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黃仁勳大陸之行生變!

英偉達中國市場部相關負責人6月5日向媒體表示,英偉達CEO黃仁勳目前已返回美國。

經融中財經查證,有英偉達相關代理商之前確實收到了黃仁勳要來中國大陸的口風。然而,最終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未能成行。據瞭解,黃仁勳已於上週末返回美國。

今年以來,ChatGPT引起了極大關注,頻頻上熱搜成爲熱門話題。作爲其“幕後英雄”——英偉達也因此浮出水面備受矚目,幾乎每天都有新消息傳出,惹得媒體爭相報道。

最近,關於英偉達最炸裂的一條新聞是——市值破萬億美元!這意味着英偉達成爲第一家市值破 1 萬億美元的芯片公司;也是繼 Meta、亞馬遜、微軟、Alphabet、蘋果和特斯拉之後,美國第七家解鎖萬億美元的公司。創始人黃仁勳的身價也瞬間爆棚,一夜之間飆升約65億美元,達到330億美元以上,今年迄今暴增200億美元。

自ChatGPT推出以來,英偉達的股價坐上了過山車,這遠遠超過同期微軟的漲幅。憑藉其計算能力,英偉達成爲生成式AI背後最大的贏家。英偉達股價大漲,表明市場對人工智能的巨大期待

跟性格特徵鮮明的馬斯克等明星企業家不同,黃仁勳相對低調很多,直到今年因爲英偉達驚人的股價,其創業故事纔不斷被媒體爭相報道,甚至之前在街頭亂入主播小姐姐的點歌視頻也被網友翻出,在B站排行榜上霸屏好幾天。

最近他在臺北大學的演講最爲“出圈”,他分享了三段創業時期有關失敗和退縮的經歷,寄語大學畢業生:保持奔跑,同時準備好跌倒。

更被外界高度關注的是其到訪大陸能否成行。

 此前,據美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道,黃仁勳臺北之行結束之後,緊接着將於6月初前往中國大陸,會見騰訊、字節跳動、小米、理想、比亞迪等科技企業及汽車企業合作方高管,並有意識開立新的中國GPU研發分部。

自3月以來,蘋果、高通、英特爾、星巴克、特斯拉、摩根大通等知名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相繼訪問中國,尤其是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受到最高規格的中國政府接待,頻頻上熱搜。這些企業都非常依賴中國市場,都紛紛前往中國表態對中國市場的渴望。

從貿易戰到今年的芯片法案,美國政府一直在採取各種措施,試圖在科技等領域與中國“脫鉤”。不過,美國的過度管制在本國也招致批評,如美國商會會長兼CEO蘇珊娜·克拉克在上個月所述,不應將所有中美經濟互動都視爲威脅。拜登政府的態度開始出現改變,從今年4月份開始聲稱“不是脫鉤,是去風險”。

從美國企業高管頻頻到訪中國,也能看到風向在慢慢轉變。遺憾的是,黃仁勳到訪大陸還是未能成行。可見,在高端芯片這一卡脖子的關鍵領域,美國政府仍不會善罷甘休。

01 歷史性時刻

接連踩準遊戲圖顯、加密貨幣和人工智能三大風口,英偉達的市值在今年開始狂飆,估計已大漲超170%。

英偉達股價在上週5個交易日(5月25日-6月1日),從304美元狂飆到盤中最高419美元,漲超37%。期間,5月30日晚見證了英偉達的高光時刻。美股開盤,英偉達股價上漲3.8%至404.25美元/股,期間漲7.41%至418.01美元,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達到1.03萬億美元。

根據companies marketcap網站顯示,英偉達1萬億美元市值排名全球第6,也是目前市值最高的芯片公司,接近於兩個臺積電(5336億美元),與亞馬遜的市值僅相差約兩千億美元,今年以來英偉達股價漲幅約180%。

因此,英偉達成爲過去二十餘年間第七家市值超過萬億美元的公司,繼 Meta、亞馬遜、微軟、Alphabet、蘋果和特斯拉之後。目前,英偉達的美股市值僅次於蘋果、谷歌母公司 Alphabet、微軟和亞馬遜。這一成就彰顯了英偉達在科技行業的卓越地位。

要知道在2022年全年,英偉達股價跌幅還超過50%。2022年10月14日,英偉達總市值一度跌至2772億美元。然而,ChatGPT在去年11月的橫空出世,開始讓英偉達再度站上風口。

今年3月15日,英偉達發佈了財報。儘管年報和季報數據雙雙下滑,但股價仍在財報公佈之後大幅上漲。當時,英偉達股價報收於241.8美元,總市值漲至5973億美元,超越特斯拉的5759億美金。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半導體廠商的財報都很慘淡。

其中,英特爾收入同比下降36%,淨利潤由盈轉虧;三星電子營收同比下降18%,營業利潤下降95.5%,其中芯片製造業務虧損就高達4.58萬億韓元;高通也是收入利潤雙雙下跌。

在過去幾年中,英偉達的市值有幾個關鍵節點。2017年市值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在2020年夏天,英偉達已經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即其GPU芯片所在的數據中心業務季度營收首次超過遊戲業務,成爲英偉達的第一大收入來源,市值突破3000億美元首次超過英特爾,成爲美國市值最高的芯片製造商、全球第三大芯片公司;

而在2021年10月,英偉達的市值又超過了臺積電,首次成爲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公司,峯值甚至一度超過了8000億美元。

一直以來,遊戲業務屬於英偉達的傳統業務,也是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其高性能遊戲顯卡在市場中具有壟斷性競爭優勢。儘管從2020年夏天開始,遊戲業務被持續耕耘多年的人工智能芯片業務反超,但這也正說明了黃仁勳的戰略眼光,長期投入的新興業務成熟了,補上了遊戲業務的虧空。

就在今年5月24號,英偉達發佈了2023財年第一財季財報,營收爲71.9億美元,同比下滑13%;淨利潤爲20.43億美元,同比增長26%。其中,遊戲營收爲22.4億美元,同比下降38%。數據中心業務一如既往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其42億美元的營收已經超過了英特爾的37億美元。過去幾十年來,基於其x86架構的優勢,數據中心一直被認爲是英特爾最強大的久攻不破的堡壘。

基於這一利好消息,財報發佈後,英偉達盤後交易暴漲25%。

融中財經從英偉達官方獲取的新聞稿中得知,黃仁勳對此評價:“計算機行業正在同時經歷兩種轉變,分別是加速計算和生成式人工智能。隨着公司競相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於每一種產品、服務和業務流程,價值1萬億美元的全球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將從通用計算轉向加速計算。”

他不忘補充說:“我們的整個數據中心繫列產品,包括H100、Grace CPU、Grace Hopper超級芯片、NVLink、Quantum 400 InfiniBand和BlueField-3 DPU等正在生產中。我們正在大幅增加供應,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02 豪賭AI賽道

黃仁勳早年曾在 ATI 公司負責圖形芯片開發。1993年,他與另兩位 ATI 員工一起創立了 NVIDIA,押注改善遊戲畫面的市場。不過,其創業前5年並不順利。直到1999年,英偉達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圖形處理器(GPU)——GeForce 256。這個時候遊戲、影音視頻在PC端的分量越來越重,因此這第一款GPU大獲成功,在顯卡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同年並在納斯達克上市。

在當時顯卡江湖,英偉達能夠常年保持不敗有一個“殺手鐧”——“黃氏速度”。跟摩爾定律18個月一更新、英特爾2年一更新不同,黃仁勳提出了瘋狂的迭代速度“半年更新,一年換代”。

在這樣快速的迭代下,英偉達可以保持競爭優勢,而競爭對手則難以應對。

2000年是一個分水嶺,英偉達收購了競對3dfx,而一衆顯卡廠商都相繼選擇了退出,羣雄割據的顯卡市場被終結了。2006年,黃仁勳的老東家ATI被最大的競對AMD收購。顯卡市場,最終變爲英偉達和AMD雙雄爭霸。

儘管英偉達今天的成功帶來巨大的回報,但黃仁勳的創業史並不是一部“爽劇”,其創業過程中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因素,可以說經歷了“九死一生”。

最近,黃仁勳在臺北的勵志演講中分享了影響英偉達創業的三件事,儘管充滿雞湯味道,但從中可以窺見創業道路上的艱辛。

NVIDIA公司經歷了三個十年,從一家初創公司的遊戲圖形開始,成爲了一個價值近萬億美元的全球AI領導者。在三十年的時間裏,NVIDIA經歷了三次失敗和退縮的經歷,這些經歷對於NVIDIA達到今天出色的成就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創辦 NVIDIA 公司後,他本來一帆風順的事業遭遇了各種困難和挫折,甚至有一些失敗險些毀了公司的未來。

NVIDIA 的第一個重要合同是幫助日本電子遊戲公司SEGA(世嘉)打造遊戲主機,但行業的快速變化讓公司陷入了危機。

事情的具體經過是這樣的:

英偉達的第一個產品是針對PC遊戲的圖形顯示卡(3D Graphics)。該公司採用非傳統技術,這使得成本大幅降低,並贏得了日本電子遊戲公司SEGA的合約。但一年後,英偉達驚訝地發現“我們的架構是錯誤的”。因此,黃仁勳當年的聯繫SEGA的CEO解釋了一切,告訴對方,英偉達無法完成合同,SEGA需要去找另一個合作伙伴。同時,SEGA還需要全額支付費用給英偉達,否則公司將無法繼續運營下去。

不過,在世嘉的幫助下,NVIDIA 成功地扭轉了危機,讓英偉達多活了六個月。他認爲,NVIDIA 能夠逢凶化吉的關鍵在於勇於直面錯誤並謙虛地尋求幫助。

第二個挫折發生在2007年,他決定將CUDA嵌入到公司的所有GPU中,使GPU可以同時處理3D圖形和處理數據。這是一個昂貴的長期投資,由於多年來一直沒有回報,導致了很多批評,直到芯片開始用於機器學習。

他回憶道:“我們的市值徘徊在10億美元以上,當時表現不佳,股東對CUDA持懷疑態度,更希望我們可以提高盈利的能力。”

據融中財經瞭解,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統一計算架構)是英偉達於2006年推出的GPU編程的簡易接口。相比之前的顯卡內核編程,CUDA提供了更爲簡單易用的GPU編程方式。程序員可以使用CUDA編譯基於GPU的應用程序,並利用GPU的並行計算能力更高效地解決複雜計算難題。

CUDA被視爲通用GPU計算的革命性架構,其在GPU編程領域的革命性不亞於C、Python、PHP等高等編程語言的發明。經過不斷發展完善,CUDA在GPU行業生態內幾乎處於壟斷地位,這也確立了英偉達在顯卡領域的霸主地位。

第三個挫折出現在2010年,他決定進軍前景廣闊的手機市場,但市場很快商品化,高通、聯發科、Marvell和博通價格戰打得很厲害,生存壓力很大,最終NVIDIA選擇撤退,在2014年毅然決然的放棄移動芯片市場。雖然這次嘗試受到了一些打擊,但這一舉措爲投資有發展前景的新市場敲開了大門,轉而投入了研發新的機器學習計算方向,也就是基於深度學習的機器人技術和自動駕駛行業。

他說:“戰略性的撤退最終得到了回報。通過從手機市場撤離的經驗,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思路——如何發明一個新市場。”

黃仁勳告訴畢業生,40年前,他畢業進入社會時,當時正是個人電腦革命的風口浪尖,這與今天的畢業生正在進入的AI新時代相同,都是有着無限希望的時代。

顯然,英偉達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黃仁勳的堅持和戰略眼光。AI仍是黃仁勳在演講中反覆強調的主題,“人工智能技術爲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敏捷的企業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提高競爭力。未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將面臨衰退”。

一如他此前的經典語錄——AI的iPhone時刻已到。

03 中國市場不能丟

今年由於人工智能領域的熱度不斷攀升,芯片需求也隨之暴漲。

英偉達並不是唯一一家爲人工智能生產圖形處理器的公司。AMD和英特爾也在圖形處理器市場互相競爭,谷歌和亞馬遜等大型雲計算公司也正在開發和部署專門爲人工智能工作負載設計的芯片。

不過,基於目前市場判斷:短期看英偉達沒有敵手,還將繼續領跑

在這個市場中,英偉達是GPU市場的主導者,其全球獨立顯卡市佔率高達80%。英偉達的高端GPU如H100、A100和V100等佔據了AI算法訓練市場絕大部分的份額。2022年,英偉達發佈了H100,這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處理器之一,也是最昂貴的處理器之一,每個售價約爲4萬美元。

由於GPU能夠爲大型語言模型提供算力,市場對英偉達芯片的需求在不斷上升,曾經有消息稱英偉達芯片供應短缺。據臺灣電子時報報道,臺積電以“超級急件”生產英偉達AI GPU,訂單已滿至年底。

據半導體設備廠商表示,英偉達AI GPU缺貨原因主要是英偉達、臺積電先前預估全年產能與訂單都相當保守,未料到AI GPU等HPC芯片需求噴發,原本產能就不多的CoWoS溼製程先進封裝設備難以滿足。

加上部分封裝設備與零組件交期長達3~6個月,最快年底新產能才能緩步到位,也就是未來半年將是缺貨狀況,難得見到臺積電大灑急單且不砍價。臺積電總裁魏哲家也首度透露,近期與某客戶電話會議,要求擴大CoWoS訂單。

黃仁勳最爲擔心的,還是害怕英偉達成爲科技戰的犧牲品,進而拖累旗下中國業務業績增長。他最近在採訪中說:"如果我們被剝奪了中國市場,我們沒有應急措施。因爲世界上沒有其他中國,只有一箇中國。”

2022年全年,英偉達47%的營收來自於中國市場。除了數據中心業務,英偉達在汽車領域也有大量中國區業務,中國大部分高端車型都選擇了英偉達的Orin芯片來佈局汽車智能化。

言外之意,黃仁勳擔心英偉達受限於地緣政治影響,其市場份額和業績增長或將受到衝擊。他一直毫不避諱地談論華盛頓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制裁影響。爲了遵守美國政府的規定,Nvidia只能爲中國市場量身定製高性能GPU產品的低端版本。

H100是英偉達去年發佈的AI主力GPU芯片,售價1萬美元起,據悉4月中旬在海外電商平臺被炒到4萬-6.5萬美元,中國特供版A100也從6萬元左右漲至12.5萬元,並且一卡難求。

而爲了規避美國出口管制新規,英偉達去年11月推出了規格較低的A800,將NVLink互連總線的連接速率降至400GB/s,比A100芯片下降了200GB/s。

由於美國的限制,更強大的H100無法供應給中國市場。據融中財經從騰訊官方瞭解到,騰訊雲在4月份發佈了面向大模型訓練的新一代HCC(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Cluster)高性能計算集羣,搭載了最新的NVIDIA H800的GPU芯片,該款芯片就是專爲中國市場定製的。

有業內人士表示,H800在性能上不是最強的,與H100的主要區別在於傳輸速率,在傳輸速率上略低於上一代的A100。然而,在算力方面,H800是A100的三倍。

在2022年8月31日,英偉達披露美國政府已對其提出出口管制要求,禁止其兩款高性能GPU產品出口中國。緊接着10月7日,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和安全局(BIS)發佈了長達139頁的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被形容爲“把對華爲的管制擴大到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

這些步步緊逼的限制封鎖指向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限制中國發展極度依賴GPU算力來發展的人工智能。

一直有危機意識的黃仁勳,還擔心中國國產替代的力量,因爲美國芯片管制,中國正在加速培育本土GPU企業。黃仁勳最近在臺北出席活動時發出警告,不要低估中國企業的追趕能力。“中國在這方面投入的資源相當龐大,所以你不能低估他們,我們自己必須要跑得非常快。”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融中財經”(ID:thecapital),作者:元帥,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