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遊客的歡鬧聲,我比誰都高興。”5月23日,在南岸區黃桷埡老街,經營豆乾店的張雪琴一大早就開門,門口早已等候着幾名顧客。

“我們來晨練,聽說你這裏的豆乾不錯,就來等着買。”“歡迎!開張生意,我給你們打點折!”在店主與顧客的對話中,黃桷埡老街開啓了一天的熱鬧。

“這完全得益於政府對老街的保護性修繕,街區漂亮了、文化留住了、遊客進來了,我們的生意自然就好了。”張雪琴樂呵呵地說,目前,她已開了分店,月銷售額超過3萬元。

三毛住過的街道“老了”

“幽幽南山上,黃葛古道來;青青石板路,商賈馬蹄響……”提及黃桷埡老街,老重慶人可謂無人不曉。

黃桷埡老街最早可追溯到唐宋年間。這裏曾是背夫馬幫歇息之地、官府兵營驛站駐地。後來,隨着重慶開埠,這裏逐漸發展成爲店鋪林立的繁華街市,老百姓在這裏安居樂業。

雲南錢王王熾、政界商界文化界名人李奎安、平民教育家晏陽初、臺灣著名作家三毛都曾在此居住。

不過,隨着城市的更新發展,黃桷埡老街終在歲月中“疾病纏身”:街道狹窄,電線裸露、雜亂,木質房屋年久失修,不少屬於C級、D級危房,既存在安全隱患又不美觀。

兩層樓的私家宅院擠着20多家租戶,走廊、天井旁臨時搭建的廚房、廁所彼此“打架”,多年的煙熏火燎已讓建築失去了本身的色彩,漏雨和排水不善導致木材腐蝕嚴重,甚至連建築本身的木質框架都歪斜了。

三毛幼年住過的木質房屋同樣如此,木板缺損,四壁漏風,儼然一座危房。

全面修繕讓老街煥然一新

2016年起,南岸區委區政府決定籌資對老街進行全面修繕修復,堅持大保護,不搞大拆建,充分尊重歷史文化,保護歷史文化,發掘歷史文化,弘揚歷史文化,以民居建築原貌修繕爲主、少數歷史建築還原復建爲輔,除D級危房拆除重建之外,其餘一律保留原建築,留住原住民,實現街區更新、新老融合。

“黃桷埡老街全長600米,建築面積3萬餘平方米,共有175棟風格獨特的巴渝民居和文物故居。”重慶黃葛古道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廖靜稱,公司分期分批對原有建築外立面進行了傳統風貌改造,按照整體協調、風格各異、色彩豐富、特色鮮明的要求,將老街元素與時尚元素進行結合。

同時,改造項目還對“李奎安故居”“三毛故居”“晏陽初舊居”等歷史建築(危房)進行了保護性修復,按照原地原貌原樣修復的方式,儘可能地保留了原有條石基礎、條石堡坎、磚木牆體、木質樑柱、門窗雕花等建築材料。

“爲了最大限度地留住文化,在修繕‘李奎安故居’時,我們將這裏原有的條石、磚牆等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但難題出在老鵰花板上。其原用的是極易腐朽的杉木,加上住戶常年煮飯的煙熏火燎,修繕前有的雕刻圖案都看不清了,整塊木板搖搖欲墜。”廖靜說,爲了重現當年精美的雕花,修繕團隊1個月內飛了6次浙江,與當地技術精湛的工匠溝通雕花方案。如今呈現出來的雕花,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來的圖案,又融入了同時期經典的圖案,堪稱藝術品。

老街復活“一道通古今”

“2019年國慶節,600米長的主街修繕修復工程全面竣工,工程總投資3.5億元。”廖靜稱。

除了修繕,南岸區也十分重視對老街的管理運營,圍繞“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目標,全面梳理了老街公有住房現狀,打造了集商旅、文化等功能於一體的商業老街,並清理整治古道沿線房屋建築12棟、公益配套建築3棟、風雨亭1座等,大幅提升了老街的“顏值”。

如今,走在老街上,書畫展、瓷器展、古琴展林立。“李奎安故居”的條石青磚、雀替掛籠、雕樑畫棟,透着濃濃的年代感,每一個角落都能帶遊客回到當時的情景。“三毛故居”也已成爲黃桷埡老街最知名的打卡點,不少三毛書迷更是不遠千里而來。老街還先後榮獲“重慶最美街巷”、首批“市級休閒街區”等榮譽稱號。

“目前,老街日均遊客接待量超過1萬人次,已經成爲重慶遠近聞名的休閒旅遊景區。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對老街進行文旅提檔升級,進一步加強宣傳營銷等,切實實現‘千年黃桷埡 一道通古今’。”南岸區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稱。

編輯:肖福燕 | 校對:李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