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志錦 上海報道 

6月8日,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2023)在上海舉行。央行行長易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央行副行長兼外匯局局長潘功勝出席並發表演講。

此次陸家嘴論壇召開的時點可謂頗爲關鍵。從海外看,今年硅谷銀行倒閉等風險事件引起廣泛關注,中國監管層如何看待這些事件,又將如何推動國內金融風險化解?從國內看,新一輪機構改革對金融領域進行了諸多部署,隨着新監管機構的成立、職能的劃轉及人事調整陸續到位,中國金融監管的新局面已然開啓。在此背景下,金融系統要承載的使命是什麼?如何把握金融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和服務於實體經濟的關係?

綜合他們的發言來看,相關答案已然清晰:一是要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加快構建“科技—產業—金融”新三角循環;二是繼續強化監管,突出監管全覆蓋。此外,硅谷銀行等風險事件雖然對我國直接衝擊很小,但也有很強的啓示意義,一方面要避免貨幣政策“大收大放”,另一方面要以更加主動的態度應對各類風險隱患,持續推動金融風險防範化解。

加快構建“科技—產業—金融”新三角循環

2017年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金融業要回歸本源,要把爲實體經濟服務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近年的實踐中,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主要是加強對中小企業、製造業、綠色產業的支持。

易綱表示,實現30/60目標需要“胡蘿蔔加大棒”。顯著提高排碳成本可以理解爲“大棒”,適度提高則是“中棒”或“小棒”,而人民銀行設立的支持工具則是激勵機制中的“胡蘿蔔”。2021年人民銀行設立了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兩項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碳減排重點領域發展。

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金融還需加強對科技創新的支持,由此推動中國經濟從“房地產—地方政府(基建)—金融”的舊三角循環過渡到“科技—產業—金融”新三角循環。

當前,我國正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歷史交匯期。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於中國式現代化發揮着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易會滿在此次論壇上表示,“資本市場具有獨特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更加契合科技創新企業迭代快、風險高、輕資產等特徵,能夠有效促進創新資本形成,賦能科技成果轉化,在完善公司治理,激發企業家精神,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等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此前主要是發展資本市場爲主的直接融資,因此中國創設了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給科技創新企業更大的支持。易會滿表示,我們以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製爲突破口,健全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制度機制,科技創新企業在新上市企業中佔比超七成,下一步將適時出臺資本市場進一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政策措施。

在中國的融資結構中,信貸佔比最大,債券融資也佔一定比重,二者佔比遠高於股權融資,因此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僅靠股權市場是不夠的,還要提高債券市場及信貸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債券市場方面,去年債券監管部門推出科技創新債,包括科創票據和科技創新公司債。

央行也在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通過銀行業加大對科技行業的支持力度。央行今年設立2000億元科技創新再貸款,支持範圍包括“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製造業單向冠軍企業等科技企業。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科技創新再貸款餘額已達3200億元。

李雲澤在此次論壇上表示,切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有效性。要緊隨新一輪科技革命步伐,加大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支持力度,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金融業需要將服務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全力支持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緊跟創新鏈產業鏈佈局,完善科創金融產品、組織和風控體系,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數字經濟等新動能的支持力度。

金融監管繼續從嚴

在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的同時,過去幾年金融監管也在強化。此前原銀保監會和證監會均爲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此次機構改革後,證監會和在銀保監會基礎上組建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均屬於國務院直屬機構。其主要區別在於,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不是國家行政機關,但國務院授權可行使一定的行政職能,而國務院直屬機構有獨立的行政主體資格。顯然,改革爲國務院直屬機構有助於強化金融監管職能。

“監管是證監會的法定職責、第一職責。”易會滿表示。李雲澤在論壇上稱,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是當前金融領域的一項重要任務。

和上一輪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相比,本輪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重點在於職能的優化調整,如將央行對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團的日常監管職責、有關金融消費者保護職責,證監會的投資者保護職責劃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發改委的企業債券發行審覈功能劃入證監會等等。

此番調整後,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形成“一行一總局一會”的架構。其中,央行主要負責貨幣政策執行和宏觀審慎監管,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主要負責微觀審慎監管和消費者權益保護,證監會主要負責資本市場監管。而在這一監管架構之上還會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負責金融業的頂層設計。這些改革有助於釐清監管部門職能的同時實現監管全覆蓋。

“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進一步理順了金融監管體制和職能分工,突出將所有金融活動依法納入監管。我們將以落實機構改革爲契機,及時查補監管不到位、不及時的制度短板和漏洞,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推動依法將各類證券期貨活動全部納入監管,持續健全各條線各環節監管制度體系。”易會滿表示。

李雲澤表示,將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爲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堅決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釐清責任邊界,拉緊責任鏈條,加強綜合治理,完善多主體參與、多領域協作、多層次貫通的責任體系,真正實現監管“全覆蓋、無例外”。

當前一些職能劃轉已在進行。4月21日,證監會、國家發改委聯合公告稱,爲確保企業債券發行審覈職責劃轉工作的有序銜接和平穩過渡,設置自本公告發布之日起6個月時間爲過渡期。過渡期內企業債的受理審覈保持不變,發行承銷、登記託管也延續了此前的模式。而發行註冊職能由證監會履行,企業債券的監管執法、風險防控職責也由證券監管部門負責。

“我們將按照統一公司債和企業債、促進協同發展的思路,加快完善制度規則,全面深化債券市場功能,更好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大項目建設,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易會滿表示。

持續推進金融風險化解

今年來,海外硅谷銀行倒閉等風險事件對金融市場造成巨大沖擊,是今年全球最大的風險事件。

“近期國際銀行業接連發生風險事件,雖然對我國直接衝擊很小,但也有很強的警示意義。”李雲澤表示。

美國貨幣政策“大收大放”被認爲是硅谷銀行等風險事件發生的原因之一。央行上月發佈的2023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表示,疫情期間發達經濟體推行量化寬鬆政策、快速實施零利率,後續又因通脹高企而快速加息縮表,使商業銀行在寬鬆階段配置的低收益資產,需要在緊縮階段用高利率負債平衡,造成較大虧損。

潘功勝稱,近年來,中國的金融週期則相對穩健。背後的原因是中國長期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中國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爲主,堅持跨週期和內外平衡的導向,不跟隨美聯儲“大放大收”,不搞競爭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寬鬆政策。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此次論壇上,監管部門也對下一步的風險化解工作進行了部署。

易會滿表示,當前宏觀經濟金融風險的關聯性、系統性進一步增強,給資本市場平穩運行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將與相關方面共同加強宏觀研判,密切跟蹤分析國際金融市場輸入性風險,完善跨市場跨行業跨境風險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創新方法,突出重點,穩妥有序化解債券違約風險,持續加大對“僞私募”、地方交易場所等重點領域風險的整治。

李雲澤表示,將突出重點、把握節奏、精準發力,穩慎化解存量風險、堅決遏制增量風險。下好風險前瞻防控“先手棋”,以更加主動的態度應對各類風險隱患,堅持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努力把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及時阻斷風險蔓延。

(作者:楊志錦 編輯:包芳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