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的起點在哪裏?

每個管理者都有不同的答案。

根據我對大量企業的觀察,有的企業做得風生水起、有的企業原地踏步、有的企業快速失敗,其中的因素非常多。

如果把各種因素歸集起來,逐條剔除,只剩下一條,這一條就是人的因素。

正如原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所說,“人是管理的全部”。

企業是把人集合起來,加上土地、資金、技術、設備等資源,組成“1+N”,人發揮核心作用。

企業家是人,人就有人性的普遍特點。

他們與員工一樣有喜怒哀樂,有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有悲歡離合的人生經歷,有自我實現的期望,還有不願與別人說的隱私。

我看到很多企業家,成功之後只願意呈現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不願意承認自己具有人的普遍特點,但凡這樣的企業家都是沒有走出自我的人。

企業家與普通員工不同。企業家要承擔複雜的管理任務,擔當不同於普通員工的責任。

企業是企業家的投影,企業家是企業的化身。

企業家的認知能力、抗壓能力、想象力、內驅力都異於常人,這些品質在管理企業的過程中都會被無限放大。

當然,他們性格中的弱點也一樣會被放大。

在企業裏,企業家作爲企業的引領者,發揮着最核心、最關鍵、最根本的作用。

企業家的眼界決定企業的境界,胸懷決定企業的發展空間,判斷力決定企業的決策水平,管理能力事關企業績效水平。

所以,企業家的價值,是企業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企業管理,不是從管理員工開始,而是從企業家管理自己開始。

企業發展的天花板是企業家。企業家的能力如何與企業發展階段相匹配,這件事非常重要。

企業家也是人,也有逃避痛苦,追求快樂的本性。

不少企業家都很偏執。企業創立初期,這種偏執常常能讓企業發展起來。但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家性格當中的均衡性更加重要。

企業家要想真正成長,就要由外在力量逼迫自己成長,變成內在的自覺成長。

企業家常常“燈下黑”,很難清醒地認識自己。

尤其企業是靠他自己打拼出來的,他在企業裏邊一言九鼎,更容易形成權威,固步自封,其他人也不敢去挑戰他的權威。

一、企業家的自我覺察

企業家是承擔企業管理職責的人。

從表面看,管理就是發號施令,非常簡單。

但是,只要有一點管理經驗的人,都會覺得管理難以把握。

人本身就非常複雜,需要把一羣性格各異、才能不同的人組織在一起,爲一個共同的目標奮鬥,就更加不容易。

正如家長並不是做好準備了才成爲家長,而是孩子一誕生就“榮升”爲家長一樣,管理者也不是因爲被賦予管理職責,就成爲一名管理者。

沒有經驗的家長,通過與孩子相處,慢慢知道自己的角色和職責,逐漸成爲一個合格的家長。

據說日本、韓國有大量教育年輕夫婦如何成爲合格父母的學校,這對年輕父母和子女的成長都是非常好的。

與此相反,培訓管理者的機構很多,有各種大學的商學院,還有衆多的培訓機構。

但是什麼樣的培訓課程、培訓方式以及培訓師資,才能把一個完全沒有管理經驗的人,培訓成爲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像父母是否合格需要孩子的成長來證明一樣,管理者是否合格,需要用企業的發展成果來證明。

家長可以通過交流學習,來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管理者也可以通過交流學習、總結經驗以及自我反省,提高管理能力。

在承擔管理職責之前,學習管理主要通過書本、與其他管理者交流,但畢竟是沒有“入局”的旁觀者,學習只限於知識層面。

只有真正擔任管理職務之後,面對需要管理的人和事,從旁觀者成爲局中人,纔會以局中人的思維體會管理,把管理知識和管理心得融合起來,慢慢領會管理的要領。

承擔管理職務時,管理者需要看清管理的目標任務、自己的角色以及管理對象,要建立對管理的基本認知,對自己有基本的覺察。我把管理者的自我認知稱爲“企業家的覺察”。

企業家也是管理者,爲了扮演好管理者角色,我把企業家的基本覺察,總結爲以下四條。

1.員工是人

員工是人,這似乎是一個管理的常識,但管理者常常忽略這個常識。

管理的對象是人,所以管理必須明確人的屬性,即所謂的人性。這是考慮一切管理工作的底層邏輯,一切管理行爲都建立在對人性假設的基礎之上。

企業裏面的員工,是自然人和經濟人的複合體。作爲自然人,有生老病死、喜怒哀樂;作爲經濟人,有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的動機。

無數經濟學家或哲學家都在揭示人性是什麼。但在人性問題上,認識“爲什麼”比“是什麼”更重要。

在沒有弄清楚人性到底是什麼的時候,不妨把人性看成是一個黑匣子,假設人性具有自然和經濟雙重屬性,雖然不知道黑匣子裏面是什麼,但可以通過人的行爲去認識人性。

脫離人性談管理,最多是一個事務型的管理者,沒有抓住管理的根本。

有效的管理,必須建立在正確認識人性的基礎上。否則管理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誤入管理的歧途。

2.企業家也是人

企業家也是人。當企業家看到這句話,可能會說,這是句正確的廢話。

但根據我長期的觀察,無數失敗的企業,就失敗在管理者忽視這句“廢話”。

比如,有的企業家極度渴望財富,但是對團隊卻十分吝嗇;有的企業家自己懶散,卻要求員工加班加點。

有的企業家希望獲得社會承認,把主要精力放在謀求各種社會職務上,但要求員工低調務實,甘於奉獻;有的企業家艱苦創業,企業發展壯大後,又自我不斷膨脹,獨斷專行。

凡此種種,都是企業家不再把自己當成普通人對待的表現。在被賦予管理者角色之後,就把自己從普通人中抽離出來,忽視“企業家也是人”這個基本認知。

“企業家也是人”這個命題,是要提醒企業家,在扮演管理者角色時,不要忘記自己作爲普通人的人性。

只有認識到了這點,纔會有同理心,能站在員工的角度,考慮管理問題,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企業是人的組織

企業會引入資金、技術、設備等生產要素。但是這些生產要素不會自動變成產品或服務,去滿足客戶需求。

所以,必須要通過“人”這個最關鍵的要素,把以上生產要素整合起來。

從人力資本的角度看,只要人力資本沒有發揮作用,前面那些生產要素不論怎麼豐富,都不能自動創造價值。而且,其他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價值發揮,都與人力資本直接關聯。

經濟學家研究發現,人力資本有三個特點:

人力資本天然歸屬個人;

人力資本的產權一旦受損,其資產可以立刻貶值或蕩然無存;

人力資本總是自發尋找實現自己價值的市場。

企業是人的組織,因此需要結合人力資本的特點,最大限度發揮人的價值。

4.企業的價值存在於企業外部

企業存在的唯一理由是:有人因爲企業存在,而獲得了他願意花錢購買的產品或服務。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繞。換一個說法,只有企業爲目標客戶創造了產品或服務,並且目標客戶願意並且有能力購買,企業纔有活下去的理由。

拆開來看,有三層意思。

一是企業要活下去,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服務,一定要滿足特定人羣的需求。這些特定人羣,願意用自己辛苦掙來的錢購買。

二是不論企業內部管理多麼高效,如果客戶不買單,企業所謂的高效管理沒有實現轉化,企業還是沒有存活的價值。

三是爲客戶創造價值就是企業的價值。內部管理,是爲客戶創造價值的手段。讓客戶價值最大化,纔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唯一途徑。

企業價值來自客戶,並不意味着企業內部管理不重要。

兩個企業爲同類客戶提供相同的產品或服務,客戶會選擇性價比更高或服務更好的企業。這時候,兩家企業比拼的是內部管理能力。

以上四個方面,可以說是企業家應建立起來的對管理的基本認知。

這四個基本認知,是搭建管理知識架構的基礎,也是開展管理工作的起點。沒有這些覺察,就如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新手父母,匆忙上陣,手忙腳亂。

這四個覺察中,最核心的是對人的覺察:

從人性出發,認識單個的人;

從企業中人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來激勵和約束人;

從自身的角度,把自己置於管理之中;

從企業的終極目標中,明確管理者的角色。

總之,管理是一項非常複雜的活動,但它可以學習和領悟,在實踐中錘鍊,在失敗中成長,在經驗中豐富,在反省中提高。

二、企業家的角色扮演

管理大師明茨伯格對管理者的角色,進行了大量論述,我都贊成。

我思考了很久,覺得對管理者角色最形象的理解,是教練員、裁判員和運動員三者的融合。

在球隊比賽中,有的人帶領隊員贏得比賽,既要最大限度發揮每個隊員的特長,還要讓隊員之間相互配合;有的人制定比賽規則,並判斷參賽者的行爲;有的人則直接下場,參加比賽。

這三類人,分別代表了教練員、裁判員和運動員。

與此類似,企業中也有這三類角色,只不過由企業家一人扮演,並在三個角色之間來回切換。

1.教練員

教練員的職責,是發揮每個人的長處,並且讓團隊成員彼此配合,共同實現目標。

企業中,最重要的資產是人,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地域,性格、年齡、家庭成長環境等都不同,每個人的長處也不一樣。有的擅長衝鋒陷陣,有的擅長帶領團隊。

作爲教練員時,把正確的人,放在正確的崗位上,纔有利於發揮每個人的價值。

其次,無論把多麼優秀的球星聚在一起,如果沒有好的教練員,也會形成內耗。

管理者有着調節團隊內部矛盾、化解團隊衝突的作用。當團隊一團和氣,缺乏鬥志時,要引入競爭機制,形成“鯰魚效應”。

2.裁判員

企業家是企業價值的守護人,等同於球賽的裁判員。

裁判員根據比賽規則,判斷球員的行爲。嚴重觸犯規則,就罰下場;不嚴重的犯規,發黃牌。

在企業裏面,這套規則是企業的制度。企業家基於企業價值制定評判標準,並對所做的事、做事的人進行評判。

即,企業家要評判:各種動作,是否符合企業戰略方向;團隊做的事情,是否和企業效益掛鉤;各類項目該不該投,員工幹得好壞等等。

這個角色扮演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企業的價值導向。

最基本的裁判標準,是看有沒有爲企業創造價值。

如果做的事情在爲企業添磚加瓦,那這個事就是對的。如果在消耗企業資源,但沒有創造價值,那就是錯的。

舉個例子,投資是企業很重要的一個行爲。項目該不該投、投入多少、何時投,最基本的判斷標準是,投資的項目是否能爲企業創造價值。

如果價值是正向的,就應該投,否則這個項目就應該停止。

再比如,一把手選擇副手。天天順着你說話的人,不見得就好;不斷給你提意見、批評你、給你挑毛病的那個人,反而可能更適合。

選擇副手的標準,是這個人是不是在爲公司創造價值。

如果是站在公司角度,挑你的毛病,那他的行爲應該鼓勵。如果只會說好話,有損公司價值,那他的行爲就應該反對。

3.運動員

企業家也是運動員,光說不練的管理者,在企業裏很難建立威信。

組織賦予管理者的是權,需要靠自己建立威信。

威信來自一個個勝仗,通過拿下客戶和解決疑難問題,讓團隊成員看到你的認知、能力或者品格超過他們。

管理者下場“踢球”,不是事無鉅細地去幹事情,而是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情。管理者是通過他人拿到成果。

企業家同時扮演這三個角色:

作爲教練員,要有基本的管理技能、溝通能力、協調能力、決策能力等;

作爲裁判員,要辨別是非,按照規則判斷人和事。如果經常把別人放在評判標準中,不把自己放進去評判,這相當於帶頭破壞規則;

作爲運動員,要帶領團隊打勝仗,要能讓員工認可你的管理能力。

三、農業企業家的長成

我把“企業家如何長成”總結爲三修:修頭、修腳、修心。

1.修頭

“修頭”是形象的比喻,指修煉思維和認知。

現在有一種說法叫“企業的成果是企業家認知的變現”。我不太同意這個觀點。

雖然這句話反映了認知的重要性,但我不認爲企業家的認知是企業的全部。

打個比方,我們可以看見對面山上美好的風景,但是如何爬到對面山頂去欣賞風景,需要耐心,需要行動,更需要耐力,僅僅認知到對面山上美好的風景是不夠的。

“修頭”有很多方法,可以通過讀書、拜訪高人、自我反省等。

企業家的認知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現爲對問題的判斷和處理能力。

我把問題分爲三類:簡單問題、複雜問題、疑難問題。不同的問題,採用不同的解決方式。

簡單問題深度思考。

一個簡單問題,當你深入思考,會發現並不簡單。

思考是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過程,這就需要實事求是,還原現場。把問題弄清楚了,事情就解決了一半。

舉個例子。一個客戶一直用公司的產品,突然就不用了。

當你去拜訪這個客戶後,你會發現,客戶不用公司的產品,可能是公司流程問題、產品質量問題,甚至是客戶給業務員打了幾個電話,業務員沒有接,就把公司產品拒絕掉了。

看上去是很簡單的問題,當你深度思考後,可能會發現,這個問題背後反映了公司經營上的重大風險。

複雜問題系統性思考。

複雜問題之所以複雜,是因爲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千頭萬緒。這就需要系統思考,從整體考慮各個要素,找到突破點,避免在不該用力的地方用力。

比如產品質量不穩定,這只是表象,需要從質量控制流程入手,從原材料採購、生產過程、檢驗環節、庫存環節、運輸環節、質量追溯環節,逐一排查,找到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的真正原因,制定解決方案。

疑難問題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即反過來想,反其道而行之。我們習慣順向思考,但疑難問題逆向思考,反而容易解決。

比如,如何過上幸福的生活?可以先思考如何才能讓生活痛苦。你要分析一個項目能否成功,可以先思考這個項目會如何失敗。

海底撈創始人張勇說,他想得最多的問題,是海底撈會如何倒閉。

企業家修頭,就是要修這三種思維:深度思維、系統思維、逆向思維。

這三把利劍,有助於我們把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分類,找到解決辦法。企業的發展,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修好頭”有助於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2.修腳

“修腳”是個形象的表達,是指要有超強的行動力。

做企業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沒有行動就沒有試錯機會,只有不斷試錯才能找到最優的解決辦法。只有行動才能驗證頭腦中的設想是否正確,才能產生結果。

企業經營最終看的是結果,過程再完美、想得再多,結果不理想,沒有利潤,還是沒有用。

行動時,要學會把握行動的節奏。頭腦中要有一盤棋,先走哪一步,後走哪一步,要學會“彈鋼琴”(指多項任務並行)。

管理者手中不可能只有一件事,無數線索都彙集在你這裏時,就要分清任務的輕重緩急。

比如,你要去拿項目、要進行團隊建設、要迎接考察團。這時候,要分清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

“修腳”,要鍛鍊行動力,不要做理論家,要做行動家,行勝於言。

怎麼去修煉呢?在行動中不斷掉坑,然後總結經驗,再從坑裏爬出來。

3.修心

“修心”指企業家心性修爲。

企業家對外要面對客戶、競爭對手、行業主管部門。對內要面對員工,還要面對你的家人。就像天天被放在火上烤。

管理者永遠處於“斜坡推球”的狀態,推動企業、推動自己不斷往前走。稻盛和夫說,要不斷磨練心性,讓自己的心胸變大,讓自己的靈魂更高尚。

苦難是磨練企業家最有效的良藥,苦難一旦轉化就是財富。

在困難的時候,感謝困難對你的磨練;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感謝不確定性帶給你的機會;在焦慮的時候,感恩焦慮帶給你的成長。

人的心胸是在憋屈、磨練和壓榨中撐大的。

找到你的發心。在夜深人靜時,思考什麼東西是最重要的,你在乎什麼,想去追求什麼?

你的發心是賺錢,就會把錢看得很重;你的發心是幫助別人成就他人,可能會把更多精力放在團隊上,敢於分享財富;你的發心是改變世界,讓這個世界因爲你的存在而精彩,就會去關注人類命運。

就像馬斯克,他希望這個星球因爲他的存在變得不一樣。他關心人類能源使用問題,爲人類尋找第二生存空間。

培養同理心。2000年,比爾·蓋茨辭去微軟CEO,把微軟交給了好友鮑爾默。鮑爾默擔任CEO期間,微軟股價不斷下降,錯失移動互聯網的機會。

2014年,薩提亞·納德拉接替鮑爾默出任CEO,他一改鮑爾默強勢的文化,擁抱開源生態,公開表示“微軟愛Linux”,收購全球最大的程序員交流社區GitHub。

如今,微軟雲計算市場份額位居全球前三,薩提亞·納德拉帶領微軟抓住了雲市場的機會。

薩提亞·納德拉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強烈的同理心,能夠感受員工、客戶、競爭對手的感受,並且影響他們。

他的超強同理心,可能與他對孩子的愛有關。他的孩子身患殘疾,不管多忙,他每週末都要坐幾小時的車,回家去照顧孩子。

保持自我反省。通過反省,糾正自己的錯誤。反省還能讓你保持敬畏之心,對客戶、員工、你的周遭,心存敬畏,心存感恩。

內容來源:摘編自《農業的幹法》,機械工業出版社授權發佈。

分享嘉賓:胡啓毅,“榕石商學”創始院長。先後擔任中國農業大學教師、乾元浩公司董事長、梅里亞公司董事長、中牧集團總經理、中牧股份董事長等。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筆記俠”(ID:Notesman),作者:胡啓毅,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