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碼頭何以豐盛

文/鄢璐

萬里長江蜿蜒而過,老巴縣可以說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江城。浪拍兩岸,滋養了銅罐驛、魚洞、朝天門、木洞等著名的水碼頭。

相較於水碼頭,旱碼頭這個名號就顯得低調了許多。始建於宋朝,興於明清的豐盛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被稱爲“長江第一旱碼頭”。

古鎮內,江西街、半邊街、埡口街、十字街、書院街、長寧街、壽字街以及公正街8條老街,首尾相連,一氣呵成,鑲嵌出一個巨大的“回”字造型。街道兩旁,禹王宮、仁壽茶館、一品殿、十全堂、劉家大院、楊家老屋等老宅老院,與周邊的高大碉樓相互映襯,相互呼應。古鎮周邊是正在建設中的“油彩花舍——巴蜀美麗庭院示範片”,展現了古鎮寧靜質樸的氣息。

一條條歲月鋪就的青石板街道,一幢幢造型各異的老宅院,一壺壺山泉精釀的陳年老酒,勾繪出豐盛獨特的古鎮風情。

千百年來,人們跨越千里南來北往,成就了條條古道和座座驛站。豐盛古鎮因驛而豐,因驛而盛。

豐盛古鎮舊稱峯門(封門),位於原巴縣、南川、涪陵交界處,一腳踏三縣。川黔古道的東南路從這裏經過,尤其是豐盛與木洞實現水陸驛道互通,使豐盛古鎮成爲連接水陸、通達周邊的驛道樞紐,可謂通江越嶺,水陸併網,串連川黔,輻射四方。

川黔古道東南路是連接四川東部和貴州北部的大動脈,是一條鹽、茶、馬等貨物的商貿之路。《巴縣誌》記載了川黔古道東南路的走向:“由底鋪十五里至背峯,十五里倒坐鋪,十五里梅埡,十五里冷水,十五里木洞,二十里長延坪,二十三里峯門,二十二里天賜殿,交南川縣界。”

進入南川,通往貴州,必須翻越鮮家坪山,而位於山下的豐盛古鎮,便成了翻越鮮家坪山的起始點。人們往往需要在豐盛歇息一晚,恢復體力,第二天一早再翻山趕路。

連接木洞和洛磧的驛路,則實現了江邊碼頭、水上驛路與川黔古道東南路的貫通,提升了水陸驛道的互通互動能力,增多了貨物和人流量,增強了豐盛古鎮的聚焦與輻射功能。與原巴縣、南川、涪陵的毗鄰鄉場相比,優勢越來越突出,因而成就了盛極一時的豐盛古鎮。

“人傑地靈九龜尋母獻福壽,物華天寶雙龍吐水運乾坤。”豐盛古鎮遵循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佈局法則,也因此成爲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豐盛古鎮坐落於鮮家坪山槽谷兩條南北走向的帶狀丘陵羣和數座獨立的小山丘之間,這兩條帶狀丘陵形似“雙龍吐水”。

古鎮的商業街巷和居民住宅,佈置於制高點清遠樓北側的平地山丘地帶。清遠樓山丘形狀如龜,而在東西兩條槽谷地帶,從南向北分佈着九座小山丘,皆呈橢圓形,豐潤飽滿,形似烏龜。人們把清遠樓山丘看作是一隻母龜,而九座小山丘則是九隻小龜,於是就有了“九龜尋母”的傳說。

建鎮之初,人們遵循“天人合一”的營造理念,將山體設置在由萬天宮、萬壽宮和禹王宮形成的古鎮中心軸線的端點,將自然山景作爲古鎮的“借景”,增強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並巧妙運用“道法自然”的設計手法,利用清遠樓山丘和文廟山丘、楊家祠堂山丘,將南川場口和涪陵場口分隔,形成各場口節點分佈有序、互不干擾、相互融通的街區格局,可謂別具匠心。

青石板鋪就的千年回字老街,由長着“耳朵”的碉樓靜靜守衛着。這個“耳朵”當地人稱之爲耳樓,在重慶其他地區的碉樓上尚未發現,屬於豐盛獨有的景觀。

踏平青石板老街的是蒸騰的人間煙火氣,充滿對往來客商無盡的關懷。

老街迴環,來到豐盛古鎮,無論打卡“曬圈”、徒步“溜娃”或是體驗“趕場”,這裏總能滿足需求。地處重慶中心城區市郊的豐盛古鎮,多年來一直是名列前茅的熱門景區,這巴山渝水間原汁原味的煙火氣令人嚮往。

古鎮上基本都是本地居民,不少店鋪都是上百年的老店,他們和這裏的一磚一瓦融爲一體。福壽街手工編織簸箕、蒸籠的“陳竹編”,十字街傳統鍛造鐵具的“熊鐵匠”,手工打製精緻桿秤的“王秤桿”……他們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來豐盛“趕場”,可以體驗到純淨古樸的生活方式。

漫步在回字老街,煙雨朦朧,人們小心翼翼踏着雨水打溼的青石板路。酒旗飄揚,石磨豆花蒸騰起嫋嫋熱氣。琳琅滿目的手工製品,臨街叫賣的火烤豆乾、劉家四合胡豆、十全糖等各式民間小喫,醇厚甘冽的“窖裏香”烤酒,令人目不暇接,讓豐盛這座千年古鎮充滿人間煙火氣,從未在歲月中暗淡。這些歷經千百年的民間小喫曾經撫慰了多少過往旅人,又成爲多少遊子對家鄉的記憶。

這些傳承千百年的老宅老街、手工製品、民間小喫,既是一件件有形的文化遺產,也是一段段無形的文明演進史。那些銘刻在民間小喫裏的珍貴文化印記,寄存在老街碉樓裏的驚險故事,等待着更多的人來品嚐,來聆聽。

(作者供職於巴南區委宣傳部)

版面欣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