而李广则有些事业受挫。尤其后来河西战役中打头阵战败,李广几乎被弃之不用。

卫青与李广

多次对匈奴用兵取得了胜利,汉武帝兴起了彻底剿灭匈奴的雄心,开始挑兵选将决定一雪前耻,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李广并没有被选入这次的作战当中,当李广听说这次战斗后,急忙向汉武帝推荐自己,这才获得了这次抗击匈奴的机会。

按照原本的计划,由卫青攻打左贤王部队,霍去病攻打匈奴主力部队,由李广绕道敌后进行包围,没想到卫青遭遇了匈奴的主力。

面对敌军的主力,卫青浑然不觉,用车挡住匈奴前进的路线,同时也为自己的军队提供一些防护,并命令士兵放箭消耗对方骑兵。

在卫青的战略指导下,匈奴骑兵无法前进一步,只能继续僵持着。不成想天公作美,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视线变得不再明朗。

借助这个刮风的时间,卫青派出士兵左右两侧将匈奴主力围住,只要李广按时赶来围住匈奴后侧撤退的路线,绝对可以一举剿灭匈奴主力,彻底解决后顾之忧。

令人没想到的是李广并没有按时赶来,而是迷了路,等到李广与卫青会合时战斗已经结束,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匈奴主力找到了缺口突围了出去,并没有被一举歼灭。

这场战争对汉武帝来说意义极为重要,而李广自知因为自己的原因让汉武帝消灭匈奴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拔剑自杀。

总结:

李广虽然经历过几次不如意战斗,但一生也经历过七十几次战斗,虽然最后的结局让人唏嘘,不过他抗击匈奴的精神依旧十分值得称赞。所以龙城飞将一方面指的是卫青和李广,一方面是对所有抗击匈奴战士的总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