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十年征程再出發
來源:一帶一路門戶網
“一帶一路”倡議:十年征程再出發
王義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成爲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在中國式現代化基礎上,中國發起“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爲目標,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項目,持續推進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了有力支撐和強勁動力。截至目前,中國已同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合作文件,給當地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和繁榮。可以說,“一帶一路”是中國打造的共同發展合作平臺,是實現“世界版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

“一帶一路”的立功立德立言
“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媒介,推動人類現代化事業,可謂立功立德立言。
立功:“東方物之所生,西方物之所熟。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史記·六國年表》這句話,詮釋了“一帶一路”效應。從國內效應來說,改革開放主要向西方開放,尤其向東南方向開放,但隨着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不斷變遷,傳統開放模式面臨重重考驗,開放重點從東南轉至西北,這就是古絲綢之路的終點站——歐洲。從全球化效應而言,“一帶一路”推動全球化朝着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是有效應對逆全球化、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的偉大事業。
立德:整個世界面臨可持續發展的緊迫需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處於快速工業化階段或初期階段,未來將會佔據世界碳排放的主要份額,如果這些國家不推行綠色發展,全球減排目標將無法實現。綠色建設、數字絲綢之路建設表明,中國提供了很多發達國家不能給或不願給,給了也不管用或給了對方也要不起的幫助。作爲世界工廠,中國用幾十年就完成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進程;同時,中國也需要表達自己,因爲中國要參與標準制定;更重要的是,中國給出的方案還管用,不是高標準一刀切,而是創造高標準接地氣的條件,實現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統一。
立言:西方污衊“一帶一路”是債務陷阱,是新殖民主義,是因爲它正在破除西方的殖民主義、債務陷阱。西方的先驗主義改造世界並不成功。中國提供了一種實踐理性,鼓勵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實踐呼籲“一帶一路”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可從政府與市場關係着手。政黨再造國家,國家再造市場,市場再造社會,社會再造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經驗,正在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打破西方“普世價值”神話,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實現命運自主。
未來的世界怎麼樣,越來越取決於“一帶一路”幹得怎麼樣。從可愛的中國,到可愛的世界,“一帶一路”正在繪就立功立德立言的工筆畫。
“一帶一路”建設的三重效應
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思考人類前途命運以及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推動中國和世界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爲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既對新時代我國開放空間佈局進行了統籌規劃,又對中國與世界實現開放共贏的路徑進行了頂層設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大創舉,是我國今後相當長時期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的總規劃,是我們黨關於對外開放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共建“一帶一路”搭建了廣泛參與的國際合作平臺,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提供了中國方案,成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在世界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世界銀行2019年發佈《“一帶一路”經濟學:交通走廊的機遇與風險》報告指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實施可幫助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日均生活費低於3.2美元),使全球和“一帶一路”經濟體的貿易額增幅分別達到6.2%和9.7%,使全球收入增加達2.9%。對於沿線低收入國家來說,外國直接投資增幅達到7.6%。過去二十年,中國幫助非洲國家修建了100座海港、1000條跨江大橋、1萬公里鐵路及10萬公里高速公路。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非合作生動實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優化區域開放佈局,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這深刻闡明瞭“一帶一路”的雙重效應,即國內開放效應和全球化效應。
第一,國內效應。共建“一帶一路”對新時代我國開放空間佈局進行了統籌規劃,提高了國內各區域開放水平,拓展了對外開放領域,推動了制度型開放,形成了“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新開放格局。第二,中國與世界的合作效應。共建“一帶一路”對中國與世界實現開放共贏的路徑進行了頂層設計,搭建了廣泛參與的國際合作平臺,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提供了中國方案,成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第三,全球效應。共建“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推動全球化轉型從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向發展導向全球化、包容性全球化轉型。同時,聚焦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最大實體經濟投資,助推世界經濟脫虛向實,消除全球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發掘世界經濟新增長點,引領了疫情後全球地區化和分佈式合作模式。另外,增強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分量,完善全球治理結構。“一帶一路”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回答了“知識就是力量”——誰的知識,誰的力量,打造以人民爲中心的全新知識體系。
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的必要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一帶一路”建設面臨五大類問題。
第一,定位。“一帶一路”推動全球化朝着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但是現在全球化本身在調整。美國推動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逼迫這些國家在中美之間站隊。中國既要穩定又要重塑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遭遇去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去中國化挑戰。第二,底層邏輯。“一帶一路”建設越深入,越遇到美元霸權、美國技術霸權的制約。美國常常以安全、債務陷阱等爲由脅迫相關國家退出“一帶一路”,動輒以長臂管轄反制,對我國投資公司設限。“一帶一路”融資有賴人民幣國際化,而人民幣國際化又遭遇美元霸權制約。第三,投資模式。建設週期—盈利週期—政治週期—國際週期不匹配,給“一帶一路”投資模式帶來巨大挑戰。第四,二元性問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基礎相對比較落後,上層建築、意識形態、法律制度等受西方發達國家影響較深,所以如何把中國硬件和所在國的軟件進行對接?按照國際通行的法則,需要因地制宜,因此統籌不易。沿線國家的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如何建立,可謂任重道遠。第五,西方國家攪局。國際環境、地緣政治衝突也給“一帶一路”建設帶來挑戰。一些國家與中國合作進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建設難、成本高、破壞易、代價小的問題。爲此,要大力吸引西方企業參與,發起全球基礎設施安全倡議,倡導“一帶一路”法治化、韌性發展。
爲此,“一帶一路”具備以下新的使命:從原來的市場拓展合作,到全球政治經濟生態體系的再造;服務於“雙循環”新邏輯,即國際大循環確保國內大循環,而不是國內循環服務於國際循環,尤其是關鍵原材料、零部件、數據、糧食、醫藥等領域健康穩定的供應鏈。
應對上述挑戰,要求我們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
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與國內強調高質量發展一脈相承,就是從要素投入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這也是國內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不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把綠色作爲底色,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投資、綠色金融,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堅持一切合作都在陽光下運作,共同以零容忍態度打擊腐敗。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規則標準,推動企業在項目下建設運行管理,採取採購、招投標等環節,按照普遍接受的國際規則、標準、形式進行,同時尊重各國法律法規。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走出一條互利共贏的康莊大道。
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具有國內外雙重意義。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建設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共建“一帶一路”,是我國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一帶一路”推動國內市場一體化,減少沿海與內地發展差距。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也是推動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
“一帶一路”是“雙循環”的重點。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的中心—外圍格局裏,中國從外圍走到中心。中國主動謀局,改變“在人家土地上種莊稼”的尷尬局面,掌握“卡脖子”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打造主場全球化。(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
【延伸閱讀】
2023共建“一帶一路”十年征程再出發
劉倩 馬鑫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項重大國際合作倡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成爲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並提出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爲目標,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項目,持續推進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了有力支撐和強勁動力。

“一帶一路”建設成就顯著
推動共建國家“聯通”水平持續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時強調,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爲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爲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爲重要基礎。2022年,在推動共建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一帶一路”建設可謂碩果累累。雅萬高鐵作爲東盟第一條高速鐵路試驗運行,柬埔寨第一條高速公路正式通車;2022年前11個月,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同比增長18.9%,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和發送貨物標箱分別同比增長10%和11%以上。同時,中國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標準領域對接合作,已有超過三分之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建重點基礎設施項目採用中國標準,中國行業或企業在全球市場主導能力顯著提升。
引領中國“開放”能力不斷增強。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擴大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對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推動和引領作用。2022年1至10月,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1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7%;2022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中國-柬埔寨自貿協定正式生效,累計與32個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協議,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中國“一帶一路”合作伙伴不斷增多,關係日益鞏固,正在穩步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帶動全球國際合作“範式”效應日益凸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近十年來,中國經驗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廣泛影響。“一帶一路”建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已經成爲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截至2021年底,中國企業在共建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累計投資超過430億美元,爲當地創造了34萬多個就業崗位;截至2022年8月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約12萬億美元。共建“一帶一路”作爲一種秉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理念的可持續性國際合作新範式,日益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必將爲全球發展貢獻更多持久動能。
“一帶一路”建設的新要求
2023年,大國競爭博弈加速升級,多重衝擊對全球經濟造成壓力,世界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放緩,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增長前景日趨分化,全球治理面臨新的挑戰。客觀形勢對“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
共建“一帶一路”應與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緊密結合。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重大戰略部署以來,“一帶一路”建設統籌推進東西部對外開放,實施自貿區戰略,爲推動雙循環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雙循環具有對更深層次改革、更高層次開放和更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追求,這與共建“一帶一路”的要求和目標高度契合。共建“一帶一路”一方面帶動了國內商品和要素的市場流通;另一方面打通了國內外商品、要素大市場,優化配置國內國外各種資源,讓國內外市場和資源互爲促進、互利共贏,共同創造價值。今後,要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建立雙循環支撐通道,通過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各類資源與要素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快速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各經濟運行環節更加有效銜接;要鼓勵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積極佈局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要不斷優化內外聯通的區域佈局,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助力全球經濟復甦。
着力以“一帶一路”帶動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共建“一帶一路”恰恰是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契機、平臺和抓手。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意味着開放的重點將由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從以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爲主的開放向規則導向的制度開放轉變。同時,爲適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開放措施要從單純關稅減免向規則、標準等領域延伸。這就要求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並重,擴大外資市場準入;要通過自貿試驗區開展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實踐,努力在一些行業率先嚐試對接國際貿易規則,打造制度創新和開放窗口;要突出企業主體地位,通過制度型開放擴大對全球多邊規則框架的影響力,積極參與並推進世界多邊貿易體制改革,掌握與自身地位相適應的話語權。
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要聚焦重點。2023年,世界動盪仍將持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關鍵在於優化發展路徑,持續深入推進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項目開展。在重點領域,要大力推動“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推進智能製造產業發展,通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深度融合,構建數字合作平臺,縮小數字鴻溝,使數字經濟成果普惠於民;要大力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聚焦綠色能源、綠色基建、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推進多邊合作機制對接,持續推進“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國際合作;要大力推動“健康絲綢之路”建設,把中國在抗疫合作、疫苗研發、救治方法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在“一帶一路”沿線推廣,落實疫苗無償援助承諾,爲“心聯通”奠定更加堅實的民意基礎。在重點區域,要通過實施自貿區和自由港項目建設,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次區域經濟發展。在重點項目,要聚焦民生工程,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國家民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通過深化“一帶一路”合作提高當地居民的滿意度,與有關國家實現在全球治理領域的互利共贏。
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實踐表明,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2023年,共建“一帶一路”必將在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國際合作的生動實踐中開啓新徵程。中國將繼續以自身新發展爲世界提供新機遇,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增添新動能。(作者:劉倩、馬鑫,分別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副院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附:
習近平推動建設的十個“一帶一路”工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年來,我國已與15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轉化爲實踐,創造機遇,惠及世界。
從規劃方案到具體實踐,元首外交發揮了戰略引領作用,推動“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爲行動。近日,新華社推出重磅視頻《習近平推動建設的十個“一帶一路”工程》,介紹了比雷埃夫斯港、中白工業園等一批由習近平主席推動、國有企業參與建設的標誌性工程。
作爲“一帶一路”建設主力軍,國有企業堅持開放合作,不斷增強經濟增長新動能,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今天,小新爲您分享新華社完整版視頻,帶您走進這十個國企參與建設的“一帶一路”項目——
1
一個港口
A port

Greece
希臘
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作爲歐洲的“南大門”,在其兩千多年的歷史裏命運幾經波折。自2010年中遠海運正式參與運營,比港進行擴建升級,重新煥發生機。
中遠海運港口比雷埃夫斯碼頭有限公司(PCT)商務經理塔索斯·瓦姆瓦基季斯,在比港工作已近半個世紀。

“我在最初的兩到三年裏,還會試圖拿當下的發展和過去作比較,三四年後我就不再這樣做了,因爲我們所說的比港早已今非昔比,完全變了一個模樣。現在的比港,擁有最新的設備、基礎設施和創新技術。”塔索斯·瓦姆瓦基季斯說道。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比港交出了十分亮眼的成績單,集裝箱吞吐量從2010年的88萬標準箱,增長至2019年的565萬標準箱,全球排名從93位躍升至32位,坐上了地中海第一大港的交椅,成爲全球發展最快的集裝箱港口之一。

2019年11月,習近平主席和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共同參觀中遠海運比雷埃夫斯港項目。習近平主席指出:“百聞不如一見,今天親自來看一看,中國所提倡的‘一帶一路’看來不僅是一句口號,不是一個傳說,它是一個現實的、精彩的合作的範例。”
2
一座工廠
A plant

Serbia
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一度面臨破產。2016年,中國河鋼集團收購了斯梅代雷沃鋼廠,給這座鋼廠和它的5000名員工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

河鋼塞爾維亞有限公司工人達尼耶爾·格拉瓦什回憶道:“8年前和現在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那時候我們沒有未來。”

2016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河鋼集團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進行參觀。參觀時他說道:“我相信,在雙方密切合作下,斯梅代雷沃鋼廠必將重現活力,爲增加當地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塞爾維亞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這家鋼廠也成爲塞爾維亞第一齣口創匯大戶。截至2020年,鋼廠三年蟬聯塞爾維亞最大出口企業。
“你能想象嗎?短短的5年半時間裏,一家瀕臨倒閉的工廠,將要成爲歐洲這個地區最棒的工廠之一!”河鋼塞爾維亞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弗拉丹·米哈伊洛維奇自豪地說道。
3
一座工業園
An industrial park

Belarus
白俄羅斯
國機集團和招商局集團參與開發的中白工業園,是中白兩國共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工程,兩國政府於2011年9月簽署關於中白工業園的協定。

2015年5月,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在盧卡申科總統陪同下考察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中白工業園爲中白雙邊合作注入了新的動力,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
對於白俄羅斯人基里爾·卡羅傑耶夫來說,中白工業園項目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基里爾·卡羅傑耶夫是中白工業園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副總經理,他回憶說:“兩國元首高度關注工業園項目,我當時充滿希望,毫不猶豫投身到工業園項目中來。”

“園區彷彿是一個熱鬧的國際大家庭。未來,我們還將注重科技研發和高端產業製造,指引和推動中白工業園打造國際化、生態化產業新城。”基里爾·卡羅傑耶夫說道。
在兩國政府和企業的大力支持下,中白工業園正在逐步發展成一個基礎設施完備、具備全面招商引資條件的現代化園區。
4
一個供水工程
A water supply project

Senegal
塞內加爾
位於“西非之角”的塞內加爾,很多地方面臨淡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在一些遠離城市的農村,村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常年得不到保障。

塞內加爾久爾貝勒區巴林村村民凱梅斯·法耶接受採訪時說道:“在(新)水井項目建成之前,我每天要凌晨三四點起牀去找水,甚至要走兩公里多才能到老井打水。”
巴林村新鑿的這口井,是中國提供融資實施的塞內加爾鄉村打井工程的一部分。這個工程,是2016年中塞兩國元首在杭州會晤時確定的項目之一。

2017年3月,中國石化新星石油公司所屬中地海外公司承建的這項鄉村打井工程在塞內加爾正式開工,項目實施充滿嚴峻挑戰。

“在非洲開展打井項目是非常艱難的,這裏的地質情況是很複雜的。”中地海外塞內加爾公司市場運營部經理魏銳介紹說。
經過數年的努力,打井供水工程於2021年3月完全移交給塞內加爾政府,這一工程包括251口水井和1800公里管線,惠及塞內加爾七分之一人口,工程還爲當地3000多人創造了就業機會。
5
一條鐵路
A railway

Laos
老撾
老撾,素有“中南半島屋脊”之稱,是位於中南半島的一個陸鎖國,這裏的人們一直渴望能有一條通往外界的鐵路,他們將希望寄託於中老鐵路,這個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旗艦項目。

2015年底,由中國中鐵、中國電建、中國中車、中國鐵建、中交集團、南方電網、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鐵塔、中國通號、中國物流集團、華僑城等國企參與建設的中老鐵路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大約兩年後,習近平主席對老撾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主席在老撾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老鐵路作爲泛亞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老撾具有重大戰略和現實意義。”
與此同時,中老鐵路工程還幫助希達·平蓬莎萬實現了當火車司機的夢想。

“非常高興習近平主席能夠到老撾訪問,推動投資建設中老鐵路項目”,中老鐵路機務培訓班學員希達·平蓬莎萬說,“從我個人層面來說,老中鐵路給了我一份穩定的工作。從國家層面來說,老中鐵路還能夠帶動老撾多層次、全方面的發展。”
2021年12月,中老鐵路全線開通運營。這條友誼、科技、綠色、開放的鐵路,承載着中老兩國人民的夢想,成爲實現老撾人民心願的契機。
6
一座摩天大樓
A skyscraper

Egypt
埃及
在尼羅河畔的一片沙漠中,一座新的城市正在建設中。由中建集團承建的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務區項目,是迄今中國企業在埃及承接的規模最大的項目。

“這項工程開始於2016年1月21日,那天我們公司(中建股份有限公司)與埃及住房、公共設施和城市發展部,在習近平主席和埃及總統塞西的見證下,簽署了埃及新首都建設一攬子總承包合同。”中建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務區項目安全總監劉景昆回憶道。
埃及新首都項目包含20個高層建築單體及配套市政工程,其中的標誌塔項目高385米,建成後將刷新整個非洲的天際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項目進展順利,標誌塔項目更是創下多個工程建造的紀錄。

“38小時便完成了18500立方米筏板基礎澆築,一舉創出非洲建築史上單體建築最大基礎底板、澆築超大型基礎底板的最快紀錄、高峯期單日最大混凝土澆築量新紀錄。”劉景昆介紹道。
在建6年,非洲最高的摩天大樓在沙漠中拔地而起。

“這個項目無疑是一個奇蹟,它不僅將成爲埃及的標誌性建築,也將成爲埃及現代化的象徵。”埃及總理穆斯塔法·馬德布利說。
7
一班列車
A train

Poland
波蘭
自2011年開通以來,由招商局集團、中國遠洋海運、中國中車等國有企業參建的中歐班列,已成爲促進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重要紐帶。
波蘭瑞亞物流公司總經理莫偉傑,多年來專門承接中歐班列相關業務,希望牢牢抓住這些東方列車載來的發展機遇。

“中歐班列大大縮短了中歐之間貨物運輸的時間,其性價比高於價格昂貴的空運,同時又比海運要快,越來越多的客戶選擇通過中歐班列運輸貨物。”莫偉傑介紹道。

2016年6月,習近平主席同波蘭總統杜達在華沙共同出席儀式,見證統一品牌後的首趟中歐班列首達歐洲(波蘭)。
目前,中歐間已形成三大鐵路運輸通道,絕大多數路線途經波蘭通往歐洲其他各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球物流通道受阻,中歐班列運輸卻實現逆勢增長,成爲國際貿易的“生命通道”。

“我相信,在未來,我們的業務會持續增長。事實證明,中國發展了,我們也會發展,中國和我們都因‘一帶一路’倡議而受益。”波蘭阿格羅斯托普公司總裁茲季斯瓦夫·安德羅休克說道。
8
一座城市
A city

Sri Lanka
斯里蘭卡
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一座“未來之城”正在海上崛起。由中交集團投資建設運營的科倫坡港口城2014年開始建設,是斯里蘭卡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項目。

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和時任斯里蘭卡總統馬欣達·拉賈帕克薩一道,爲科倫坡港口城奠基揭幕,爲開工剪綵。這項大型工程由一家中國企業與斯里蘭卡政府合作開展,被稱爲兩國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典範。
港口城項目開工後,旅居海外的桑吉瓦就一直關注着它的動態。2016年,他回到斯里蘭卡,隨後加入了港口城項目部,成爲中國港灣科倫坡港口城項目工程師。

“讓我自豪的是,港口城項目是斯里蘭卡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項目,我們目前所做的一切都將成爲斯里蘭卡未來的樣本。”桑吉瓦說。
斯里蘭卡政府準備將其打造成南亞地區的金融中心、商務商業中心,以及世界一流的旅遊休閒中心。斯里蘭卡總統戈塔巴雅表示:“我們的願景是使港口城成爲世界上增長最快地區之一的關鍵服務樞紐。”
9
一條地鐵線
A metro

Pakistan
巴基斯坦
2020年開通運營的橙線地鐵,由兵器工業集團等中國企業承建,是巴基斯坦第一條也是目前唯一一條城鐵線,橙線地鐵項目也是中巴經濟走廊的早期收穫項目之一,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項目。

2015年4月,習近平主席對巴基斯坦進行國事訪問。訪問期間,雙方簽署了50多項合作協議,其中包括拉合爾橙線軌道交通項目建設合同。
作爲巴基斯坦拉合爾橙線軌道交通項目行車調度員,穆罕默德·瑙曼對橙線地鐵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在這裏開啓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我的家人也爲我感到驕傲,因爲我能成爲這個重大國際項目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喜歡橙線地鐵。”穆罕默德·瑙曼說。
如今,橙線地鐵已經成爲一張象徵着中巴友誼的名片。

巴基斯坦總統阿里夫·阿爾維表示:“有一句話經常被用來形容我們(巴中兩國)的友誼,那就是‘(巴中友誼)比海深,比山高,比蜜甜!’這是對過去70年(兩國關係)的一個非常恰當的描述。這份甜蜜和兩國關係的深度在持續加深,兩國未來關係和合作的高度也持續在提升。”
10
一座水壩
A dam

Argentina
阿根廷
利用聖克魯斯河水發電,是阿根廷人半個多世紀的夢想。如今,由中國與阿方企業組成的聯營體在南美洲大陸最南端建設的兩座水壩,正在幫助阿根廷人實現長久以來的夢想。

2014年7月,習近平主席與阿根廷時任總統克里斯蒂娜共同見證了基塞水電項目融資協議的簽署,標誌着這個阿根廷歷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聖克魯斯河基塞水電站由中國能建承建。“項目建成後,年均發電量可達49.5億千瓦時。”基塞水電站項目公共關係經理馬里亞諾·穆索介紹說,“這意味着阿根廷電力裝機總容量可以提升約6.5%,這是一個對於阿根廷能源需求來說非常重要的數字。”
2019年初,阿根廷前總統馬克裏將新年的首次考察選在了基塞水電站。

2022年2月,習近平主席會見來華訪問的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此次訪問期間,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阿根廷共和國政府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

“‘一帶一路’倡議帶給當地的發展是極爲重要的,對阿根廷的益處是實實在在的,中阿之間的‘一帶一路’合作帶動了基礎設施建設,對於阿根廷和拉美都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馬里亞諾·穆索說道。

正如習主席多次強調的
“一帶一路”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
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
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加入進來
共同參與、共同合作、共同受益
共建“一帶一路”
追求的是發展
崇尚的是共贏
傳遞的是希望
編輯整理:一帶一路門戶網
內容來源:新華社、國資小新、光明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