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總體上是一個寬厚之人,爲人謙和,處事大度,但如此一個“與人爲善”之人,卻“有且僅有”一次暴跳如雷,那就是舉蜀漢全國之力大舉伐吳,那麼,劉備爲什麼會恨透孫權,以至於理性全無呢?今天,我們不妨就細數一下,孫權對劉備的“四重傷害”。

第一,事業拐點。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在諸葛亮輔佐下,迎來了其人生最爲順利的階段,地盤迅速擴大,兵員迅速擴充,不出幾年,荊南四郡、西川、漢中便全部收歸囊中。劉備的“匡扶漢室”理想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都在有條不紊的步步推進中,宏圖大業指日可待!但這一切,都被孫權的背信棄義毀掉了,荊州的喪失,意味着蜀漢的半壁江山沒了、北伐跳板沒了、荊襄水軍沒了,意味着劉備諸葛亮的所有戰略規劃均被全盤打亂。在這個拐點之後,蜀漢國運便開始走下坡路,劉備諸葛亮們付出了種種努力也未能扭轉這個頹勢。

第二,個人遭遇。曹操和孫權,都曾經想殺劉備,但曹操卻只是停留在思想上,沒有落實到行動中,比如“煮酒論英雄”,曹操就下不了手,最終不了了之,但孫權就不一樣了,多次把殺劉備付諸實踐,劉備有好幾次,差點命喪於東吳地盤。比如在赤壁之戰前,周瑜就曾設下鴻門宴,想殺掉劉備以絕後患,但當時關羽在場,周瑜才未敢輕動。比如甘露寺一節中,賈華都帶着刀斧手衝進來準備動手了,幸虧吳國太護佑,劉備才死裏逃生。比如劉備帶孫尚香回荊州的途中,孫權明確要求部將攔住劉備後“格殺勿論”,這次多虧了孫尚香,劉備纔再次僥倖逃脫。東吳之行如此兇險,劉備豈能心無芥蒂?

第三,關張之死。關羽和張飛是劉備的結義兄弟,很多人甚至認爲,二人在劉備心中的地位要超過諸葛亮,堪稱是劉備的左膀右臂,但這二人,卻先後因孫權而死。公元220年,關羽正在襄樊之戰前線奮勇拼殺,後方的荊州大本營卻被東吳呂蒙偷襲得手,不久,關羽本人也被東吳俘獲,義不屈節,慷慨就義。公元221年,張飛因關羽之死,性格愈加暴躁,動輒打罵下屬,結果被部將範疆張達二人所殺,隨後範疆張達攜張飛頭顱投奔孫權。兩年時間,劉備心目中最重要的兩個好兄弟,皆直接或間接死於孫權之手,這對於視“兄弟如手足”的劉備而言,無異於斷其雙臂!

第四,奪妻之恨。劉備將孫尚香帶回荊州後,東吳的兇險之行算是告一段落,不久,劉備便在“匡扶漢室”理想的指導下揮師入川。而正是在劉備“因公出差”的這段時間裏,發生了“後院起火”的事:孫權謊稱母親病危,孫尚香返回東吳探望吳國太,卻再也沒能回到荊州,若不是張飛趙雲在江上奪回阿斗,劉備當時唯一的骨血也會落入孫權之手。這件事無異於“奪妻之恨”,挑戰了當時的道德底線,在當時的禮法中,除非劉備有重大過錯,否則,嫁出去的女人就是潑出去的水,再沒有回去的道理。但孫權偏偏就這麼做了,這對於極爲重視個人形象的劉備來說,無疑是一個洗不掉的屈辱,雖說“女人如衣服”,但劉備總不能“裸奔”吧。

結語:以上就是孫權對劉備的四重傷害,這最終導致了劉備對孫權的滔天之恨!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是人性的鐵律,劉備雖然是英雄,卻也是肉體凡胎,其愛恨情仇,終究逃不過人性的擺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