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醫生護士來說,頻繁被打亂睡眠的時候,就是值夜班。很多夜班,都是從前一天傍晚到第二天早上的八九點,長達15個小時。

一名有着五年臨牀經驗的外科醫生醫生有三年的時間都在夜班崗位上,“相比白天的繁忙,夜間工作環境通常比較安靜,夜晚的工作需要更警惕,患者的狀況可能更加嚴重,壓力也更大。”

中國醫師協會2018年發佈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幾乎所有醫生都曾連續工作24小時以上,半數人曾連續工作超過36小時,約兩成醫生甚至曾連續工作48小時及以上。此外,臨牀醫護輪值夜班亦是常態。

人體正常的晝夜節律,也就是生物鐘,決定了白天活動進食、晚上休息睡覺,一旦打亂這種節奏,人體代謝系統就會運行混亂。

值完大夜班的人,不一定白天就能睡的着。上述外科醫生有一段時間每天睡眠時間不足四個小時,一次在手術過程中,他突然停頓了一段時間,忘記了下一步該做什麼。

作爲一名外科醫生,精確和高效的記憶力對手術的成功至關重要,然而,“入睡前的時間像是偷來的,可以讓我短暫地逃離工作和生活,喘一口氣。”這位外科醫生表示,即便是處在長時間的工作下,一旦有時間,還是會忍不住熬夜。

不僅醫護這樣特殊的職業會熬夜,中國睡眠研究會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超3億存在睡眠障礙的人中,超3/4的人晚11點以後入睡,近1/3的人熬到凌晨一點以後才能入睡。

特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居家時間變多,但整體入睡時間延遲了2到3小時,對睡眠問題的搜索量增長了43%。

然而,研究人員接連發布的結論讓人不得不對睡眠重視起來。缺眠者,一旦新冠病毒感染,發展成中度或重度新冠肺炎的幾率升高171%,住院幾率增加466%,是常人的六倍;晝夜節律紊亂,男性可能比女性遭受更加嚴重的健康危害。

No.1 晚睡會上癮

對從小就是晚睡星人的喬哈哈而言,白天太過吵鬧,夜晚則帶給她平靜的力量, “需要利用這段夜深人靜的時間集中注意力衝擊工作、學習,其實這是自己的節奏,或者說是一種習慣”。

很多熬夜並沒有一個具體的原因。美國睡眠基金會對此的解釋是,“由於日常缺乏自由時間,而決定犧牲夜晚的睡眠來休閒。”

事實上,《睡眠和呼吸》(Sleep And Breathing)期刊的一篇論文稱,大部分晚睡熬夜的人並非有真的睡眠障礙,也並非都存在如加夜班這樣的外部原因,就是到了該睡覺的時候,仍然遲遲不願意入睡。

一旦養成習慣晚睡後,“即便沒有事情,也會無法控制地越睡越晚。”喬哈哈告訴《財經·大健康》。

儘管一兩點入睡已經是生活常態,但當連續多天越睡越晚,超過三四點甚至通宵後,喬哈哈的身體會有不適感。即便第二天從早上5點睡到下午2點,她還是會感覺沒睡夠,人萎靡不振,而且明顯感到心臟受到影響,不敢進行鍛鍊。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一項研究對此作出描述,晚睡的人很清楚晚睡會使他們在第二天感到疲倦、易怒、喪失活力,也知道自己會因爲晚睡而自責和後悔,卻仍然選擇了故意拖延。

人們掙扎於這種矛盾之中,睡眠紊亂的傷害也從未停止。“有時候挺心虛的,一邊熬夜一邊爽,一邊爽一邊怕死。”喬哈哈感嘆道。

No.2 犧牲夜晚的代價

由於擔心人體晝夜節律被打亂,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從睡眠實驗室轉向數學,以解決棘手的問題,比如如何最好地應對時差、倒班工作和週末生活模式。

在一個數學會議上,研究人員展示了通過健身追蹤器的數據做的一個模型。這種模型的早期應用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出的,當時NASA想改變宇航員的晝夜節律,讓他們在凌晨2點的航天飛機發射前保持最高警惕性。

這項研究利用了影響晝夜節律和睡眠的已知因素,比如光線、咖啡因、小睡,甚至對人體晝夜節律起搏器(下丘腦約有2萬個神經細胞)的日益複雜的理解,大腦的一個微小區域,控制着許多重要的代謝過程。

如肥胖,一個重要根由就在代謝紊亂。一項由《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佈的研究收集分析了10000名志願者的飲食、睡眠和活動情況,從結果來看,作息晝夜顛倒的人羣中患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較高,睡眠不足會導致葡萄糖代謝異常,產生明顯的飢餓感,從而容易發胖。

肥胖還只是晝夜節律紊亂的表象。在最近的新冠病毒“二陽”潮下,更應該注意避免晝夜顛倒的作息,喬哈哈認爲,經常凌晨三四點睡覺的舍友免疫力比常人低,“甲流、‘二陽’全沒躲過,半年中了三次。”

挪威卑爾根大學、中國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的研究結論是,熬夜並不會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但會加重發展成爲危重症以及住院的幾率。

在收集分析超7000名參與者後,一項國際新冠肺炎睡眠研究顯示,儘管與日間工作者相比,夜班工作者接觸病毒的可能性不大,然而,一旦感染,發展成中度或重度新冠肺炎的幾率升高171%,住院幾率增加466%,總和達到正常作息人羣的六倍。

而睡眠越來越不好的是年輕人。一項基於4.5億人睡眠大數據的《2020喜臨門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顯示,2019年,“90後”(包括“95後”和“00後”)佔總失眠人羣的36.7%;67.4%的人購買過助眠產品,“90後”佔62%。

No.3 熬夜的傷害也分男女

熬夜,對男性健康還有着特殊影響。

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者進行了小鼠實驗。研究者讓一組雌性和雄性小鼠分別處於晝夜節律失調的狀態,模擬了現實生活中的“三班倒”工作。

爲了使實驗更貼近實際情況,所有小鼠都被餵養高脂飲食,模擬了許多需要上夜班的人的飲食習慣。經過一系列的檢測和對比,研究者發現,與雄性小鼠相比,雌性小鼠在晝夜節律失調方面具有更高適應性。該實驗結果已發佈在2023年5月17日的《科學轉化醫學》。

這項研究結論意味着,同樣是晝夜節律紊亂的“三班倒”,男性似乎比女性遭受了更加嚴重的健康危害。

晝夜節律失調的雄性小鼠,在多個指標上都出現了更嚴重的紊亂。它們的肝臟轉錄組節律性受到干擾,腸道菌羣失調,心血管代謝紊亂,包括血壓和血脂異常。不僅如此,與糖尿病相關的細菌數量也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而同一實驗中,雌性小鼠並未出現上述異常變化,雌性小鼠對晝夜節律失調的適應能力較強。

“我們已經證明雌性小鼠比雄性小鼠更能抵抗慢性晝夜節律失調,並且這些差異在人類中是保守的。”一位研究者說。

爲了證明同樣的情況是否也在人類身上上演,研究人員在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分析了有輪班工作史的記錄的51990名女性和40335名男性。

9萬多人的數據顯示,熬夜對男性傷害更大。經常上夜班的人,尤其是男性,以及其他晝夜節律改變的人羣,患“三高”的風險會增加,腹部脂肪也更容易過量堆積。

在男性中,大約三分之一的輪班工作者患有代謝綜合徵,而非輪班工作者的比例只略高於四分之一。

而夜間工作的女性與日間工作的女性之間,在晝夜節律失調方面沒有顯著的差異。研究人員將工作類型,例如是醫院醫護人員、工廠工人考慮在內,並進行校正後,熬夜工作對女性生物鐘與健康的影響明顯減弱。

爲了弄明白雌激素是否爲導致結果的關鍵因素,研究者進行了卵巢摘除的實驗。

當研究人員移除部分雌性小鼠的卵巢後,再讓它們進行“三班倒”,此時它們對晝夜節律失調的適應能力減弱,與雄性小鼠的表現相似。這表明雌激素可能在女性對夜班工作的適應性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然而,成年期的雌激素信號並不是保護雌性免受晝夜節律紊亂影響的唯一因素。

對睡眠中斷和晝夜節律失調的恢復可能植根於生物學需求,反映了歷史上婦女在撫養孩子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也就是說,由於母性,女性可以更好地免受晝夜節律紊亂的影響。

雖然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性別差異和晝夜節律失調之間的關係,但我們必須注意到個體之間的差異。並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對夜班工作適應良好,也並非所有的男性都受到晝夜節律失調的嚴重影響。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 Garret A. FitzGerald 教授表示,輪班工作對健康有所影響,但工作類型也很重要,並非所有的輪班工作的影響都一樣。不同的工作、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等因素都有不同影響。

無論如何,近期發表的研究都在提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良好睡眠衛生”的重要性。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財經大健康”(ID:CaijingHealth),作者:田芷綺,編輯:王小,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