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案,叫作“公印案”。因为这个案件,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了数百名相关官员。但是,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公印案”应该是一个冤案。

在史学界,公印案的发生时间是有争议的,可能是洪武八年(1375年),也可能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

当时,各个布政使司下属的府、州、县,每年需派出审计官吏,前往京师(南京)的户部,核对其所在衙门缴纳中央官府的钱粮、军需事宜,所有账目必须和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方能结算。

如果,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就必须驳回重新造册,且须再盖上原地方机关的大印才算完成。

但是,那个时候的交通不发达,又没有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地方官吏往返京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靠近南京的江浙沪还好,如果是偏远的四川、云南,则会大大降低行政效率。

另外,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户部官员查验的情况,肯定与地方上的数目存在差异。路途越远,这种差异就会越大,实属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因此,有些地方官吏在去往京师前,会事先备好私自盖过印的空白书册。等到了京师,地方官吏再填上实际的数目,就能减少被户部驳回的概率,节约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其实,早在元朝时期,这种做法就已经存在了,中央政府也从来没有明令禁止过。

但是,朱元璋偶然得知此事后,感到非常愤怒,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处罚所有的相关官员。

因空印案而遭处死的包括“每岁布政司”、“府州县吏诣户部核钱粮”、“军需诸事”,接着朱元璋下令处死主印官员,副职以下杖一百充军远方。

明朝重臣方孝孺在《叶郑传》提到,空印案发生时,“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狱。狱凡数百人。”

清朝官员张廷玉编写的《明史》则记载,空印案与另外的郭桓案加在一起,死者可能达到了7~8万人。

曹叔认为,明朝之初的官员数量是有限的,经手空白盖印文书也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所以,应该不会有数万人之多,这个数量应该是在几百人左右。

不管怎样,空印案的事情确实发生过,对当时社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有很多被杀的官员,都是无辜的,他们只是按照惯例在办事。虽说不符合规矩,却也从来没有明令禁止过。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朱元璋本意是想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这个出发点是好的。我们知道,他本身是放牛娃出生,吃过非常多的苦,经常遭到欺压,因而对元朝时期的贪官污吏有强烈的厌恶感。

所以,朱元璋希望自己建立起的王朝,能够像雪花一样,干干净净、无比纯洁。或许是太理想化了,他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并且做出过于激进的决策。

当然,朱元璋怎么做,也可能是想树立威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毕竟,王朝刚刚建立,整个国家的根基还没有完全巩固。

这就有点类似于《三国演义》曹操“梦中杀人”的故事。曹操杀了侍卫后,对众人说道:“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曹操真的会梦中杀人吗?当然不是,他就是想震慑住,那些试图谋害自己的人。

总的来说,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非常成功。也是因为他所奠定的基础,明朝的国祚可以长达276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