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枇杷收获季

文/刘立宏

看到门前枇杷树上果实澄黄时,意感到又是枇杷收获季到了。

宿舍楼前,一大片绿草坪中,除种有小叶榕树、挠痒树外,还有一株正当壮年的枇杷树。每年一到晚春初夏时节,就是枇杷树果实成熟的收获时节了。"春风树树熟枇杷",在家乡长江沿岸,种植枇杷树已很普遍,看着那映衬在那阳光下金黄色的成熟果实,会馋得人直咽口水。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不是小时候见识过的枇杷树,而是下乡当知青时所遇见的那株再普通不过的枇杷树了。当时正值12月份的寒冬腊月天,知青房外面的院坝旁,一株枇杷树却在寒风中静静伫立着,当时倒没怎么上心刻意地去关注它。但当来年阳春三月时,却猛然发现枇杷树上已有数枝颗颗青果了,三五个一簇,正欲破蕾而出,这才重点关注到。因每天进出知青房及院坝,一眼便能辨识出它的变化。由于当时所知晓的科普知识不多,但总是好奇,感觉它怎么能在隆冬严寒中,居然其树叶还能常绿成青,不枯不衰,着实让人惊喜,同时也带出一些些生活及知识的盲区,急于求解和知晓。

渐渐的,枇杷树上的果实一天天地长大,看着它慢慢的转色,由绿变浅黄,再变为黄澄澄的金色。随着晚春初夏的来临,金黄色的果实挂满树枝上,坠弯了枝头,煞是让人喜爱。那时,因为枇杷树是属于生产队的公有财产,果实当然全队村民都应均沾分享。这一年,村民们吆喝着,开始上树采摘了。寂静的山村被村民们的激情所感染,吆喝声,笑闹声响成一片,久久回荡在山谷。这是人生中第一次参与闹林,抢夺成熟枇杷硕果。虽然那时的枇杷果实没有现在的果实硕大,汁厚丰产,或许是缺肥,又或许是缺少管理缘故吧,但却因此,对枇杷果实的整个生长环节有了直观的认识,因是非常感性的,它实实的刻骨铭心,让人终身难忘。

枇杷树原产地是中国。然据了解,汉朝之前鲜有诗词歌赋颂唱。其实枇杷树与樱桃树前后期成熟,应为姊妹树花,后来我国还有谚语赞"枇杷樱桃杨梅"为"初夏三姐妹果实"之说。

至于枇杷果没有樱桃名气那么大,跟樱桃果实美艳灵巧有一定关系,加之当时的枇杷树的种植也没有樱桃树那么普遍和重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古代有着将樱桃进献祖先的传统文化习俗,故樱桃的名声远超过枇杷果。而枇杷此时尚身在深山隐林中,只不过它适合温暖湿润的南方山地,也没有樱桃花那么招人起眼,这依然不碍枇杷树自我进化,自我成熟而成功跻身于时令鲜果的行列。

枇杷果实初名于汉朝初期,成熟于汉中后期,应得益于汉唐边陲之地的西南巴蜀地带。这里气候温暖,盛产枇杷,且品质俱优。因枇杷树是常绿树木,也是一种低调的景观树,其叶大,色呈绿色或深绿色,开始让人喜爱其常青为绿、不作修饰的本来模样。尤其枇杷果实与绝大多数水果树不一样的是,枇杷花盛开于深冬季节,整个冬天严寒丝毫不影响它的花开成长,其花为白色或淡黄色,而果实汁多,丰厚,甜美。冬天,它可与梅花傲寒媲美,春天,却又能和春桃李花相伴为生,这是何等强悍的生命力呀。这也是枇杷树低调美的原因吧。相比其它的水果树,枇杷又被称赞为是"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因此使其以领军"果物"的后起之秀,成为当时时尚流行的贵族水果之一。

唐朝"安史之乱"后,大诗人杜甫从长安绕道秦川下四川,颠沛流离,终于落脚边陲重镇成都。杜甫草堂成为他栖身的见证地。在四川几年,杜甫多有诗歌写赞枇杷,而代表作《田舍》,"榉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写实杜甫在成都所见南方的枇杷果甘汁甜的早熟美,而北方枇杷确有些赶不上,成熟得也没那么快了。作为天府之国,这也是中国富庶安稳之地,枇杷黄熟时,离粮食收获归仓时候也不远了。

枇杷树全身都是宝。果实为时令水果而渐受青睐,其树木颜色呈浅红褐,质地硬朗,宜做玩具、美术品及秤杆等,可再次服务人类。而其枇杷树叶还是一味草本中药,更是一绝,可润肺止咳,清热止渴,我国早就有"川贝枇杷膏"中药药方,确有止咳清肺之功效,也是家庭备用的止咳良药。

前几年,工作出差到苏州和浙江桐庐,有幸品尝到江南枇杷。早听闻中国八大枇杷产地中,江南的苏杭便占有三席之多,尤其是苏州东山枇杷有上千年栽种历史,被称为"果中之皇"。也是晚春的5月,南风习习,赶上江南春夏时节,此时青色雨后,那圆溜金黄的枇杷果已在烟雨中黄熟,市场上鲜果满满,黄澄澄的枇杷格外耀眼,先询店家是哪里品种,均答苏州、杭州枇杷。再笑问曰都为苏杭枇杷吗?虽未直接回,仍忍不住还是称一斤新鲜枇杷后,在住宿地一通狂吃。然不是美食家,吃完后也没有品出江南枇杷究竟是什么滋味,只是一个字:甜。不过这也已经足够了。

现在重庆域内各地为实现振兴乡村,先后积极引种枇杷,曾经的汉宫珍果,如今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目前,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段的万州,就有多达七八个乡镇引种了枇杷:溪口乡的"贵妃枇杷",作为"甜美溪口"的强农产业正在引领全乡;新田镇种植的"五星大枇杷、白枇杷",远近闻名;武陵镇是发展经济果木最快的乡镇,尤是"麻子枇杷"享有盛誉;熊家镇腊烛村千余亩枇杷,产值超千万元,成为万州最大的枇杷产业基地……

看到枇杷成熟收获时,捧着这颗颗金黄色的果实,又勾起儿时曾经的点点记忆,它成为我另一种不舍的情结。

作者简介:刘立宏,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会员。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涌

审核:冯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