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科技觀察】被印度政府“罰怕”了的小米,不得不尋求印度本地有一定實力的合作伙伴。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表明小米的態度,繼續在印度加大投資,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方式推動印度電子製造業、扶持本地企業,以符合印度政府訴求的方式換得暫時的平安。

5月29日,小米印度公司宣佈將與印本土電子製造商Optiemus Electronics合作生產頸掛式藍牙耳機產品。

5月31日,印度本土製造公司Dixon Technologies宣佈將與小米通過全資子公司的形式增強印度的組件生態系統,爲小米印度製造和出口智能手機產品。

印度消費電子領域資深人士認爲,小米迫不得已尋求本地有背景的企業合作,目的是給自己尋找“護身符”。因爲最近幾年,印度政府對小米的處罰力度很大,如果小米一意孤行,可能未來還會有各種變化。牽手本地有背景的合作伙伴,或是雙贏。

符合印度政府訴求、符合印度本地企業訴求,小米這種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行事風格,未來印度政府會網開一面嗎?以往對小米鉅額罰單的情形還會出現嗎?一切都是未知的。

小米遇到“卡脖子”難題

小米這幾年在印度一直處罰不斷,近期小米在印度市場又被罰了48億。

今年4月,印度執法當局針對此前扣押小米集團在印度555億盧比存款一事迎來官方定論,印度卡納塔克邦高等法院裁定以違反《外匯管理法》爲由駁回小米的上訴,沒收小米印度公司的555.127億盧比鉅款(約合人民幣48億元)。

隨着印度執法局從小米公司賬戶中直接沒收了這筆款項並獲得印度主管當局的支持,這幾乎已經確定了小米這次只能喫“啞巴虧”。

此種境況,無疑是小米在印度市場的一個“悲傷”註腳。

2022年4月份,印度執法當局以小米集團假冒支付版權費、非法匯款給外國實體的理由突然扣押了小米印度的555億盧比存款,這在當時一度引爆輿論。

按照小米集團的說法,小米在印完全是合法經營,針對印度執法當局給出的扣押理由,小米方面也詳細解釋了原因。

據悉,小米在印度以子公司形式運營,還建設了諸多生產工廠,但這些在印度的主體只是承擔小米手機在印度的生產製造、銷售工作,沒有研發。

考慮到小米手機大多數都是在中國研發,另外還涉及高通芯片之類的專利授權費用,所以小米印度向中國公司支付版權費用合法合理。

爲此,小米立刻向印度當局進行上訴。只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一年時間的兜兜轉轉之後,小米的上訴還是被駁回了,48億元鉅款最終還是“打了水漂”。

這對小米在印度市場會有一個很大的打擊,並且已經體現在了銷售數據上。

公開數據顯示,過去的2022年,小米手機在印度市場的出貨量同比下滑26%,這個下滑比例是印度前五大手機廠商中最高的那一個。

與此同時,今年第一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20%的不利背景下,小米在印度市場地位進一步下滑,只排到了第四。考慮到小米曾經是印度第一手機品牌,其中差距可見一斑。

這種降速表現說明了,小米手機在印度市場正面臨發展瓶頸,而這個瓶頸顯然並非單純的市場或產品質量問題,而是人爲的“卡脖子”問題。

事實上,印度逼迫小米“低頭”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去年年初的時候,印度財政部在全印度掀起了一場“查稅風暴”,小米、OPPO、一加等中資企業都在這場突襲中“中招”。當然,印度稅收與法律體系之複雜衆所周知,所以當印度稅務部門來查稅時,大家都知道其中緣由,小米就這樣被罰了5.6億。

如此計算,印度當局只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對小米累計罰款五十多億人民幣。坊間消息,自從2014年小米進入印度市場以來,這些年在印度的淨利潤總額也沒到五十億。

印度的這種做法招致了大量批評聲。

關於小米在印度市場的發展,它曾一度得到印度總理莫迪的力挺,而小米方面也回饋了7座工廠、2萬多個就業崗位和成爲曾經的印度第一智能手機品牌。

即便這樣,印度仍然不會對小米網開一面。

“服軟”背後未來仍有變數

毫無疑問,在當前的境遇下,小米主動強化與印度企業的合作,是爲了給印度政府喫一粒“放心丸”。

考慮到Dixon Technologies和Optiemus Electronics這兩家企業在某種程度上代表着印度製造業的未來,而印度政府也一直致力於打造消費電子中心,所以小米與其合作可能是當前最好的方式。

曾經,小米享受到了印度市場的紅利,可如今隨着市場的壯大,不再可能讓中國企業獨吞這麼大的市場,背後各種複雜的利益關係只有小米最清楚。當然,這針對的不只是以小米爲代表的中國企業,也有其它跨國企業。

小米目前是兩難處境,如果不選擇跟印度本地企業加強合作,未來或將會面臨更大的難題。這種難題包括但不限於印度對小米的處罰可能仍會存在。

即便選擇強化支持印度本地,小米仍然很難規避印度市場複雜的問題,再考慮到行業競爭激烈和大量國內外同行的明爭暗鬥,小米未來在印度仍有很多變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