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苗詩雨 李貝貝 北京報道

儲能,作爲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發展備受各界關注。按照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佈《“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

但記者調查獲悉,當下新型儲能發展仍面臨長週期運行、滿負荷運行、優質運行,以及經濟性、安全性的問題,如何安全可持續的推動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仍是行業關注重點。

其中,在5月26日舉辦的2023中關村新型儲能及氫能產業發展論壇(下稱“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春明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尋找低成本、大規模、更長時的儲能方式很重要,其中液流電池是很重要的選擇。

多地佈局儲能產業

“雙碳”目標提出後,我國能源結構展開了深刻的變革,以風電、光伏、儲能爲主的新能源發展日漸火熱。作爲能源體系中的重要一部分,儲能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

據《華夏時報》記者不完全梳理,目前北京、廣東、浙江、山東、四川等多地將大力發展儲能作爲主要工作之一。

其中,記者瞭解到,以北京地區爲例,近年來爲實現區域能源轉型,北京地區在固態鋰離子電池、氫能製取儲運、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取得一批關鍵技術突破,其中房山區大力扶持氫能、儲能等新能源產業,推動相關產業全鏈條多場景區域集聚式發展。

本次論壇上,北京市政府副祕書長許心超也表示,下一步,北京將支持高水平建設中關村(房山)氫能產業園等產業高地,佈局一批新能源微電網示範項目和綜合智慧能源園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儲能和氫能產業城市與科技創新中心。

儲能發展如何突破經濟性?

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全球儲能項目庫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237.2GW,年增長率15%。按照種類細分,目前儲能方式主要包括機械儲能、抽水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手段。

不過,如何實現更長時間、更低成本、更大規模儲能仍是行業當下面對的難題。

在論壇上,徐春明對此表示,液流電池是重要選擇。根據徐春明介紹,此前某項目,研究團隊曾選擇鐵鉻液流電池爲產品進行投入,利用較大電解液罐,通過化學反應形成電轉化,二價鐵和三價鐵互換進行充放電,電池反應堆儲存足夠的電量。

記者瞭解到,從鐵鉻液流電池工作原理分析,只要電解液罐足夠大,則能儲存儘可能多的電量。缺點則爲若儲能規模較大,則佔地面積較大。

對於另一儲能熱點,新能源汽車產業中關注度較高的固態鋰離子動力和儲能電池技術,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泓認爲,在電池發展過程中推動能量密度提升將會解決續航里程焦慮問題,也會解決成本控制問題。

李泓向《華夏時報》記者等人士表示,發展可再生能源和配套規模儲能技術、發展電動汽車和配套智能電網,是實現“雙碳”目標、實現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發展路徑。

氫能將成爲新型儲能發展重要一環

實際上,氫能作爲儲能發展的重要一環,在2023年中關村論壇上也成爲多位專家熱議話題。

從工作原理來看,氫能憑藉零污染、零碳排成爲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載體。按照世界氫能委員會預計,氫能源在未來全球總能源的佔比中會達到18%,氫能產業發展面臨巨大市場機遇。

徐春明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用綠電、綠氫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就可以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北京理工大學孫柏剛教授也向記者表示,全球在碳達峯、碳中和當中,已經出現了很多新型的氫生產方式,主要是聚焦於綠氫。氫能在國際趨勢上看,是實現碳達峯,逐步達到碳中和的最佳選擇。

不過,液化空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商務總監莊洪波也向記者提示道,氫能發展不能只看下游,也要看上游。上游制氫行業如果碳排減不下去,整個生態圈是不完整的。“目前我國制氫還是以化石能源制氫爲主,碳排相對比較高,後續整個制氫行業還是要向着可再生能源制氫方向發展。”莊洪波說道。

責任編輯:張子鵬 主編:張豫寧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