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歐美不同,中國SaaS創業者大多是草根創業,不具備和互聯網大廠扳手腕的實力。

加上互聯網大廠有意切入潛力巨大的B端市場,最終催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廠SaaS平臺。

然而,和歐美市場不同,中國缺乏對SaaS模式接受度更高的大量科技創新企業,傳統小微企業的付費能力又很差,這就導致平臺的商業化並沒有達到預期。

比如,企業微信頻頻漲價,一方面反映了互聯網大廠整體的盈利壓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平臺的盈利狀況並不如人意。

以至於企業微信不得不“親自下場”,加大對企業的收費力度。

從某種意義來說,SaaS平臺並不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把大廠SaaS的能力拆解開,你會發現每一項能力都可以由創業公司來替代。

因此,SaaS平臺要實現規模化盈利的目標,就需要證明它能夠提高SaaS行業的整體效能。否則,它憑什麼分走“利潤最豐厚的那塊蛋糕”呢?

不過,我始終相信SaaS平臺是我們的一個優勢,如果中國SaaS行業要取得更快速的發展,平臺的作用就不可或缺。

因此,瞭解SaaS平臺,融入SaaS平臺,過去是、未來仍然是SaaS公司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爲此,我梳理了中國SaaS平臺的七個真相,供大家參考。

01 平臺的未來在於“賦能”

互聯網平臺往往可以分爲兩類,一類以撮合爲主,一類以賦能爲主。

事實證明,以撮合爲主、按交易抽成的平臺,護城河往往較爲薄弱。

比如,淘寶爲什麼能打敗eBay,就是因爲它放棄了交易抽成,把主要精力放在賦能商家和消費者身上。特別是支付寶的推出,大大提升了網絡購物市場的規模。

對於SaaS平臺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

從2016年開始,我就在關注SaaS創業者對SaaS平臺的看法。可惜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SaaS創業者對平臺的看法仍然是:主要好處是可以獲取商機。

這就意味着,SaaS平臺的發展水平,仍然停留在“撮合”階段。

如果平臺的主要意義在於提供商機,SaaS公司就很難產生粘性,SaaS平臺的規模化盈利也會變得更加困難。

因此,如何更深度的“賦能”,將是SaaS平臺未來幾年的核心課題。

02 PaaS仍然任重道遠

我曾經在SaaS星球的課程中分析過中國PaaS行業的態勢。

首先,SaaS公司的PaaS平臺由於高度匹配業務,並且與SaaS功能天然融合,毫無疑問具備很強的競爭力。

而獨立的PaaS公司比如氚雲、簡道雲則會與SaaS平臺展開“微妙”的競爭。

大家的目標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爲企業和服務商賦能,從而降低B端軟件開發的成本。

然而,在這場競賽中,SaaS平臺無疑佔據了優勢。主要有2點原因:

一是PaaS的標準化特性決定了它有很大的規模化潛力;

二是由於具備海量客戶,SaaS平臺有更大可能挖掘出PaaS的規模化潛力。

PaaS平臺最終拼的是生態——使用它的企業與服務商越多,就越具有優勢。

因爲大家都會選擇最優秀的PaaS平臺入駐,從而降低基礎設施的學習成本和遷移風險。這會導致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那麼,如何衡量PaaS生態建設的質量呢?除了常規的入駐企業數、元數據配置量等指標,我覺得還有兩個關鍵:

一是覆蓋的廣度

PaaS不僅僅只是滿足於覆蓋平臺和企業的人員,還要能夠覆蓋服務商的研發和交付團隊。更大的覆蓋範圍,意味着更大的規模效應和增長空間。

二是賦能的深度

不僅僅能讓用戶搭建簡單的應用,也能通過PaaS高效開發出更復雜的產品。

當創業者開始依託PaaS平臺來構建自己的核心產品,並能夠更容易的獲得商業成功——我認爲——PaaS平臺才真正發揮出了它的潛在價值。

03 客戶比服務商重要

對SaaS平臺來說,“客戶價值”往往比“服務商價值”重要。

比如,同樣一個產品,如果SaaS平臺能夠用更低的邊際成本服務海量客戶,那麼即便與服務商的產品存在衝突,SaaS平臺最終也會選擇切入。

這就是大廠賽道的本質。

比如近期,各SaaS平臺都在爭先恐後的推出大語言AI功能。

如果SaaS公司的AI功能不能深度融入垂直場景,並且與業務數據結合,那麼就不能責怪平臺“搶奪”了他們的機會。

畢竟,即便是SaaS平臺,也必須先“做大客戶價值”,然後才能“做大服務商價值”。

04 頭部SaaS公司正在遠離SaaS平臺

有一位SaaS創始人對我說,他們沒有計劃入駐任何SaaS平臺。

原因很簡單,SaaS平臺的線索一方面以中小企業爲主,另一方面,也很難聯繫到大企業的採購決策者。

對於以大客戶爲主的SaaS公司來說,這些不精準的線索,會過度消耗他們的營銷資源。

要知道,營銷費用是SaaS公司比例最高的一項支出。以Salesforce爲例,營銷成本也一度佔到營業收入的40%以上。

另一方面,對於頭部SaaS公司來說,他們擁有着越來越多的大企業資源,而且基本都建立了深入的合作關係。

這些關係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由於擁有這些數量不多,但質量卻很高的客戶資源——理論上來說——頭部SaaS公司也可以成爲SaaS平臺。

05 服務商的“質”比“量”更重要

中國SaaS行業仍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行業集中度低,同質化競爭嚴重。

但是隨着資本熱潮的褪去,各SaaS公司不得不依靠自身的造血能力生存,這就會帶來行業的洗牌。

一些過度競爭的行業比如SCRM,必然有很多公司退出或者縮減規模。另外一些相對成熟的行業比如新零售,則可能通過收購、合併等方式進一步提高行業集中度。

問題在於,隨着行業集中度的不斷提升,小玩家不斷出局,大玩家又具備獨立獲客的能力,SaaS平臺存在的意義何在呢?

當平臺上的服務商都淪爲失敗的競爭者,或者選擇獨立發展,孤家寡人的SaaS平臺就只能退化爲一個普通的SaaS企業。

因此,對於平臺來說,單純追求入駐服務商的數量,意義並不大。

能不能在各個細分賽道上培育出2、3家頭部服務商,並且與他們形成深度的共生關係,也許纔是SaaS平臺成功的關鍵。

06 大廠仍是SaaS行業的排頭兵

最近試用了釘釘新推出的斜槓功能,嘗試着寫了幾篇新聞稿,結果還是非常讓人驚豔的。相比之下,大部分創業公司的大語言AI功能,仍然處於概念階段。

雖然不少創業者會抱怨大廠搶佔了創業公司的機會,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大廠仍然是SaaS行業的排頭兵。

07 大廠朋友都很謙虛,除了某廠

因爲工作關係,我認識不少大廠SaaS的朋友,雖然他們都有非常豐富的B端經驗,但是爲人卻很謙遜。

比如,我曾寫過一些文章點評釘釘、企業微信的產品策略,釘釘和企業微信的朋友們雖然不一定認可,但是都能夠平靜的聽取意見。

這可能是因爲B端業務強調深入一線,所以大廠SaaS的朋友也都養成了虛心聽取意見的習慣。

不過,某廠的朋友就沒有那麼謙虛啦。

他們甚至不屑於和Salesforce、Oracle等國際大廠相提並論。想來,這可能和企業文化有一定關係。

本着儘量不指名道姓的原則,我就不說是哪家企業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腦補。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ToB老人家”(ID:ToBlaorenjia),作者:王戴明,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