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知名華爾街投行從去年開始就傳出裁員消息,然而今年5月前後,第二波裁員又撲面而來,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信、瑞銀都在其中。但這還不是終點。

據第一財經從多名獵頭和國際投行的投行部、研究部從業人士處獲悉,由於全球一級市場慘淡,“交易荒”嚴重影響了投行的盈利,因此未來第三波裁員可能仍難避免。早前大幅擴張的IBD(投資銀行部門)是重災區,從新手到董事總經理都可能被波及。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個別投行裁員涉及中國業務,但主要是在香港的人員,而且影響面較小。

多家頂級投行大幅裁員節流

多家外媒報道,由於交易環境不景氣,高盛正在考慮進行新一輪裁員。據知情人士透露,該公司正在研究未來數週內裁減最多250人,部分董事總經理、合夥人將受影響。另有消息人士指,裁員的時間無法確定,但可能在幾周內發生。

對於這些“動手”早的投行來說,這其實已是不到一年時間裏的第三輪裁員。據悉,高盛在去年9月裁減數百名員工,今年1月再裁減約3200個職位。截至今年3月底,高盛擁有4.54萬名員工,較去年年底減少6%。

由於交易量的回升需要更長時間,華爾街大行正在重新審視成本。據報道,高盛首席執行官蘇德巍(David Solomon)今年1月在公司高管的一次私人聚會上表示,他沒有更早裁員是個錯誤。高盛今年2月公佈了10億美元的節流計劃,其中6億美元來自早些時候的裁員和替代招聘限制。

高盛最賺錢的就是投行業務,該項業務在2020年和2021年經歷了輝煌的兩年,但此後明顯放緩,這和極具挑戰性的全球宏觀環境息息相關。投行部門在2023年頭3個月裏的收入同比下降26%。此外,高盛第二季度來自股票和固定收益交易的收益同比下降超25%。

事實上,在“狼性文化”的美資投行,裁員司空見慣,例如高盛每年都會進行這種審查,但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暫停了,而且2020年開始的超低利率以及大牛市反而推動一些機構逆勢擴張。如今,面對高達5%的聯邦基金利率、低迷的一級市場交易,裁員節流似乎難以避免。

普遍的新一輪裁員發生在華爾街2023年前幾個月的低迷背景下。企業併購活動創下10年來最疲弱開局,抑制了投行從手續費中賺取的收入。根據Dealogic數據,跟去年同期相比,全球併購交易額下降了48%至5151億美元。早在2022年,這種趨勢就已非常明顯,只是當時不少銀行家寄望於情況將在2023年好轉,但事與願違。

此前一直沒有動靜的摩根士丹利近期也傳出裁員消息,一度引爆社交平臺——據悉,摩根士丹利本月大約裁減3000個職位。該機構對記者表示,對此不予置評。不過,亦有相關獵頭對記者表示,此次涉及的人員從董事總經理到分析師級別人員,涵蓋了ECM(股權資本市場)、M&A(併購)、公司金融等領域。其中,中國業務亦有涉及,主要集中在香港的醫療、TMT等組別。

從全球來看,摩根士丹利第一季度的股票銷售和交易業務收入同比下降了14%,固定收益交易收入下降了12%至25.8億美元。

另一頂級美資投行摩根大通也在裁員,但幅度相對較小,約裁500個職位。而獵頭對記者表示,行動可能並未結束。

近期,摩根大通在匆忙收購了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第一信託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後,就宣佈將對該行裁減約1000名員工。摩根大通當時表示,已履行對第一信託銀行員工的承諾,在5月1日交易完成後的30天內明確員工的就業狀況。

摩根大通表示:“絕大多數第一信託銀行的員工將會被安排在摩根大通工作——要麼是過渡期,要麼是全職工作。”處於過渡角色的工人將被僱傭最多12個月,沒有獲得新職位的員工將獲得兩個月的工資和福利,並將獲得一次性總付和持續福利。摩根大通在全球擁有約30萬名員工。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亦計劃讓大約40名亞洲員工內部轉職到其他部門(不同地區或不同業務條線),以避免發生直接裁員。據悉,40名員工以初級員工爲主,超過半數常駐中國香港,以中國資本市場相關業務爲主,少數涉及全球資本市場業務。業務調整部分原因是因爲美銀在中國內地業務量出現萎縮。

此外,早前瑞銀突然宣佈收購瑞信,人員問題也成爲焦點。據記者瞭解,儘管目前兩家機構仍在以獨立實體運行,但多數瑞信員工可能需要離開,而瑞銀亦可能出現小部分的裁員。

全球市場環境依舊嚴峻

如果要問2023年的形勢會否比2022年好,可能答案是否定的——利率仍然居高不下,經濟增速並未回升,可能唯一不同的只是多了一個熱門主線——人工智能。

就宏觀利率走勢來看,美聯儲過去一年多大刀闊斧加息500個基點,這導致融資成本直線飆升,並直接導致二級市場估值收縮,這也反向導致一級市場估值壓縮,交易量急速萎縮。

但是,利率在短期內很難大幅下降。6月15日凌晨,備受矚目的美聯儲利率決議將公佈,有“美聯儲傳聲筒”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Nick Timiraos上週稱,美聯儲將在6月跳過加息,準備晚點再加。

但由於抗擊通脹之路並非坦途,即使美聯儲6月暫時觀望,之後可能仍會有1~2次加息。高盛的研究顯示,最近幾個月美國二手車拍賣價格仍有實質性上漲,預計在5月的CPI報告中,二手車價格將環比增長3%。此外,住房租金增長的替代指標在4月加速,同比增長2.3%(3月爲1.1%)。新租約繼續漲價可能會使CPI和PCE的住房通脹保持較高水平。不過,高盛預計,PCE住房通脹率將從目前的8.4%降至2023年12月的5.9%,並在2024年6月降至4.4%。

一級市場形勢則仍然嚴峻。“其實投行都已經裁員大半年了,隔幾周裁一輪,裁了好多輪了。目前PE融資難,沒有交易,投行也沒生意做。”香港某金融行業獵頭對記者表示。

其實,去年一級市場就已瀰漫悲觀情緒,中概股退市風險、全球二級市場“殺估值”、經濟衰退風險等都導致業務量急劇放緩,而今年並沒有明顯好轉。這直接影響了投行業務——併購、槓桿融資、IPO等。

有私募股權基金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主要存在幾大問題——大部分PE在當前的市況下很難將持有的公司賣出去,因爲行情太差,PE收購的公司估值目前無法被市場接受,且部分公司亦不願意進行down round(估值減計)。亦有業內人士舉例稱,2021年時大部分軟件公司的私募估值都是 100倍經常性收入(ARR),而現在市場上能有10倍ARR就已算估值很高的了,想要通過IPO套現的難度則更大。

另一個問題在於,當前經濟形勢不佳,且真正的優質項目稀缺,外加融資成本較高。這意味着投資風險遠高於前幾年,投資機構會要求更高的IRR(內部收益率),這就導致機構對項目更爲挑剔。

更關鍵的問題在於融資難。對於一級市場基金而言,新的基金很難募集。鑑於地緣政治風險,部分亞洲投資項目亦很難獲得美國方面的融資。相比之下,中東、東南亞等地的投資人對這類項目的風險偏好相對更高一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