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濤 

來源:參考消息

近段時間,多家重量級外企的高管接連到訪中國,這些公司包括特斯拉摩根大通、蘋果、通用、輝瑞、寶馬、奔馳、高通、星巴克等等,難怪有外媒感嘆“大老闆們在中國的走動一刻也不停歇”。

相比之下,近在咫尺的韓國主要企業卻顯得頗爲低調。《韓民族日報》近日查看韓國主要企業負責人的公開行程後發現,今年以來訪問中國的僅有SK集團會長崔泰源和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鎔兩人。報道稱,兩人是“悄悄去的”,沒有太多公開亮相,甚至都沒有去自家企業設在中國的工廠,這在往常是不可思議的。

《韓民族日報》認爲,韓國大企業高管的這一舉動可能是出於對中美矛盾的戰略判斷,面對美國要求韓國選邊站的壓力,韓國企業似乎在剋制會刺激到美國的對外活動。韓企不想錯過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但也只能看美國的眼色行事,這讓他們苦惱不已。另一方面,韓國政府的外交政策轉向過於明顯,也讓企業家們有更多顧慮。

儘管這些韓國大企業小心翼翼,但韓國對華出口一路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6月6日發佈的數據顯示,韓國對華出口從去年6月起已經連續12個月減少,近一年裏,除去年9月之外,其餘月份對華貿易均出現逆差。該部的數據還顯示,今年一季度韓國對美貿易出現72億美元順差,美國成爲韓國第一大貿易順差國。無獨有偶,韓國貿易協會6月5日發佈一份報告指出,雖然韓國對華出口持續走下坡路,但出口市場整體呈現多元化趨勢。

難道“東邊不亮西邊亮”,韓國在中國失去的市場從美國找補回來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韓國政府《5月進出口動向》資料顯示,5月韓國出口同比減少15.2%,貿易收支已經持續15個月出現逆差。單月出口連續8個月下降,對中國、美國、東盟、歐盟、拉美、中東6大主要目的地的出口全部下降。

也就是說,不光是對華貿易,韓國對外貿易規模整體都在萎縮。究其原因,韓國產業研究院在5月25日發表的《第二次全球化的終結與韓國經濟》報告中分析稱,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貿易額佔全球生產總值的比率的增長出現下滑趨勢,導致韓國出口主導型的增長也隨之結束。

衆所周知,韓國國土面積小,缺乏經濟腹地,以出口爲導向的發展模式支撐了韓國數十年的經濟增長,特別是與中國的貿易佔據了重要地位。韓國《中央日報》資深記者韓友德在專欄文章中寫道,過去30多年,韓中貿易關係是“甜蜜”的,中國經濟增長對韓國經濟來說是一件幸事,這得益於“中間材料(零部件、半成品)貿易”:韓國製造零部件後出口到中國,中國工廠再將其組裝成最終產品,最終印有“Made in China”的成品以低廉價格銷往美國,韓國、中國和美國都是贏家。

這本是一個令多方受益的鏈條,但由於美國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戰,全球供應鏈正在被扭曲或瓦解,處於這個鏈條中間環節的韓國顯得有些左支右絀。韓友德寫道,中國爲降低風險,正在努力構建可在本國內完成生產過程的“紅色供應鏈”,這使得韓國中間產品滲透中國市場的縫隙越來越窄。韓國業界有言論稱,韓國對華貿易“現在只剩下半導體了”。

今年4月,韓國經濟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長官秋慶鎬訪美時,針對媒體提問韓國對華出口不振是否將成爲常態,秋慶鎬認爲,“不會有持續逆差的現象”,只是大規模順差的時代已經結束。韓國《亞洲日報》6月8日在報道中也感嘆“韓對華出口紅利時代落幕”。

看起來韓國高層還算“樂觀”,但韓國學者多持悲觀看法。韓國產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委員姜鬥勇認爲,韓國與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比重都較高,且中間產品出口比重較大,如果中美矛盾導致世界經濟“脫鉤”,韓國經濟和貿易的停滯將進一步加速。首爾大學國家未來戰略院分析,供應鏈問題成爲韓國經濟的最大危險因素,如果不徹底進行因“半導體錯覺效果”而擱置十多年的貿易和產業結構改革,韓國經濟的未來將很難實現。

一些韓國有識之士也發出了要自強自立的聲音。韓國產業研究院產業通商研究本部長金桂煥表示,美國國內外已經認識到,與中國完全“脫鉤”是不可能的,韓國企業家也沒必要太畏首畏尾。大邱大學經濟金融系教授金良姬表示,韓國企業不要縮小自己的活動範圍,不是因爲美國,也不是爲了美國,而是站在韓國的立場上,努力尋找對華關係發展到什麼程度的準則。

如何破解“兩大之間難爲小”?答案是:不做大國的附庸。中韓是搬不走的鄰居,也是分不開的合作伙伴。何況,中國向來都是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韓國發展經濟貿易關係,從未像美國一樣脅迫韓國選邊站。相信理性的韓國企業會有自己的判斷。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