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舒琳

步入炎炎夏日,基金市場卻接連降溫。近日,基金公司發佈的兩則發行失敗公告,透露出基金髮行市場寒意襲來。據統計,5月新發基金數量已創下近5年以來新低。

與此同時,各路機構關於低位佈局的探討再次火熱。多位受訪人士表示,發行“冰點”恰恰是較好的入場時點。

基金髮行創近5年新低

6月5日,某兩年持有期FOF公告顯示,該產品於2022年9月2日獲得中國證監會准予變更註冊的批覆,截至2023年5月31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未能滿足《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故該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基金管理人將按照合同相關約定處理募集資金。 

就在不久前,另一隻FOF-LOF產品同樣公告募集失敗,該產品也是在2022年9月2日獲得證監會准予變更註冊的批覆。兩隻基金均自2023年3月1日起開始發售,募集日期截至5月31日。

同日募集失敗的這兩隻基金,歷經三個月時間,仍未能完成募集,基金髮行之難可見一斑。5月27日,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發行的一年持有期混合產品也公告合同不能生效。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5只基金髮行失敗。儘管這一數字低於2022年,但背後是基金公司主動發行的步伐大幅減緩。其中,不少產品更是趕在證監會批文過期前“壓哨發行”。 

“最近市場不好,我們其實想先‘捂一捂’,等行情好一點再發,但再不發批文就過期了。實際上這是去年批覆的產品,當時因爲市場不好一直拖到現在。”另一家公募基金市場人士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在發行“寒冬”,花式營銷也難起作用。某公募基金舉全公司之力,推出由旗下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儘管在發行前就持續預熱,但效果卻不太好。記者瞭解到,該產品首日募集僅億元左右。 

一串數字足以體現發行市場的降溫。Wind數據顯示,以認購起始日計算,5月僅有43只新基金髮行,這一數字創下近5年以來新低。此外,5月公募基金髮行份額僅392.53億元,創下2019年以來新低。其中,僅有債券型基金髮行規模較爲可觀,5月債券型基金共發行11只,平均發行份額21.74億份;股票型基金共發行13只,平均發行份額僅6.9億份;混合型基金髮行14只,平均發行份額更是隻有3.83億份。

“底部時刻”或已到來

與新基金髮行跌至冰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權益資產的投資性價比又回到歷史高點區域。據華福證券統計,從歷史上看,ERP(股權風險溢價)高位往往對應着權益資產的階段性底部。例如2016年1月、2019年1月、2020年3月、2022年4月和2022年11月,這五次“底部時刻”中,前三次均爲中期牛市的開端,後兩次也跟隨着幅度尚可的上漲行情。今年4月中旬以來的股債行情推動ERP上行至高位,截至5月末,滬深300指數的ERP已位於2005年以來的82%分位數,對後市權益資產的走勢有着較強的積極指示意義。 

在公募基金行業,向來有“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的說法。儘管市場資金對於新基金並不買賬,但在受訪的多位公募、私募基金經理看來,當下是較好的新基金建倉時點。“從去年以來,市場賺錢效應就比較差,經過了長時間的回調之後,我覺得市場存在很多機會。之所以選在當前的時點發基金,就是因爲覺得這是一個建倉的底部位置。”一位權益基金經理表示。 

根據南方基金的測算,2010年以來共有10次基金髮行冰點期,以偏股混合型基金作爲測算指標,模擬在發行冰點期的首日買基金,若持有一年,這10次中有7次都是正收益;若持有三年,除了2015年8月和2016年1月這兩次外,其中8次均爲正收益,且若繼續持有至今,年化收益率均超過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