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智》出版的時候,有些讀者朋友問過我一個問題:一般來說,書不是應該循序漸進嗎?爲什麼我反而是把內容最豐富的第一章放在最開頭,後面幾章反而比第一章簡單?

我想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幾年前,我和一位同行交流過。她開發了一個 APP,上面放了許多他們團隊開發的課程,涵蓋溝通、彙報、團隊管理、辦公軟件……各種各樣的課程產品。有一次交流的時候,她問我:你知道我們平臺上面,點擊量最高的產品是哪一個嗎?

答案是什麼呢?點擊量最高的,是默認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產品。

她告訴我:他們做過多次測試,不斷調換產品列表的順序,但無論怎麼調換,點擊量最高的,永遠都是排在第一位的產品,不管它是什麼內容。

原因很簡單:因爲決策是需要消耗資源的,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是不願意去思考、權衡和做出決策的。這就導致了,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和需求,大多數人習慣的做法是什麼呢?選擇最顯眼的、最不費腦的那個「默認選項」。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隨便打開一家網點,排位靠前的商品,一定是商家更希望你購買的,同時也一定是賣得最好的;隨便搜索一個關鍵詞,排在第一頁的網址,點擊量可能是第二頁的10倍以上。

同樣,讀一本書、聽一門課程,剛開始總是躊躇滿志,但隨着內容一步步地加深,能夠堅持下去的人一定是越來越少的。因此,任何一本書,讀完第一章的人數一定遠遠高於讀完其他章節的人;任何一門課程,聽完第一課的人數,也一定遠遠高於其他任意一節。

因此,我把最有價值的內容放在第一章,這就可以確保,即使你只讀了一章就把這本書束之高閣,你也可以從中獲得儘可能多的收益。

同樣,我的寫作課和智識營也是類似的設計。許多人問我:爲什麼前幾節課的內容是最多的,而隨着課程進展,後幾節的內容反而變得簡單?原因也是一樣的:聽完前幾節課的學員人數,一定遠多於聽完所有課程的學員人數。這樣設計,可以讓學員儘可能獲得更多的知識,不會錯過太多有價值的內容。

這就是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的技巧。

我們總是想改變自己的行爲。比如,養成一個新習慣、改變一個壞毛病、按計劃完成目標……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使得我們最大限度地「堅持下去」,最不費力地實現改變呢?

一個很容易被忽略,但是性價比極高的方法就是:通過改變環境,儘可能減少我們的啓動成本,讓環境成爲我們的「推動力」。

01

舉幾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一個非常喜歡讀書的人,他家裏的書可能不會整整齊齊碼在書架上,而是會東一本、西一本,攤在沙發上、餐桌上、臥室裏……這樣可以保證,任何時候他想讀任何一本書,不需要費勁地去書架上找到它,拿下來,而是可以直接順手拿來就讀。

一個工作比較高效的人,他的工作環境可能也不會十分整潔,而是略顯凌亂,但同時又有自己的考量。在別人眼中,他的書桌可能非常雜亂,各種文件和資料隨意堆放,但在他眼中,每樣東西擺放的位置都是有條理的:需要當下處理的材料擺在這裏,需要持續跟進的資料擺在那裏,不同項目的材料彼此區隔開……

反過來,如果把他的書桌整理乾淨的話,他的工作效率反而會降低,因爲這些內在的邏輯會被破壞,從而丟失環境本可以提供的輔助作用。

我們知道,大腦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節能。一件事情,只有當它的阻力非常小,或是動力非常強、乃至於超過了阻力之時,我們纔會傾向於去做;否則,我們就會傾向於不做。這就是我講過許多次的「動力 - 阻力」模型。

因此,要想方設法讓自己去做一件事情,去堅持某種習慣,去改變某種行爲,也只有兩條路徑:

要麼,是增強自己的動力,讓自己發自內心地「想去做」;

要麼,是儘可能減少去做的阻力,讓自己不知不覺地去做,甚至自己還沒有意識到,事情就已經做完了。

我們可以把開始做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步驟,稱爲「啓動成本」。每多需要一個步驟,啓動成本就增加一個單位。

一個簡單的原則是:在同樣的場景下,大腦一定是傾向於去做啓動成本更低的事情,排斥啓動成本更高的事情。

舉個例子:你下班回到家,喫完飯,洗完澡,坐在沙發上。這時,你發現你右手邊剛好有個電視的遙控器。那麼一般人會怎麼做?肯定是順手拿起遙控器,打開電視,隨意刷刷綜藝和影視劇。而不是站起來,走到書房裏,從書架上拿下一本書,再回到沙發上去讀。

但反過來呢?假設你坐在沙發上,右手邊隨意擺着幾本翻開過的書,而遙控器鎖在臥室的鬥櫃裏。那麼無論如何,你拿起書順手讀上幾頁的概率,一定比前一種場景的概率要高。對不對?

哪怕你每天只能讀上兩三頁,日積月累,差異也就顯現出來了。

02

實際上,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來自什麼呢?並不源自於你「有意識」去做什麼,而是源於你「無意識」時做了些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理,但卻很少有人能夠注意到這一點。

什麼意思呢?我們總是以爲,自己所有的決策都是深思熟慮、主動做出的。但其實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人的注意力是極其有限的,如果我們每個大大小小的決策都要深思熟慮,那我們的大腦早就超負荷了,我們也什麼都做不成了。

事實上,在一天的時間裏,我們大多數時候做出的決策,往往都不是有意的,而是遵循着直覺和習慣,在無意之間做出的。

你每天喫什麼,是每次都會列一個表格去打分、計算、思考嗎?當然不是。大多數時候,你可能就是打開外賣APP看下附近有什麼,然後憑心情選一家。那麼久而久之,某幾家經常被你看到的店,可能就會成爲你的默認選項,儘管你自己可能都意識不到這一點。

在這種情況下,這幾家店是你「理性地」千挑百選選出來的嗎?很可能並不是。它們未必是附近最好喫的,也未必是最合你胃口的,可能只是因爲種種原因被你看到了而已。但你攝入的營養,你的飲食結構是否健康,就在無意間被決定了。

同樣,你每天下班後回到家,會認真地列一個計劃表,告訴自己今天要做哪些事情、明天要做哪些事情嗎?大多數人都不會。更常見的情況,可能是回到家之後「憑心情」「看狀態」,看什麼事情方便,就隨手拿起來消磨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久而久之,你是每天刷刷視頻、打打遊戲,還是每天讀幾頁書、學點東西,差距可能就就此拉開 —— 在你自己都意識不到的時候。

實際上,我們的作息、飲食、身體健康,我們的思維、大腦和心智,決定它們的,往往都不是我們有意的訓練和提升,而是我們無意的行爲模式和生活習慣。

原因在於:刻意的訓練和計劃,往往都只能持續一段短暫的時間,難以真正持久;真正能夠持續地、長久地「堅持」下去的行爲,一定是那些低啓動成本、低認知成本,讓大腦可以無所顧忌地去選擇的「默認選項」。

我很喜歡一句話:你如何度過一天,就如何度過一生。

每一天都是我們生命的縮影。在你的每一天裏,佔據更大比重的,往往都是各種你意識不到、覺察不到的活動和行爲。你如何對待它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決定了你的一生。

03

所以,我一直不提倡所謂努力逼迫自己的「自律」,原因也就在於此:大腦最底層的原理是節能。一切需要刻意地、主動地逼迫自己去做的事情,一定是低效的,也必然是難以持久的。它一定不可能勝過我們的「慣性」。

真正有效的做法是什麼呢?是通過有意識的設計,讓我們處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之中,讓周圍的一切成爲我們的助力,降低我們的啓動成本,引導我們去選擇我們想要的行爲。

通過這種方式,讓我們想要的行爲慢慢變成我們的「慣性」,藉由慣性的力量去推動它 —— 而不是依靠「意志力」去選擇它。

舉幾個例子:

好的減肥方式是什麼呢?是強迫自己每天都去健身、每天都節食嗎?不是的。這種做法是一種「異常態」,它一定無法抵禦我們的慣性,哪怕短時間內能夠奏效,長期來看一定會反彈。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設計出一款既符合自己口味、又足夠健康的食譜,把它作爲自己日常的飲食,再輔以適度的、正常的運動量,讓自己的身體健康在不知不覺之間得到改善和提升。

好的學習方式是什麼?是要求自己每天都得看幾頁書、聽幾節課程嗎?不是的。有效的做法,是對生活和工作先建立起好奇心,找到自己不夠滿足的需求,不夠理解的現象,然後,再以它們爲基點,去主動地查資料、問專家、尋求答案。通過這種方式學到的知識,才能真正成爲屬於你的東西。

同樣,如果你想養成寫作的習慣,更有效的做法是什麼?是強迫自己每天都要「日更」,每天都要寫一兩千字嗎?不是的。這隻會讓你把注意力從「練習寫作」轉移到「完成每天的KPI」上,久而久之,把寫作變成一件苦差事。

更好的做法,是先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今天有什麼收穫?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什麼方法是我以後可以學習和借鑑的?羣裏大家討論了一個感興趣的話題,我有很多想說的話,那麼我是不是可以試着整理一下我的思維?

在這個基礎上,再把「寫作」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慣常的輸出方式。這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寫下來,方便將來翻閱;這個方法我覺得很好用,記下來,免得將來忘記;在羣裏分享了許多我的看法和見解,整理一下,也許能夠成爲我的一個觀點……

讓環境推動你「自然而然」地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自己逼迫自己去做某件事情。這纔是讓行爲長久持續的祕訣。

04

所以,我給你的建議就是:不要急着讓自己去改變舊習慣、建立新習慣,而是想一想:我能夠做些什麼,來設計和建立一個環境,讓自己更加「事半功倍」?

舉幾個我自己的實例,給你一些參考。

我的筆記裏有幾個不同的模塊,比如要跟進的項目、新增的概念筆記、每天收集的內容、近期完善的主題……按照我的計劃,它們應該是要每天翻閱的。但由於它們在不同的頁面,需要手動切換,儘管只是多了幾個步驟,但增加的啓動成本,就使得我很少能夠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執行。

解決方式是什麼呢?我把它們做成一個「儀表盤」,並設置爲默認啓動。這樣,每次打開筆記軟件,我就能一目瞭然地看到所有我需要檢查的內容,無需再逐一進入每個頁面。

我每天學習和思考時,經常會有一些零散的想法,以前我是把它們單獨記錄到一頁頁筆記裏,但這樣就使得這些想法散落在各處,難以有效地串聯起來,發揮它們的價值。

後來是如何解決的呢?我專門做了一個「寫作箱」,把所有想法一股腦丟進裏面。有新的想法時,就點進去寫上幾行。再在閒暇時進入寫作箱,對裏面的內容隨意組合、碰撞、聯繫,看看能不能創建出新的靈感和火花。有好幾篇文章的點子,就是這麼來的。

我平時要跟進的信息很多:要回復學員羣,看公衆號後臺留言,整理自己的日程安排,看郵件,回覆讀者提問……由於事務很多,經常會落下一些信息忘了處理。

如何解決呢?我把這些不同的程序彙總到瀏覽器的同一個頁面裏面,做成一個列表。這樣,當我需要處理的時候,我只需要順着列表,從上而下一個個點開、處理、關閉,就好了。非常方便,不會有遺漏。

……

其他類似的做法,還有很多。比如,你想養成跑步的習慣,那就把跑步所需的裝備放在手頭最容易拿到的地方,事先規劃好路線,讓自己一旦產生「是不是該跑步了」的想法,就可以立刻行動。

你想養成背單詞的習慣,那就在手機裏裝個APP,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讓自己在通勤、喫飯、休息時,能隨時隨地打開手機背上幾分鐘。

你想養成收集靈感和想法的習慣,那就想辦法去設計一個最簡化的路徑(我是自己寫了一個iOS捷徑),讓自己隨時打開手機就能記錄想法,不需要經過複雜的操作和等待。

……

把麻煩的、複雜的事情,事先完成,讓它成爲地基,成爲條件,成爲你的環境,不斷地爲你提供推動力,幫助你克服一個又一個心理障礙。

05

簡而言之,設計環境的原則,主要就是這麼幾條:

1)減少啓動成本。

如果有一件事情,你希望能成爲習慣,那麼你首要考慮的就是:我可以通過什麼方式,簡化它的步驟,減少它的時間,讓它儘快能夠啓動?

不要小看這一點。很多時候,決定我們去做一件事情與否,往往不是其他很宏大的因素,而是「這件事情啓動需要1分鐘」和「這件事情啓動需要10秒鐘」的差異。後者你可能會成爲習慣,但前者你可能永遠都不會去碰。

2)設置默認選項。

如果一個場景跟多個選項相關,那麼,不妨把你想要的習慣和行爲,設置爲這個場景的默認選項,讓自己可以第一時間去「選擇」它,減少自己思考和選擇的成本。

比如:事先把自己每天要穿的衣服編號,讓自己可以「無腦」進行選擇;事先想好自己的日常食譜,挑選好幾家店,讓自己從這幾家店裏面去選擇……這樣,可以約束和規範自己的「無意識行爲」,讓自己的生活軌跡更加順應自己的意志。

3)刻意引導行爲。

有時候,最便捷的路徑、最舒服的狀態,很可能不是我們想要的。這時,我們不妨刻意地設置一條路徑,引導我們的行爲,讓我們去做「更正確」的事情。

比如: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容易久坐,覺得這樣不健康,可以怎麼做呢?你可以換一張不怎麼舒服的椅子,讓自己習慣時不時起來活動一下;或者,多設置一些需要走動的事務和工作,讓自己不得不多起來活動。

再比如:你想養成每天散步的習慣,可以怎麼做呢?你可以刻意在離公司有一段距離的地方下車,然後走過去。通過這個習慣,讓自己每天都必須步行一段距離……諸如此類。

你需要先想好自己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再去思考:我如何通過主動地設計和干預環境,讓我能夠更好地達到這個狀態?

記住:只有控制好生命中種種的「無意識」,你才能更好地行走在想要的軌跡上。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