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重視對兒童的教育,古人提出“蒙以養正,聖功也”的觀點,倡導在一個人年幼時即培養其純正的品質。古代教育兒童的“蒙書”洋洋大觀,在使兒童識字、掌握讀寫技巧、獲得文史常識的同時,也使其見賢思齊,涵養美德。

徐達章《松蔭課子圖》,徐達章是徐悲鴻之父,該畫描繪的是徐悲鴻在父親監督指導下認真讀書的情景(資料圖片)

孔子過庭之訓,留下中國人詩禮傳家的悠久傳統

我國古代書籍按照經、史、子、集分爲四部,經部乃儒家先賢之言,地位最高,而羣經之首是《周易》。《周易》六十四卦,博大精深,乾、坤二卦蘊含着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卦是蒙卦,與對兒童的教育關係密切。

蒙卦說:“蒙以養正,聖功也。”在一個人年幼時就要注意培養其純正的品質,這是造就聖人的成功之路。蒙卦的卦象,上半部分是艮,代表山,下半部分爲坎,代表水,合起來是“山下出泉”。古人由此卦象領悟到“君子以果行育德”,即君子要以果斷的行動來培育自己的美德。南宋大儒真德秀對此有更生動的解釋:“泉之始出也,涓涓之微,壅於沙石,豈能遽達哉!唯其果決必行,雖險不避,故終能流而成川。”對於兒童的教育,恰如山下出泉,初始之時必定會遇到許多阻礙,要有堅毅的心志,一一克服困難,同時要有耐心,因爲對兒童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今天的投入未必能在明天看到結果,久久爲功、育德不懈,小溪終將變成大河。

蒙卦從多方面揭示了古人認爲對兒童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如蒙卦卦辭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體現了古人尊師重道的思想,《禮記》說“禮聞來學,不聞往教”,按照禮法,學生有就學的意願,當主動向老師求教,老師沒有道理去求着教人,這突出了學生當有誠敬主動的態度。蒙卦還說,兒童初次發問應耐心解答,但是接二連三地“濫問”就不再解答了,老師應當懂得通過啓發引導的方式來教育兒童。

“至聖先師”孔子擅長通過啓發引導的方式教育學生。《論語》中子夏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發問,問夫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孔子以“繪事後素”四個字作答,就像繪畫一樣,得先有一個素樸的底子,然後在上面繪出各種紋飾圖案。子夏立刻由此領悟到了禮亦是如此,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忠信的品質,才能學禮。孔子對子夏的表現大爲滿意,高興地表示可以與子夏談《詩》了。

上面提到了《詩》和禮,這在古代是重要的學習內容。《論語》中有一則孔子教育兒子孔鯉的故事。一日,陳亢問孔鯉是否從父親那裏聽到過特別的教誨,他疑心孔子也許私下給孩子“開小竈”。孔鯉說並沒有特別的教誨,有一日孔子獨立庭院,孔鯉從他面前快步走過,孔子開口發問:“學《詩》乎?”得到否定的回答後,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孔鯉便去學《詩》了。又有一日孔子問:“學禮乎?”得到否定的回答後,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孔鯉便去學禮了。陳亢聽罷,十分欣喜,說自己問了一個問題,卻從三個方面有所得,“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最後一“聞”,意爲孔子對孩子的教育與對別人的教育並沒有什麼不同,沒有偏愛自己的孩子。

這段對話產生了“過庭之訓”一語,專指父親對孩子的教誨。孔子認爲要首先學習《詩》和禮,這深刻影響了古人的家教觀念,重視詩禮傳家。

《急就篇》又名《急就章》,是我國現存較早的一種蒙書,由西漢黃門令史游撰寫,同時代還有多種識字課本,但只有《急就章》留存了下來(資料圖片)

古代蒙書數量衆多,現存較早的一種是漢代識字課本

在我國古代,有一類專門爲了教育兒童識字、讀寫、育德的書籍,稱之爲“蒙書”。提及古代蒙書時,今天的讀者或許最先想到的是“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我國古代蒙書數量衆多,因爲對蒙書概念外延的界定並不相同,具體數據也有明顯差異,有的學者統計出古代蒙書數量超過千種。

我國現存較早的一種蒙書,是西漢黃門令史游編寫的《急就篇》,這是一部教兒童識字的教材,一直到唐朝還很流行。今本《急就篇》在問世之後經過了後人的增補,共2144字,據學者研究,“大致已把當時常用的單字收了進去”,從內容上分爲“姓氏名字”“器服百物”“文學法理”三部分。

《急就篇》在教兒童識字的過程中,也將廣大的生活世界及對生活的美好祝願一併教給了兒童。在“姓氏名字”部分中,作者給姓氏所取名字都有吉祥的寓意,“宋延年,鄭子方。衛益壽,史步昌”,延年益壽不僅是漢代人也是所有時代的人的夢想。在《急就篇》的最後,有一段四字一句的韻文,其中“邊境無事,中國安寧。百姓承德,陰陽和平。風雨時節,莫不滋榮。災蝗不起,五穀孰(熟)成”等語,展現了漢朝人對國家強盛的自信。

前面提到孔子重視《詩》和禮,但《詩》對於兒童來說難度太大,教育兒童須循序漸進,切忌拔苗助長。古人曾整理出一張教育兒童的時間表,先是要掌握“小學”,“小學”可淺可深,淺者識別常用文字的音、形、義即可,若要深入其中,則是一個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廣闊而深奧的學術世界。儒家十三經中,有《爾雅》這部“小學”著作,四部分類法中,經部下設小學類,可見古人對“小學”之重視,在他們看來,準確把握文字的音、形、義,是準確理解聖賢之言的基礎。打好了“小學”的基礎後,就可以教給兒童《孝經》與“四書”,接着是包括《詩》在內的“五經”。掌握了經部的要旨,可以讀子書,撮要理解諸子大意,再之後就可以讀史書了。

古人在教育兒童識字階段,即開始着力培養其詩文閱讀與寫作的能力,尤其是詩的閱讀與寫作能力。中國是詩的國度,詩不僅具有審美價值,而且具有社交價值,不會寫詩在古代文人的世界中可以說寸步難行,許多傳承至今的詩是對他人詩作的回應。

與此同時,當我們翻閱典籍時,會發現古人對於聰穎兒童的讚許,常常表現在他們年紀輕輕就能寫出好詩來。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中,仲永被他人視爲“神童”,就是因爲他“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神童”名聲在外,一些人慕名前來求詩並給予報酬,仲永之父發現有利可圖,帶着仲永到處拜訪,不使其學習,其結果是“神童”的天賦被浪費,不過十二三歲,仲永寫詩的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這則故事強調有天賦的兒童也要後天持續學習。有天賦是幸運的,但爲天賦役使卻未必是幸事。

在介紹文史典故的同時涵養兒童的品德

今天仍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古代蒙書,許多是教育兒童寫作詩文的蒙書。如《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等詩文選本,古代詩文浩如煙海,選本是一條規劃好了航線的小船,帶領讀者欣賞古代詩文中的經典。選本反映了時代的風尚、選家的個人喜好,不同選本自然會有差異。《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是清朝的蘅塘退士,他在此書序言開篇說“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他不滿於《千家詩》的選擇標準,也認爲《千家詩》將唐宋詩人的作品混在了一起,故決定“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爲家塾課本”。《唐詩三百首》大獲成功之後,《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相繼問世。

寫詩需合轍押韻,《聲律啓蒙》《笠翁對韻》等蒙書即以教育兒童掌握基本的對仗、聲律爲目的。古代詩文中包含大量典故,不知道這些典故,很難透徹理解一篇詩文的意義,這方面有《龍文鞭影》《幼學瓊林》等蒙書。這些蒙書都是韻文,朗朗上口,方便記憶,符合兒童的閱讀特點。

《龍文鞭影》全篇是四字一句的韻文,按照偶數句最後一個字的音韻排布。《幼學瓊林》則是依據典故涉及的內容分類,劃分爲天文、地輿、歲時等33類,它雖然也是韻文,但不求在形式上整齊劃一,只求偶句成對,更加靈活自如。蒙書在典故的選擇上,以常見爲主,並蘊含着德育的要求,體現當時人推崇的價值觀念。

古代閱讀這些蒙書的人,許多要參加科舉考試,希望由此進入仕途。蒙書將古代清官廉吏的典故介紹給兒童,使其知道日後若能爲官何可爲何不可爲。《幼學瓊林》中“文臣”篇,有“召伯布文王之政,嘗舍甘棠之下,後人思其遺愛,不忍伐其樹;孔明有王佐之才,嘗隱草廬之中,先主慕其令名,乃三顧其廬”一句,前半句說的是召伯之德,後半句說的是諸葛亮之才,德才兼備是從古至今中國人對爲官者品質的要求。又如“廉範守蜀郡,民歌五袴;張堪守漁陽,麥穗兩歧”都是對爲民造福的官員的稱頌。前半句說的是東漢廉範任蜀郡太守時,廢除此前禁止百姓夜間生產以防火災發生的命令,要求百姓儲備足量的水,百姓有民謠稱頌“廉叔度(廉範的字),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由於廉範調整政策,百姓發展生產,生活水準得到提高,以前家家衣服不夠,今天家家衣服都夠。後半句說的是東漢張堪任漁陽太守時,開墾土地,教民耕作,百姓因此致富,還出現了“兩歧”即一麥兩穗的奇景,這被古人視之爲祥瑞,是地方官有美政的表現。

古代蒙書是微縮的古代百科全書,內容極其豐富,也包含了一些不適當的內容。今天,我們應以立德樹人爲導向,淘汰過時的內容,留下有價值的內容,並賦予時代內涵,讓其繼續發揮“蒙以養正”的功能。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