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歷史上有兩位皇帝舉行過南巡活動,一位是清聖祖康熙皇帝,一位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歷史上對這兩位皇帝的南巡是褒貶不一,不過清朝自乾隆南巡之後,就再也沒有皇帝南巡了,就能看出來皇帝南巡不是啥好事,其實乾隆本人在世時也對自己南巡做出過檢討。

民間野史都傳言乾隆六次下江南有四次都住在了海寧陳家,就是因爲乾隆系陳家子孫,當初乾隆的老爹清世宗雍正皇帝用一個女嬰調換了大學士陳元龍的兒子,而陳元龍的兒子就是後來的乾隆,所以乾隆南巡是爲了探查自己的身世,而他屢次住在陳家就是後來認祖歸宗了。

野史中除了有說乾隆是陳元龍的兒子,還有海寧當地民間野史傳說乾隆是陳世倌的兒子,這個說法曾被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採用到了其小說《書劍恩仇錄》中。

當然這些都是野史的說法,其實根據歷史學者考證,乾隆根本不可能是陳元龍或者陳世倌的兒子,乾隆肯定是雍正的親生兒子無疑。只不過乾隆這個兒子對他老爹雍正並不推崇,相反,他繼位之後否定了雍正生前制定的很多政策,所以這纔給民間造成了他似乎不是雍正親生兒子的感覺。

其實乾隆確實不像雍正,要知道雍正在位十三年,每天都兢兢業業的工作,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工作狂,雍正在位時期沒有去過承德避暑山莊,也沒有去過江南,他在位時期最遠只去過京郊的圓明園。相比之下乾隆就瀟灑多了,乾隆幾乎每年都要去承德避暑山莊,六下江南就更不用說了。

當然,乾隆能有資本六下江南也全都是靠了他老爹雍正給他奠定的經濟基礎,康熙是在在位中期纔開啓的南巡,那是因爲康熙歷經近三十年的文治武功奠定出了盛世江山,所以康熙纔有資本南巡。

可是要知道南巡有多麼費錢,康熙的六次南巡也基本把康熙盛世的家底敗光了,爲了迎接康熙南巡江寧織造曹家和蘇州織造李家弄出了巨大的國庫虧空,所以康熙最後留給雍正的是一個官員貪墨成風,國庫並不充盈,即將走向衰敗的江山。

雍正用了十三年的時間整頓吏治,革除康熙時期的政策弊病,這纔給乾隆南巡奠定了經濟基礎,同時才能使得乾隆在繼位初期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就開啓南巡。

但是清初入關時期,清朝軍隊對江南地區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城,因此使得江南地區民衆反清情緒一直都很高漲,康熙作爲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二位皇帝,出於穩定和巡視江南地區這種稅賦重地,他的南巡可以理解。

那麼乾隆多次下江南又是爲了什麼呢?其實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時,乾隆連續對外發布了兩道諭旨,裏面就已經具體說明了他準備開始南巡的原因。

乾隆的兩道諭旨中主要用四點闡明瞭自己必須要南巡的理由:其一是江浙地區文武官員代表整個軍民士紳邀請乾隆駕臨;其二是大學士、三公九卿這些朝廷重臣懇請乾隆學習康熙南巡;其三江浙地區是稅賦重地,乾隆理應親自去考察民情,探訪民間疾苦;其四是乾隆要孝敬老媽崇慶太后,是帶着老媽遊覽名勝盡兒子的孝心。

下面就圍繞乾隆諭旨中說明的這四點遊江南理由分析一下,乾隆下江南的目的何在。

江南的官員士紳邀請乾隆下江南

乾隆是一個在紫禁城待不住的皇帝,他喜歡四處遊玩,乾隆十一年(1746年)時,他就去了山西五臺山禮佛,乾隆十三年(1748年)時,他最愛的富察皇后去世,他爲了排解對富察皇后的憂思,又去了山東孔廟祭祀孔子。

要知道皇帝御駕出行到某地,肯定要給這個地方帶來一些福利,也能讓地方官喫到一些好處,所以有了乾隆去五臺山和曲阜祭孔,江南地區的官員也認識到了乾隆巡幸的好處。

因此當時以兩江總督黃廷桂、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漕運總督瑚寶、江蘇巡撫雅爾哈善、安徽巡撫衛哲治這些爲首的江南地區封疆大吏聯名給乾隆上書,懇請乾隆巡視江南,並且上書中還江南士紳百姓簽名的萬民請命書,表達了江南地區的官員士紳和軍民百姓都迫切渴望乾隆巡視江南指導工作。

但是實際上江南地區的百姓真的籤萬民書願意乾隆來嗎?當然不是了,要知道後來乾隆六下江南給當地百姓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乾隆每次南巡需要三千名士兵護駕,還需要六千匹馬和五百艘船,另外還得有數千名的勞工服務。

想一想這些人員浩浩蕩蕩的來到江南,得對江南地區的百姓造成多大的困擾,這些人員的開支大多是要由江南地區的百姓供養,老百姓難道閒着沒事錢多的沒處花想給自己找事幹嘛。

其實普通百姓肯定是不願意乾隆下江南的,那些籤萬民請願書的人大多都是江南地區的士紳貴族,乾隆來了對他們纔會有好處。

在乾隆第一次南巡之前,江蘇省積欠賦銀多達228萬兩,安徽省積欠賦銀30萬兩,浙江省當年應繳賦銀30萬兩,乾隆第一次南巡後,兩江三省的賦銀全部被乾隆大手一揮免除了,乾隆不僅免除了賦銀,還免除了兩江三省的漕銀。

就這樣乾隆每到江南一次,就免除一次兩江三省積欠或者當年應繳的賦銀和漕銀,乾隆六次南巡累計免除了兩江三省的1000萬兩以上的銀子。

想一想乾隆免除這些賦銀受益最大的不是老百姓,老百姓有多少產業能交多少賦稅,最受益的人是那些士族豪紳,他們纔是納稅大戶,而且乾隆免除了這些稅銀,也讓兩江三省的官員在財政上寬裕很多。

但是老百姓不僅沒得到最大受益,還被乾隆擺了一道,乾隆在免除賦銀之後,他卻允許兩江三省的地方官員加增火耗。

火耗是清朝稅銀的附加項,因爲老百姓上繳國家的都是碎銀,地方官府不能把零碎的銀子運到京城,所以就得把碎銀集中煉化成銀錠然後裝箱運到京城。銀子是金屬物體,通過高溫淬鍊之後肯定會有損耗,因此可能收上了100萬兩白銀,最後只煉出來95萬兩白銀,那這樣損耗掉了5萬兩,自然還得均攤到老百姓身上來承擔。

在雍正推行火耗歸公之前,各地方官府是有權力隨意向老百姓攤派火耗銀兩數額,就比如老百姓本來應該繳納100萬兩銀子,地方官府可以隨意攤派到120萬兩甚至150萬兩,反正100萬兩銀子上繳國庫,多的就是地方官府自己落下了,這樣對老百姓十分不公。

而雍正制定火耗歸公之後,由朝廷收回制定火耗銀兩數額權力,由朝廷統一根據各地方的形勢制定火耗銀兩數額,雍正此舉使得老百姓能把稅銀交在明處,不用換個地方官就來一個變化,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

可是乾隆南巡之後,他特許兩江三省地區可以按照朝廷統一制定的火耗銀量數額的基礎上再增加火耗銀,也就是變相的給老百姓加了點稅,這個錢看似是士族豪紳那些納稅大戶要多交了,但是要知道他們都是地主階層,他們不會自己掏這筆錢,反而是會把這筆錢繼續分攤到平民身上,而乾隆只要求足額繳納賦銀即可,那也就是說他們多收出來的火耗銀就可以落到這些地方官手中了。

這也是這些江南官員和士族豪紳邀請乾隆來遊江南的目的,要知道康熙南巡就造成了兩江官場出現了很嚴重的貪墨之風,所以康熙後期吏治風氣十分不好,官員們貪婪成性。康熙之所以處理不好晚年的吏治問題,就在於遊江南的是他,他是拿人家手短,喫人家嘴短,江南百官把你伺候好了,你還有什麼理由再收拾人家?所以康熙後來纔會千方百計替江寧織造的曹寅家族和和蘇州織造的李煦家族遮掩他們的貪墨問題和虧空問題。

同樣到了乾隆這也是如此,在乾隆遊江南時期,江南的官員士紳不僅好喫好喝好玩的伺候着,兩江鹽商更是大筆大筆的給乾隆送錢,僅乾隆第四次南巡時,兩江鹽商集體就湊了四百六十萬兩白銀孝敬乾隆,除了鹽商還有皇商織造府、紡織商以及各種商人的孝敬,所以乾隆南巡一次私人錢包至少得收個千八百萬兩銀子。

乾隆收了人家的孝敬,那自然得給大家發福利,減免賦銀就讓這些士族豪紳少交了不少稅錢,增加火耗就讓江南這些官員有了油水,乾隆高興,江南百官高興,士族豪紳高興,這完全是大家都高興的局面,只可惜這些最終全部都由江南的平民百姓買單,而且還得歌頌着乾隆盛世。

說白了就是這些江南的官員和士族豪紳在拉攏乾隆,當他們把乾隆拉到與他們同一個享樂的層面,那麼乾隆將來也就不好再收拾他們了。當然,乾隆也是比較願意享樂的皇帝,否則爲何不見江南官員和士族豪紳邀請雍正遊江南,雍正推行新政和整頓吏治,觸犯了官員們和士族豪紳的利益,他們懼怕雍正都來不及,哪還敢拉攏雍正來一起享樂。

朝廷重臣懇請乾隆效仿康熙南巡

朝廷重臣都懇請乾隆效仿康熙南巡,這是肯定的,但是這些朝廷重臣哪個不是會把乾隆的心思摸透透的,乾隆如果不表現出來想去南巡,他們會沒事懇請乾隆南巡嗎?

答案是當然不會了,乾隆自繼位之後很少在公開場合表示對老爹雍正的推崇,但他卻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對爺爺康熙的推崇,他多次表示“以皇祖之心爲心”,就是要以爺爺康熙爲榜樣,所以朝廷重臣自然知道乾隆是想成爲像康熙那樣的皇帝,那康熙南巡了,乾隆不就正好藉着江南百官和士族豪紳邀請的機會去南巡嘛。

所以朝廷重臣實際上是順着乾隆的心思纔會去懇請他南巡,乾隆如果真沒有南巡這個心思的話,這些朝廷重臣也不會逆着他的意思勸他南巡。

乾隆南巡有收攏人心之意

上面說過清朝入關時,對江南地區動輒就進行屠城,所以江南地區的反清情緒很高漲,康熙南巡就有安撫江南人心之意,乾隆也是如此。

這是因爲乾隆的老爹雍正在江南十分不得人心,當初與雍正爭位的康熙第八子廉親王胤禩極會籠絡江南士子的人心,因此胤禩在江南士族中威望很高,雍正後來殘酷的把胤禩奪爵囚禁折磨致死,這使得江南士族對雍正很是不滿,當時江南的讀書人都流傳着雍正弒父逼母屠戮兄弟的流言,所以雍正一怒之下曾經禁止兩江三省的讀書人蔘加科舉,後來還是雍正的心腹浙江總督李衛上書懇請雍正解除了對江南讀書人禁止科舉的限制。

而且雍正命心腹重臣李衛在江南地區大力推行雍正新政,李衛在兩江三省強行推行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雍正新政的政策,很大的觸犯到了江南士族豪紳的利益,再加上江南地區民間還有很高的反清情緒,因此乾隆繼位之後一直想去收攏安撫江南地區人心,乾隆南巡就有着此目的。

包括乾隆南巡之後的減免賦銀也是收攏人心的手段,當然,乾隆更需要做的收攏人心的手段就是探訪民間疾苦,體察民情。

乾隆當然不可能微服私訪去民間體察民情,不過乾隆最能爲老百姓做的事就是親自去勘察河道的治河工程。

而且乾隆也確實是歷史上最爲重視治河工程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投入到治河工程上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都是歷史上投入最大和最爲重視的皇帝,他也確實在下江南時期親自到河道勘察治河工程的事情。

不過乾隆雖然很重視治河,也在這上面投入很大,但是取得的效果並不是很理想,治河工程並沒有得到質的改變,江南地區依舊時不時受到水災困擾,歸根到底還在於官場吏治的貪墨問題。

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時,江南地區爆發嚴重水災,乾隆派時任刑部尚書劉統勳去調查這件事,劉統勳爲官剛正不阿,結果查出了一大批貪墨治河工程款的贓官,乾隆盛怒之下把這些官員全部處死。由此也可見乾隆雖然想治理好水患,但是由他主導的官場風氣是改變不了吏治問題的。

勘察水利是籠絡平民之心,可是相對來說乾隆更需要籠絡的是江南士族之心,這也是乾隆南巡的主要目的之一。

江南地區第一名門望族當屬海寧陳氏,而陳氏家族在當地素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的美譽,大學士陳元龍、陳世倌都出自這個家族,所以乾隆纔會四次御駕住在陳家,這也造成了民間野史傳言乾隆實際上是被狸貓換太子換走的陳家子嗣。

而海寧除了陳氏家族還有查氏家族(金庸的家族)和許氏家族,紹興則有俞氏家族,這些家族都是江南地區傳承悠久的名門望族,不止在清朝出現了許多達官貴人,在明朝甚至更早的朝代其家族都出現了不少顯貴。所以乾隆對這些家族極爲籠絡,住在陳家就是含有籠絡寵信之意。

乾隆籠絡士族的手段主要就是兩種,一是增加江南地區的生員(即秀才)名額,據史料統計乾隆六次南巡總共給兩江三省增加了5664名生員,可以說乾隆是大手筆的提升江南地區讀書人的學歷。

第二種手段就是乾隆會特意召見一些鹽商子弟或是名門望族子弟,當場出題讓他們即興賦詩,這些人只要詩寫得差不多,頗有些才華的就會被授予同進士出身,稍差點也能賞一個舉人身份,遠比千辛萬苦去參加考試的讀書人幸福多了。要知道在清朝同進士出身就可以當官了,舉人身份屬於是候補官員了,乾隆此舉無異於是對這些鹽商子弟和名門望族的子弟派發官職一樣,這樣一來江南地區的士族豪紳自然都得說乾隆好,都得由衷的稱讚乾隆盛世了。

所以乾隆南巡有收攏人心,鞏固清朝在江南地區的統治目的。

寫在最後

除了這些之外,古人以孝爲先,乾隆自然得帶上一個最好的理由,那就是孝敬老媽,打出帶老媽去散心旅遊的名義,這樣一來先有江南官員和士紳的萬民書邀請,又有朝廷重臣的懇請,而自己也應該體察民間疾苦,最後再加上孝順老媽,帶着老媽去旅遊散心,這些理由一出來,乾隆似乎不去南巡都天地不容了。

總結下來,乾隆南巡的目的主要就是免賦加恩籠絡人心、巡視河工體察民情、團結凝聚江南士族豪紳,這些舉措不外乎就是爲了鞏固乾隆的統治權力,同時對天下人炫耀乾隆所取得的功績,滿足了乾隆大好喜功的特點。

不過乾隆南巡確實是對江南地區百姓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乾隆晚年就曾對軍機章京吳熊光說過:“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

乾隆這意思就是認識到了自己六次南巡勞民,傷財,對百姓造成了困擾,他希望如果將來他的兒子嘉慶皇帝要是再想南巡,軍機章京吳熊光一定要出來制止,否則吳熊光死後都沒臉見他。

其實乾隆想着後來的清朝皇帝在南巡絕對是想多了,因爲他六次南巡早把大清的家底敗光了,他的兒子嘉慶別說南巡了連去避暑山莊避暑都得靠查抄大貪官和珅的家產才能成行,再後來的清朝皇帝趕上大清日落西山,南巡更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可以說乾隆一個人把子孫後代的樂全都享完了,這麼一看乾隆也確實是歷史上最有福氣的皇帝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