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 吳敏 見習記者 李明會 北京報道

“3.5%的保險產品庫存所剩無幾!退出市場是必然趨勢!”“又有三款好產品,今天通知今天下架!”“最後兩天抓緊上車,不然第一梯隊的產品又沒了。”

近日,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產品隨時下架”“抓緊上車”等字眼刷屏。

“後續相關產品收益率都要降低,3.5%的產品一個月後或將全面下架。”5月30日,一位保險經紀人對《華夏時報》記者如是說。

在“停售風”刮遍朋友圈、高利率保險“炒上天”的同時,不少業內人士呼籲消費者理性購買,“莫要衝動,不要爲了‘上車’而‘上車’。”

保險也“降息”,再見3.5%

自去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頻頻“破淨”。進入今年,又有多家銀行多次宣佈下調存款利率。在不少人因此選擇“挪儲”配置保險之際,保險產品的“降息”也來了。

“最近一段時間常常收到保險銷售員的短信,經常給我發高利率保險產品即將下架的消息。”北京市民李女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根據代理人的說法,目前預定利率3.5%的產品,在兩年前預定利率還是4.025%。

記者注意到,王女士提到的高利率保險產品主要集中在理財保險。“這類保險產品,顧名思義,主打理財,兼顧身價保障。”一位保險代理人對記者解釋道,“像養老年金、萬能賬戶年金保險、分紅保險和增額終身壽險都是理財型保險產品。”

5月30日,記者從多位保險經紀人處獲悉,利率在3.5%左右的高利率保險產品,“目前還有在售的,不過也快沒有了。”

其中一位保險經紀人表示,目前在售的產品中,利率較爲優厚的還有三款,分別是和泰人壽鑫享福、富德生命康乾3號和弘康金玉滿堂。

對於高利率理財保險產品的“下架潮”,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均表示並不意外。

早在今年4月底,一則“監管進行窗口指導,保險新開發產品定價利率或從3.5%降至3.0%”的消息就曾引爆保險圈,發出“降息”信號。

彼時,《華夏時報》記者從業內瞭解到,監管將從嚴審覈,預定利率超過以下上限的,不予備案,即普通產品預定利率上限3%,分紅產品上限2.5%,萬能產品保證利率上限2%。

業內人士分析認爲,近年來,我國長端利率地位震盪、權益市場波動加劇,壽險行業面臨着潛在的利差損風險、險企利潤承壓。監管按產品類型調整評估利率,其出發點還是爲了防範保險公司因爲產品定價利率較高而引發償付能力風險。

或提前透支購買力

當下颳起的“停售風”,確實也引來了不少消費者。

近期,不少保險經紀人在朋友圈頻頻曬出保單成交截圖。記者注意到,這些成交保單大多以5萬元、10萬元、20萬元保費的增額終身壽險爲主,有的保險經紀人三日之內開出的保單保費總額超過百萬元。

談到現在購買理財保險的主力客戶,一位保險經紀人對記者表示,“除了老客戶加保,更多的是新客戶來買。”

由此,業內也擔心市場購買力或被提前透支。

近日,長城人壽總經理王玉改在接受《華夏時報》等媒體記者採訪時提到,產品停售前或將面臨一段時間客戶羣消耗和提前購買。

她預計,下半年保險市場短期內可能遇冷,“主要由於高收益率的產品對客戶銷售端存在提前透支效應。”

但是她同時也表示,整體來看,下半年行情或好於上半年。“三季度末、四季度初還是會回到較好的格局上。”

對於定價利率下調,王玉改堅信這有利於保險業長期發展。

她表示,雖然定價利率下降,但目前保險給到客戶的收益,與其他金融資產比還有競爭力。“從某一個維度看,客戶利益下降不一定是壞事。在一個市場裏,要多贏才能走得穩健。多贏的局面是什麼?就是保險公司、客戶、銷售隊伍都要獲利,纔可能是一個長期發展的趨勢。”

另一方面,定價利率的下調可防範利差損風險,同時促使保險公司從原來同質化競爭轉向差異化經營。

“日本和歐美都曾經出現過因爲利率風險導致保險公司破產的局面,客戶購買產品是爲了購買未來的確定性,但如果企業遇到經營不善的問題,也無法爲客戶提供長期保障。”王玉改還表示,“隨着定價利率下降後,保險產品趨同化現象可能越來越少,各家保險公司都要尋找核心競爭優勢。未來險企會從單純產品維度,變成尋找在渠道、產品功能、服務等方面的競爭優勢。我覺得對行業是一個正向的影響。”

對保險公司而言,如何應對收益率下降的挑戰?

王玉改表示,核心有幾點。一是要回到客戶的需求上,深刻理解客戶購買產品的需求。二是除了客戶利益外,未來還要在產品功能做擴展,支持客戶做靈活的領取。三是來自於服務領域。例如,回到保單服務上來;做好附加值服務,圍繞着客戶養老所需的場景,養老社區、居家等場景做特別服務;保險需要改變以往“以我爲主”的特點,理解客戶情緒,讓客戶體驗變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