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座、打開手機、掃碼點菜,已經成爲不少人外出就餐時的潛意識動作。不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便捷行爲背後可能藏着貓膩:在一次次點擊中,顧客的個人信息也被“收割”。

掃碼點餐開通門檻低

近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對“掃碼強制關注使用”現象的勸喻。其中提到,“必須使用小程序才能點餐”等掃碼強制關注使用的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在北京工作的白領小張就經常遇到這種情況。“餐桌前坐定後,服務員第一句就是請掃碼點餐,當提出能不能用紙質菜單時,服務員不是說紙質菜單菜品不全,就是需等較長時間,有的乾脆告訴你只能掃碼點餐。”小張回憶,“這不就是變相強制掃碼點餐嗎?”

如今,掃碼自助點餐在餐飲業已得到推廣。山東一家蝦火鍋店的老闆呂先生向中新經緯表示,他的餐廳自2021年起就徹底告別紙質菜單了,客人只能掃桌邊二維碼進入小程序點餐。“這樣做不僅節省人力成本,省去溝通成本,還不容易出錯,效率更高。此外,做一套掃碼點餐系統也不貴。”呂先生同時表示,餐廳實施掃碼點餐以來,只有極個別顧客提出過異議,其他顧客都已經習慣成自然了。

據中新經緯瞭解,目前一家餐廳定製一個掃碼點餐小程序門檻並不高,僅需花費數百元。

華斌(化名)之前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程序員,2021年離職後開了一間工作室,專門爲各種店鋪定製點單小程序,其中餐飲店的掃碼點餐小程序是用戶諮詢得最多的。

“掃碼點餐現在很普遍,一桌一碼,用戶掃碼進入小程序,點餐、結算、充值、堂食或自提都可以選擇。開通門檻也比較低,只需要提供營業執照,費用的話,小程序申請加開通微信支付共400元,如果再開通支付寶支付額外付300元。”華斌介紹。

另一家專門做餐飲小程序的店鋪負責人也介紹稱,定製掃碼點餐小程序僅需399元,包括認證、搭建、設計等費用,餐飲店直接上傳商品就可以用。

不提供個人信息不能喫飯?餐廳可自由設置

“只是點個菜而已,有必要非得掃碼嗎?”“點個菜爲什麼還要我提供微信暱稱、手機號呢?”在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表示不解。

華斌說,在掃碼點餐小程序的後臺,餐飲店老闆可以做一些數據分析,比如收入、銷量等基礎數據,當然也可以分析會員充值情況、顧客畫像等。

那麼如何獲得顧客畫像呢?華斌說,這些都可以通過後臺設置實現。

“首先,可以設置不登錄無法點餐,登錄主要是獲取微信暱稱、頭像,有的小程序也會獲取手機號。如果覺得這樣做用戶體驗不好,還有其他辦法,可在支付環節,設置開通會員可領小額優惠券,大部分用戶會註冊,這樣就獲取了用戶的微信信息和手機號。當然餐廳也可以設置成直接點餐,獲取這些信息的目的是方便以後運營,向顧客推送餐廳的活動優惠信息。”華斌說。

呂先生也表示,當時業務人員曾告訴他可通過設置獲取顧客信息,且信息越全面越有利於後期分析客源。“我文化程度有限,也不想搞這些,開通掃碼點餐就圖個方便,所以我們不提供個人信息也能點餐。”呂先生說。

除了被“收割”個人信息,顧客每次點餐也都可以轉變爲小程序的流量,而商家可選擇通過接收推廣廣告獲取廣告費用。

據一位小程序開發者透露,點餐小程序也可以接入第三方廣告,顧客點擊,餐飲店老闆分錢。“當小程序的用戶量達到1000以上時,就可以申請接入廣告,開屏廣告或者插入小程序中都可以,顧客點擊或瀏覽,餐飲店可以分流量費。”

據一位餐飲店老闆介紹,顧客點擊一次他們分得的錢數並不固定,要看用戶質量,有時候點一下是幾毛錢,有時候能達到一塊多。“總的來說,這筆收入不多,一個月幾百塊錢,有比沒有強。”

把顧客當“流量”,最終會失去顧客

針對存在已久的強制掃碼點餐,顧客們怨聲載道,相關部門組織也多次發文,提出“不得”強制。不過,即使用戶自願選擇掃碼點餐,這裏面也並非沒有問題,還牽扯到個人信息的獲取和使用。

爲儘可能詳細準確地分析顧客畫像、大範圍準確地推送營銷信息,部分餐廳商家通過設置掃碼點餐小程序後臺,獲取顧客個人信息,內容有多有少,程度有深有淺,導致了顧客必須提交個人信息,否則無法點餐的局面。

暫不論強制顧客掃碼點餐、過度收集顧客個人信息已違反相關法律規定,單是把顧客當成冷冰冰的“流量”,對整個餐飲業的經營環境和發展就已傷害滿滿。

在以服務爲首要要求的餐飲業,顧客是一個個有溫度的人,滿足顧客需求,提供優良的服務,應是餐飲業的共識。強制掃碼點餐,實際上是阻礙了餐廳與顧客之間有溫度的交流,本應滿足顧客個性需求的便捷掃碼變成了“消費煩惱”。

而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則更惡劣,實際上是在違反諸多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將顧客當成了餐廳經營營銷的流量工具,甚至是待割的“韭菜”。

需要明確,首先強制掃碼點餐不合理不合法,消費者有權抵制;其次,掃碼點餐過度索權亦違反相關法律規定。對餐飲商家來說,強制掃碼點餐獲取顧客信息,看似“圈粉”,獲得了流量,實則“脫粉”,最終失去顧客。商家唯有意識到最好的營銷手段是高質量的服務,才能真正留住客戶。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中新經緯”(ID:jwview),作者:常濤,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