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和香港多年來在經貿、旅遊、文化、人文交流等多方面緊密合作,兩地充分體現優勢互補,共同蓬勃發展。

“香港來的、廣州來的、大灣區來的,大家都好!粵港兩地朋友聚首一堂,正好讓我們攜手共商發展大計。”5月24日上午,在“粵港合作周”啓動儀式暨SmartHK“推動高質量發展‧香港論壇”開幕式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一句接地氣的“開場白”,迅速拉近了與現場衆多企業家和投資者的距離。

今年2月6日,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在過去的100天多里,李家超步履不停,陸續訪問北京、重慶、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等多個內地城市此次啓動的“粵港合作周”暨SmartHK論壇,是疫後香港貿發局於內地舉辦的首個大型推廣活動,連繫兩地企業,配合服務業展覽、商貿配對等多元化活動,探討香港專業服務如何透過國際化網絡和創新服務,推進粵港發展和融合。

在此次論壇上,有很多來自香港地區的科技與金融企業,大家多是在疫後3年裏,首次正式赴內地參展推介,一起尋找合作機會。有受訪企業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很欣喜地看到香港地區和大灣區城市之間的經貿往來正常化開啓,同時在產業、人才融合方面,未來仍需要下功夫。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巨輪”揚帆珠江 新華社圖

粵港合作高頻

粵港兩地的合作,從早期的“三來一補”開始,珠三角很多城市的多個產業藉助香港的資金、技術、人才、市場,實現了自身華麗轉型

李家超在他的《施政報告》中公佈成立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督導組督導推動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各方面政策及措施,包括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從策略和宏觀角度推進及督導跨局的工作,並加強與內地機構溝通。

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顯然是重中之重“我上月率領特區政府及立法會大灣區訪問團,到訪4個大灣區的城市。這次訪問是內地與香港全面通關後,特區最大規模的官式外訪。”李家超說。

事實上,粵港兩地自1998年成立“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機制,加強交流合作,會議機制今年已踏進25週年。

今年3月,廣東省長王偉中率領粵方代表團到香港,出席三年多以來第一次線下舉行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雙方在會議後簽署了5份協議,加強金融、科技、醫療等多方面合作。

李家超表示,廣東和香港多年來在經貿、旅遊、文化、人文交流等多方面緊密合作,兩地充分體現優勢互補,共同蓬勃發展。國家改革開放接近45年來,港商在廣東省大量投資,累計設立港資企業已經有21萬家,佔廣東省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總數70%。

同時,廣東省在香港投資設立境外企業超過9000家,兩地每年的進出口量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這些可觀的數字,反映粵港兩地多年來在經貿上的融合,既廣且深,既互惠又共贏。”

在此次SmartHK論壇上,王偉中在致辭中表示,廣東將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爲包括香港企業在內的海內外投資者提供優越環境和一流服務。廣東將大力支持、全力助推香港高質量發展,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爲推進“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作出廣東努力和貢獻。

發展開啓新機遇

5月4日,新一個內地入港通道正式開啓。位於廣東廣州的琶洲港澳客運口岸正式開通,從廣州城區坐船2小時可直達香港。碼頭的開通爲廣州和香港的“交流”增添一份便利。

 4月28日,旅客在廣州琶洲港澳客運碼頭準備乘船前往香港國際機場 新華社圖

很明顯,“人的交流”給香港的經濟復甦帶來助力。5月12日,香港特區政府發佈《2023年第一季經濟報告》和2023年第一季度的本地生產總值修訂數字。在訪港旅遊業和本地需求強勁復甦帶動下,香港經濟在第一季明顯改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恢復按年增長2.7%,在上一季則收縮4.1%。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急升5.3%。

廣東與香港之間的經貿往來持續增長。數據顯示,今年1至3月,廣東與香港進出口2225.3億元,增長1.4%,佔比爲12.1%。2022年廣東承接香港服務外包合同7646份,合同金額117.64億美元,執行金額76.64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23.78%、20.16%和23.31%。

今年1至3月,香港在廣東新設企業2099家,實際使用外資總額359億元,增長5.3%。截至2022年底,香港累計在粵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1萬家、佔廣東全省七成,實際吸收港資佔廣東全省66.4%。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超過8600萬人口,市場非常龐大且具有潛力,也是香港及國際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的理想跳板。”香港貿發局助理總裁梁國浩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粵港兩地長期在資本、金融、人才、技術等多個領域保持着良好的交流與合作。

香港貿發局表示,將以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爲契機,重啓在大灣區的推廣工作,當中打頭炮的就是“粵港合作周”及 SmartHK“推動高質量發展·香港論壇”,期望能幫助粵港商界把握高質量發展機遇下的無限商機。

王偉中表示,希望粵港兩地工商界充分用好本次論壇和粵港合作周活動,進一步促進兩地經貿高水平合作和高質量發展。“希望香港企業家加強與廣東在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現代服務業、商貿旅遊等領域合作,加大在廣東特別是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投資佈局力度,積極與廣東企業聯手開拓國際市場。”

優勢互補成關鍵

“隨着香港和內地全面通關,粵港兩地的人員往來全面復常,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更使我們可以即日往返,非常方便。我和我的團隊將更頻繁地即日來往兩地,致力促進灣區互聯互通,推進灣區高質量發展和推動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李家超在“粵港合作周”啓動儀式上表示。

此次隨團參訪的韋業顯律師行的韋業顯律師和助理等人也感受了一波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便捷,早在論壇前一天即來到廣州。這是疫情3年通關後,他們首次到訪內地,所以大家格外興奮。

韋業顯系香港人,祖籍廣東佛山三水,通過幾十年的法律專長學習以及實操積累,他在商業及企業訴訟等不同領域,履職經歷豐富。同時他還是香港律師會之大中華法律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及“一帶一路”論壇籌委會成員。

“前3年因爲疫情,只能與內地客戶和合作夥伴進行線上溝通和交流,此次通關,粵港澳城市羣的交通便利性迅速凸顯出來。我們此次坐高鐵過來,先是到內地律所展開交流,再到這裏參加論壇活動並展覽。”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給內地客戶提供服務的韋業顯說。

在5月24日的論壇展臺上,很多內地企業以及投資者對韋業顯公司展臺上打出的“家族財富規劃以及管理業務”頗爲感興趣。“短短2個小時內,已經有十幾波客人過來諮詢。”現場工作人員透露。

林小姐來自香港,在這裏就業並結婚,現在從事金融行業,爲內地客戶做跨境貿易服務,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的許多客戶有專業律師方面的需求,尤其是財富傳承方面以及婚姻案件。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此前表示,珠三角成爲世界製造工廠,而金融相對來說是短板,“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實現融合發展,大家就都能出彩,這也是一直強調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優勢的原因。”

在金融領域,韋業顯表示,這幾年他們也在爲內地客戶做財富傳承等方面的服務和規劃。通過服務於內地客戶,韋業顯也覺得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城市與香港的融合方面,還存在業務創新等的差異。

“這幾年有很多內地企業家以及中產階層,希望可以做一些信託產品,能夠爲財富保值增值助力,同時做一些投資管理和傳承的規劃。現時內地的信託模式還是比較偏重於投資型產品,而香港的信託產品則注重於傳承方面,所以在金融產品的概念方面,兩地還是有一些不同。”韋業顯律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好在內地客戶也非常瞭解這些差異,能夠理解和接受,尤其是那些子女要去留學、定居,有不同的境外資產需要處置規劃的客戶。

韋業顯也表示,作爲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金融產品方面高度發達。“其實在香港做信託產品也比較方便,也不用去離岸地區,去離岸地區費用昂貴,而且合規性審覈也比較複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