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四條我踐行了許多年的行動法則。

它們可能很簡單,但卻都能切實有效地提升生活的滿足感,讓你的生活更充盈、更豐富。

希望能給你一點啓發和思考。

1. 爲每天創造一件值得回憶的印記

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嗎?

放心,今天我不是來呼籲大家寫日記的 —— 這已經有點陳詞濫調了。我想說的是:不借助日記,你能否回憶一下,上個月的今天,上上個月的今天……你經歷了些什麼?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我想,對於許多人而言,這都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我們每一天都按部就班地生活着,奔波在家和公司的兩點一線之間。即使偶爾經歷過一些有趣的波瀾,也會很快被生活的慣性所沖刷,淹沒在日復一日的繁忙裏面。

有多少次,你想回憶一下自己的生活,卻發現記憶裏空空蕩蕩,沒有多少值得回味、能夠記起的事情?

這其實是有一點遺憾的。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一切的物質財富都是身外之物,都無法永久伴隨自己。真正能夠伴隨自己一生的是什麼呢?是我們的體驗、感受和記憶。可惜的是,許多人往往都過度關注了前者,卻忽略了後者。

我們努力工作,是爲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我們爲了工作而去生活。

不妨考慮這麼一個問題:

如果把時間拉長,比如長到一年、五年、十年……那麼,你剛剛度過的這一天,有沒有一件事情,一次經歷,或者一些想法,是能夠爲這一天「留下烙印」的?有沒有什麼東西,能讓你度過的這一天,變得跟其餘的每一天都有所不同?

這是我踐行了許多年的習慣:爲每一天打上一個「印記」。

這個印記是什麼呢?簡而言之,它就是在我們平凡而按部就班的一天裏面,那一抹與衆不同的、能夠把這一天跟其他日子區分出來的「色彩」。可以是一次經歷,一次冒險,一次嘗試,一次見面,一次成就……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今天遇到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經過一番艱苦的思索和學習後終於弄懂。這可以是一個印記。

今天聯繫了許久沒聯繫的朋友,聊了彼此的近況,互相打氣加油,這可以是一個印記。

今天交付了一個小項目,得到客戶的肯定和老闆的讚賞,這可以是一個印記。

今天下班後有點時間,繞了點遠路去試試一家一直想嘗試的餐館,這同樣可以是一個印記……

簡單來說:如果讓你寫日記,用一句話來概括你剛度過的這一天,你會怎麼寫?

你是會立刻想到一兩件有趣的事情,迫不及待地把它寫下來,生怕自己忘記;還是搜索枯腸之後來一句「今日無事」?

如果你是後者,那麼我建議:不妨試一試,每一天有意識地給自己一個挑戰:我能不能去主動地做一些事情,讓今天變得跟平時不一樣?給我的生命和回憶留下一些更加印象深刻的痕跡?

當然,你未必要寫日記,也不一定非要把它寫下來 —— 你只需要去嘗試,去創造出這麼一個「印記」,讓自己把這一天跟這個印記綁定起來,讓這一天在你的生命中獲得某種意義,從平淡無奇變得熠熠發光……

久而久之,這可以使你的回憶變得更充盈、更豐滿。無論是遭遇失落、沮喪,抑或是無聊、慵常……都可以把它們翻出來,讓自己去回味。從這種沉浸之中,獲得休憩和力量。

它們會是你對抗不確定的未來的最好倚仗。

2. 爲「可做可不做」設置軟性 deadline

有多少你一度覺得「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一直拖延着沒有去做,乃至於已經過期了許久,導致你再度想起來的時候,它們已經過了最適合的時期,變得毫無意義?

如果你有很多,那麼不要緊,大家都一樣,我也是。

每個人在做計劃的時候永遠都是高估自己的,永遠想的都是「我想做多少事情」而不是「我能做多少事情」。到頭來就會發現,要麼有些事情只是一時興起,後面逐漸就失去了興趣;要麼就是價值和必要性都不大,一直沒有能下定決心去行動……

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最多的時候,被我記錄到任務清單裏「想做而又沒去做」的事情,可能起碼有三四十項吧。這裏面,有些是一時興起的想法,有些是項目優化的點子,有些是較爲瑣碎的細節事務,有些是可以去探索和嘗試的方向……很多記錄上去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去落實,不得不把它從清單上刪掉。

這其實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任何一件事情,在我們想到它的當下,它必然都是有價值的,否則就不會進入我們的意識裏。只不過,隨着時間推移,我們對它們的興趣日益降低,它的價值也在日益降低,最終,很可能變得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如果我們能把它做掉的話,即使它無法發揮出100%的價值,但至少能夠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一點痕跡,爲我們提供一點「經驗值」和成就感。

所以,一個簡單的辦法是什麼呢?在你列出這些「可做可不做」的任務時,不妨給它們分配一個「軟性deadline」。

之所以說「軟性」,是因爲它並不是強制的限制,你就算真的不去做也不會怎麼樣。但是,如果你有餘裕和條件的話,不妨在臨近這個 deadline 時,儘量去把它做掉,不要讓它白白流失,被你拋棄。

舉個簡單的例子:

你今天跟一個朋友進行了一次坦率而深入的討論。你覺得很有價值,想把這次討論的要點記下來,供日後翻看和提醒。但由於它並不是很重要,你可能一直沒有很強的動力去行動,總是告訴自己「再等等」「明天吧」……結果,過了兩個月,自然而然就把它淡忘了。

這很嚴重嗎?不嚴重,它並不會影響到你的生活;但可惜嗎?有一點,你失去了一個本來可以提升自己、充實回憶和加強友情的機會。

那麼,下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你就可以把這件事情記下來,同時給它一個軟性 deadline,告訴自己:我要在這個週末之前把它搞定。這樣,到了週末,你就可以把這件事的優先級提高,讓其他不太重要的事情爲它讓路,優先把它完成。

一方面,這能不斷幫你累積成就感。你可能覺得這些小事無關緊要,但正是這些無關緊要的「成功」,能夠不斷提升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你更加清晰地認知到「我是有能力的」「我能做到這些」。

這樣,在你真正面臨難題時,它們就會成爲你的「內隱自我」,幫助你更好地面對困難、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通過不斷解決這些小事,也可以幫助你對自己的能力、偏好和習慣更加了解。你能更明確地知道,自己有多少餘力,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它能更清晰地幫你瞭解:當你有許多事情需要解決時,你應當遵循什麼樣的原則和順序去行動。

這可能是你從其他方式和渠道所無法學到的東西。

3. 微調和優化「生活系統」

當你有許多件需要去做的事情時,你是如何權衡和判斷優先級的?換句話說,你如何考量:哪些需要優先去做,哪些可以緩一點去做?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它往往需要考慮多個因素,也很難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方法。但我有一條原則,那就是:優先去做有長期收益的事情。

什麼叫長期收益呢?其實很簡單。一件事情,你當下立刻把它做完,它很快就能生效,並且每一天都能產生作用,提高你的效率,減少你的困擾,那就是一件長期收益的事情。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爲公衆號加上一個新功能,讓用戶能夠更便捷地搜索到對應內容,這就是一個長期收益的事情。我只需要花幾個小時去行動,它馬上就能產生效果,並且每一天都能生效。

優化自己的工作流步驟,讓自己能夠更便捷、更快速地完成日常事務,減少操作時的「摩擦力」,這也是一個長期收益的事情。

改變自己的環境,讓環境成爲自己的助推力,幫助自己去改變行爲、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同樣是一個長期收益的事情。

(關於第三個例子,詳見:讓所有事情事半功倍的方法)

關鍵是什麼呢?絕大多數這種長期收益的事情都有一個特徵:它的短期收益很低。它們在當下來看往往都不太重要,無法幫你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也無法爲你帶來強有力的正反饋。

甚至,有時候它們的短期收益還是負的:你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時間成本,但它並不會在短期內奏效,而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發展,才能真正生效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建立一個新的習慣了。

因此,這些事情,往往是被我們的大腦所排斥的。原因很簡單:大腦永遠是短視的。缺乏強有力短期反饋的事情,本就無法得到大腦的青睞。

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屢見不鮮:

明明改一下默認設置和參數就好的事情,卻每次都要手動去選擇和調整;

明明學一下軟件的使用方法就能解決的問題,卻每次都要手動去完成一大堆操作;

明明收拾一下房間、優化一下動線就好,卻每次都要不厭其煩地從一大堆東西里面翻找;

……

大多數時候,我們是「懶」嗎?其實也不是。處理這些問題,並不真的需要耗費我們多少時間。但大腦就是會不斷地忽視它們,不把它們納入「需要解決」的範疇裏面。

我們要做的,就是有意識地思考和關注這些事情,並人爲地把它們的優先級調高,克服大腦的惰性。

從本質來說,這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去優化和調整我們的「生活系統」的做法。我們每一次的調整,都是在使這個系統更加貼合我們的習慣,使我們用起來更加順手。

4. 把任務化入日常生活之中

許多人設定目標的時候,會給自己設定一系列的任務,比如:

設定一個量化的目標,告訴自己,我必須在多少天之內,做出多少成果,纔算是完成了這項任務;

把目標分解到每一天,進行跟蹤打卡,要求每天都必須完成一定量的事項,如果沒有達到,就要覆盤、反思,看看是哪裏出了問題;

爲了更好地達成任務,讓自己進入「戰備」狀態,把日常生活中一些非必須的事情都給暫停,一切爲這項任務開道……

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出現兩種結果:

第一,在這個衝刺的過程中,你很難體驗到幸福感和成就感。因爲你很容易只盯着最終的目標,你每天計算的都是「我有沒有做完今天的目標」「我離最終目標還有多遠」,你的所有快樂,都只有在達成目標的那一刻才能享受到。除此之外,你能感受到的大多隻有壓力。

第二,在這種漫長的期待和壓力之下,你很容易怎麼樣呢?半途而廢。最常見的情況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堅持」的能力。一開始興致勃勃,堅持了幾天之後,終於有一天因爲種種原因沒做完,於是,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挫敗感,告訴自己:

反正也沒辦法完美了,進度趕不上了,算了吧。

久而久之,一旦這種情形出現太多次,就很容易給自己打上這樣的標籤:「我果然不適合做這一行」「我太沒有耐性了」「我一點都不自律」「我真是三分鐘熱度」……

那麼,更好的辦法是什麼呢?

我們不應該把「自我提升」看作是一種任務,把它跟日常生活區分開,而應該把它理解爲就是日常生活本身。

簡單來說:要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學會一樣東西、獲得自我提升,更好的方式,不是把它當成一個非日常的、亟待去解決的任務,而是把它化入你的日常生活本身,讓它成爲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爲什麼呢?很簡單。任何一樣東西,你需要真正做出成果,都是需要長期的踐行纔可以。但當你把它當成一項任務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隱含了一個假設:

我只要把這項任務做完,就完事了,我就可以掌握/學會/做成它了。

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去制定一個計劃,設立一個目標,再興致勃勃地去衝刺、打卡,其實更多地是像一個遊戲:我們只是沉浸在「付出了努力」「忍受了煎熬」「捱到了結果」本身的體驗中,感動了自己而已。

更好的做法,是設計好自己「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一旦你把一件事情變成每天的習慣,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那麼你就不會感到它有多困難、多複雜。日積月累,你就能夠不斷從中獲益,而無需刻意去思考「如何自我提升」。

不妨試着按這個步驟來操作:

1)把自己每一天的時間耗費記錄下來,持續一段時間,然後覆盤一下,看看其中有哪些時間段是可以優化利用的。

2)想一想你想做些什麼、學些什麼,然後列出一個簡單的規劃表,找出一些簡單的行爲,安排到每天裏面。一開始可以儘量簡單一些,時長在半小時以內即可,一定要足夠簡單,可以立刻行動,無需心理負擔。

3)試行一段時間,如果感到喫力,就試着調整其他的活動來配合它;如果還是不行,就把時間再縮短一點。一定要找到一個令自己感到舒適的節奏。

4)等到完全適應了這個習慣,每天不做點什麼就感覺不舒服的時候,就意味着你完成了。這時,就可以瞄準下一個行動,繼續安排到每天的慣例裏面。

以此類推,不斷循環。

自我提升並不在哪一個終點,而是始終在路上。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