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3年3月,瑞士信貸銀行宣佈發生鉅額虧損,瑞士聯邦政府和監管當局採取多項救助措施,促成瑞銀集團收購瑞士信貸銀行並全部減記其160億瑞士法郎的其他一級資本債券,較好地抑制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了本國和國際金融市場穩定。但此事件中的資本工具損失吸收順序引發市場關注,相關處置方式對全球資本工具市場產生較大影響。上述併購交易也對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在全球經濟金融領域不穩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商業銀行需要進一步強化風險管理意識,優化資本管理策略,提高風險應對能力。

關鍵詞

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 其他一級資本債券 損失吸收 資本充足率

2023年3月10日,美國硅谷銀行突然宣佈倒閉,引發市場恐慌,並進一步向歐洲市場蔓延。3月14日,瑞士信貸銀行(以下簡稱“瑞信”)1宣佈其發生鉅額虧損。爲保持金融市場穩定,瑞士聯邦政府和監管當局採取多項救助措施。3月20日,在瑞士監管當局的撮合下,瑞銀集團(以下簡稱“瑞銀”)2同意以30億瑞士法郎的價格收購瑞信並全額減記其160億瑞士法郎的其他一級資本(AT1)債券(以下簡稱“AT1債券”),打破市場“債後股先”的損失吸收慣例,對全球銀行資本工具市場產生較大沖擊。此次併購交易對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格局產生重要影響,並引發了全球對金融風險處置及G-SIBs風險管理的深度思考。

內外部因素疊加導致瑞信風險爆發

(一)內因:多年來瑞信風險事件頻發,經營狀況持續惡化

一是瑞信近些年來由於風控機制缺失、管理漏洞多,連續出現經營損失,受到監管處罰,面臨輿情風險。自2012年以來,瑞信累計被各國監管機構大規模調查6次以上,罰款超過70億美元。尤其是2021年,瑞信陷入格林希爾(Greensill)公司、先行者(Archegos)基金等事件,累計損失超80億美元,顯著影響經營效益和可持續經營能力(見表1)。二是財務報告漏洞和鉅額虧損進一步摧毀市場信心。2023年3月14日,瑞信公佈其推遲發佈的2022年年報,宣佈虧損73億瑞士法郎,並預計2023年仍將發生鉅額虧損。瑞信的審計機構普華永道也對其財務內控的有效性出具否定意見。當日,瑞信股價下挫20%,並引發銀行股普遍下跌3%,該事件成爲引爆風險的導火索。

(二)外因:近期金融市場動盪加速了危機演進

一是國際金融市場風險持續外溢。自2021年以來,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複雜多變,俄烏衝突、全球主要央行持續加息等加劇了瑞信風險暴露。特別是2023年3月美國硅谷銀行破產事件發酵後風險進一步外溢至歐洲市場,導致市場避險情緒持續升溫。二是瑞信主要股東表示無法繼續提供支持。在市場對瑞信經營狀況表示擔憂的背景下,瑞信的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表示受監管因素限制,無法繼續給予瑞信財務支持。該消息直接擊穿市場信心。2023年3月14日,瑞信一年期信用違約互換(CDS)價格飆升至835.9BP,約爲瑞銀1年期CDS價格的18倍、德意志銀行的9倍。2023年3月15日,瑞信股價下跌22%。三是監管機構的支持未能有效緩解市場擔憂情緒。儘管瑞信宣佈從瑞士央行獲得500億瑞士法郎的流動性支持,並擬斥資30億瑞士法郎開展債券回購以降低付息成本,但仍未能解除信用危機。瑞信股價在2023年3月16日回調20%後隨即繼續下挫,3月17日報收跌幅爲25%。3月18日至19日,銀行間市場部分機構已拒絕瑞信的票據交易。瑞信股價走勢如圖1所示。

監管撮合下形成收購方案

2023年3月20日,在瑞士監管當局的撮合下,瑞信與瑞銀達成30億瑞士法郎的併購協議。瑞士聯邦政府和監管當局主導了併購方案和協議條款,並提供交易制度便利和資源支持。該併購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一是在法律依據上,瑞士聯邦政府修改法律授權雙方董事會進行交易,無需通過股東大會進行表決。二是在交易方式上,採取以22.48股瑞信股票換1股瑞銀股票(相當於每股0.76瑞士法郎),該價格約爲當日收盤價的40%。三是在損失分擔上,瑞銀承擔瑞信54億美元的損失,且瑞士政府額外提供90億瑞士法郎的擔保。四是在資本工具安排上,全部減記瑞信160億瑞士法郎的AT1債券。五是在政策支持上,瑞士央行爲瑞信提供1000億瑞士法郎的流動性貸款,並由瑞士聯邦政府擔保。六是在後續安排上,立即採取裁員和精簡機構等措施削減成本。

瑞信併購方案對資本工具市場的影響

(一)打破AT1債券損失吸收順序的市場預期

在巴塞爾協議監管框架下,商業銀行發行的資本工具損失吸收方式有轉股和減記兩種。目前,全球銀行業發行AT1債券的損失吸收安排以減記爲主,約佔當前市場存量的77%(見圖2)。從市場預期來看,當商業銀行觸發損失吸收條款時,核心一級資本應優先於AT1債券吸收損失。然而,在本次併購方案中,瑞士監管當局在保留了部分股東權益的同時,將瑞信AT1債券減記至零,打破了以往“債後股先”的損失吸收慣例。

根據發行條款,瑞信的AT1債券減記有以下兩種情形:一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低於7%(高觸發條件)或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低於5.125%(低觸發條件);二是發生“無法生存觸發事件”(Point of Non-Viability,PONV)。瑞士監管當局主要依據PONV進行裁定,認爲在不進行減記或公共部門注資的情況下瑞信無法持續生存,因此要求AT1債券全額參與損失吸收。雖然瑞士監管當局爲迅速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宣佈AT1債券全額減記也符合發行條款,但與市場預期和慣例不符,引起較大的市場負面反應。2023年4月21日,已有部分瑞信AT1債券投資者向瑞士地區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監管當局修改全額減記AT1債券的決定。

(二)對AT1債券市場和後續發行定價產生負面影響

受瑞信AT1債券全部減記影響,全球存量AT1債券的二級市場交易價格出現劇烈波動。爲穩定市場情緒,2023年3月20日,英國央行、歐洲監管機構相繼發聲,明確當轄內商業銀行進入損失吸收程序時,核心一級資本(CET1)的損失吸收順序在AT1債券之前。但當日AT1債券二級市場仍產生較大震動。根據當日收盤情況,滙豐控股、法國興業銀行、德意志銀行和瑞銀等歐美銀行的AT1債券收益率較2023年3月17日普遍跳升100BP以上。但隨着併購事件逐步處置完畢,除瑞銀、瑞信AT1債券外,其餘大型商業銀行AT1債券收益率水平已基本恢復至事件發生前的水平。與之相比,中資銀行AT1債券收益率更顯韌性。2023年3月20日,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中資銀行AT1債券收益率較2023年3月17日上升40~100BP,上升幅度和絕對值遠低於歐美同業水平。截至2023年4月3日,中資銀行AT1債券收益率均已恢復至事件發生前的水平。

併購交易對G-SIBs格局的影響

(一)新集團資產規模將躍升至全球同業前列

瑞信、瑞銀爲瑞士主要的銀行集團。根據這兩家機構2022年年報披露的數據,瑞銀資產總額爲11044億美元,瑞信受經營不利影響,資產總額收縮至5686億美元(見表2)。據《銀行家》發佈的“2022年度世界銀行1000強榜單”,瑞銀、瑞信總資產規模排名分別爲全球第33位、第42位,稅前淨利潤排名分別爲全球第29位、第996位。按照簡單加總計算,瑞信、瑞銀合併後的新集團(以下簡稱“新集團”)資產規模爲16730億美元,在全球銀行資產規模排名中居第20位,與桑坦德銀行、富國銀行接近。考慮到瑞信、瑞銀兩家銀行表外資產規模,新集團資產管理規模將達到5萬億美元。

(二)新集團資本充足率水平將有所下降

根據瑞信、瑞銀2022年年報披露的數據,這兩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均滿足監管要求,且留有一定緩衝區間(見表3)。由於瑞信被併購時的財務狀況未被公開,且近年來持續虧損,預計新集團的資本充足率將較瑞銀現有水平大幅下降。僅考慮已披露的54億美元虧損和160億瑞士法郎AT1債券減記兩方面因素影響,預計新集團資本充足率將下降約4.4%。

(三)G-SIBs組別將發生顯著變化

根據2022年末公佈的G-SIBs組別分類,瑞銀、瑞信均位列其中,二者得分分別爲198、168,均處於第一組別。若以得分簡單相加計算,新集團將位於G-SIBs第三組別(330~429分),與摩根大通、花旗銀行和滙豐銀行同組,附加資本監管要求爲2.0%。若扣除關聯資產、損失覈銷等因素,預計得分將有所下降,大概率歸入第二組,附加資本要求爲1.5%。如果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繼續保持G-SIBs機構數量爲30家不變,則交通銀行、野村控股和興業銀行等將有望被納入G-SIBs名單。

啓示與建議

(一)突發危機需要監管機構及時應對和靈活處置

瑞銀、瑞信收購案是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首個事關兩家G-SIBs的收購案。瑞信危機處理充分體現了系統重要性銀行“大而不能倒”問題。瑞信風險暴露後,瑞士監管當局果斷處置,並採取有力措施促成瑞信與瑞銀併購,較好地抑制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維護了本國和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從處置方案公佈後的市場反應看,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歐洲央行和英格蘭銀行等機構對瑞士當局採取的措施表示肯定。爲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各國監管機構或將進一步強化監管,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更高要求。

(二)日趨複雜的經營形勢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當前全球經濟金融領域不穩定因素增加,各類風險交織。近期硅谷銀行、瑞信等一系列事件呈現出市場風險、信用風險迅速向流動性風險傳導的鏈條特徵,並導致銀行最終進入不可持續經營狀況。商業銀行需進一步強化風險管理意識,未雨綢繆,做好各類風險的預測、監測和管控,完善應急預案,強化底線思維,堅決防止因突發事件擾動而產生較大的風險敞口。資本是抵禦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線,系統重要性銀行更應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優化資本管理策略,統籌資本消耗和補充,保持整體資本充足水平處於合理區間。

(三)併購事件加大了商業銀行資本工具管理難度

在瑞銀與瑞信併購案中,監管機構爲達成撮合交易充分行使自由裁量權,全額減記了AT1債券,這雖有利於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但預計將會對全球資本工具市場尤其是AT1債券市場的投資者信心造成較大影響。我國商業銀行需統籌做好資本工具管理,充分開展投資者溝通,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保持存量資本工具二級市場價格處於合理水平。同時,穩妥開展新增資本工具發行,防止避險情緒外溢導致發行價格抬升。

注:

1.瑞士信貸銀行(CS)曾是瑞士第二大商業銀行,總部位於瑞士蘇黎世,在全球50多個地區設有分支機構,是一家活躍於全球的綜合金融服務機構。根據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瑞士信貸銀行名列第494位。

2.瑞銀集團(UBS)是瑞士最大的商業銀行,總部位於瑞士蘇黎世,在全球50多個地區設有分支機構,是全球領先的財富管理機構。根據 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瑞銀集團名列第345位。

參考文獻

[1]李志芳,濮夢琪. 關於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TLAC達標路徑及我國應對策略的研究[J]. 債券,2023(1). DOI: 10.3969/j.issn.2095-3585.2023.01.012.

[2]劉全雷,胡曉瑩,戴思宇.有效處置機制的國際實踐及影響[J].債券,2021(9). DOI: 10.3969/j.issn.2095-3585.2021.09.004.

[3]張昭達. 瑞士信貸的困境與警示[J]. 銀行家, 2023(2).

◇ 本文原載《債券》2023年5月刊

◇ 作者:中國工商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部  李志芳 何方珏

◇ 編輯:印穎 鹿寧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