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怎样的视角与姿态去观察与歌咏

——读贺红江《九月江南烟雨里》

文/黄沙

穿过时空烟雨,我的手在素雅的封面上驿动,寻找一颗久违的心。

借得南宋词人程垓《凤栖梧》的首句:“九月江南烟雨里”,做这部诗集的大名,或许红江是别有一番匠心的吧?

我们且看词的全貌:

九月江南烟雨里。客枕凄凉,到晓浑无寐。起上小楼观海气。

昏昏半约渔樵市。

断雁西边家万里。料得秋来,笑我归无计。剑在床头书在几。

未甘分付黄花泪。

江南,江南,烟雨里的江南。中国人温暖的、富庶的一方乐土?从谢灵运的羁旅,到南宋的临安,再到锦绣今朝,典型的形象乃是逐渐丰满起来的。

江南,江南,梦寐里的江南。墨客们七彩的、诗意的精神家园?从一个具象的地名,抽象为一种文化符号,一路颠簸,历经了坎坷的两千多年。

仅仅从书名看去,我便直觉,这是一部指向明确、格调优雅、几阅尘世沧桑再向宁静的作品。

打开目录,逡巡其间,但见185首诗歌,像一道道田塍,像一脉脉丘山,构建的原野,风景独好。

我苦思不得奥妙:以词牌名“江城子”、“浣溪沙”、“少年游”、“思远人”,为四辑之名,有何深意?又为何偏偏要选用这四个?是因为整饬,或者隐喻,或者悠远?

词鼎盛于宋,南渡以后,半壁江山,依然诗酒繁华。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文人地位之高,恐要数有宋一朝了。

此刻,我仿佛悟到了三五分:这样的书名,这样的构建,才可能一展诗人的初心,以释放诗人敏锐而澄澈的衷情。

也许是家在江南,爱在江南,未来在江南的缘故,这部烙印“江南”特质的诗集,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也许,这正是红江寻找的观察世界的一个巧妙视角。

请看《家在江南》:

南浦江畔,有一块石头/珠圆玉润/将三生三世掰开揉碎/石

头有了灵气/江南有了氤氲/有一尊塔,别名洄澜/时光成了他

斑驳的衣裳/刚硬如石的心肠/化为平安的守卫/有一座山峰,

小名翠屏/以山为镜/千步梯一步一叩/寻找眼里的初见/而

今已是五月/姹紫嫣红满了江南/你的一颦一笑/清冽而甘甜

轻轻地将歌咏的彩色,喷洒在“一块石头”、“一尊塔”、“一座山峰”这三个典型的物象之上,絮絮地描写、刻画:家与家乡的风姿和品质——“姹紫嫣红”,“清冽而甘甜”,显得简约、美观而又纵情。

这份江南,是万州的江南,是万州江北彼岸的江南。

这是一个具象的江南,对她的赞叹,萦绕在读者心间,似乎可以冉冉上升,抽象为一缕芬芳的情愫。

这样的观察,是个性的。在陌生化的观察过程中,审美的层次依次呈现出来了。

再看《十一楼窗外的一滴雨有多重》:

八月中旬/万物秩序井然/蝉就在窗外/酝酿一日的温度/紧

一阵,慢一阵/就像一阵风,热烈而缱绻/栀子花枯了叶瓣/攀

援的凌霄花醉了一地/晨起看花的人看久了/秋景和有愁绪的路人

/正一束一束地铺展和聚拢/但他不明白/窗外一滴雨,有多重哎

“十一楼”,乃是这部诗集中一个特殊的阶层。从这样一个高度观察世界,对于诗人红江而言,好像是那么的亲切而又妥帖啊。

在十一楼,他观察到生活中蓬勃的美丽,也洞悉到人生中的那些无奈和忧郁。

在十一楼,才有更敏锐的眼光。在十一楼,诗思才更奔放和隽永。

诗人,你把家诗意地栖居在江南。

红江,你把书桌安置在诗意的十一楼。

对于这样的选择,我们不问为什么,也不能问为什么。

然后我们来看诗人是以一个怎样美好的姿态去歌咏生活的。

先读《卖薄荷茶的婆婆》:

这是谁家的母亲/粗布蓝衣/满脸沟壑/正值晌午/高笋塘

菜市场一侧/她一手捏着大半个馒头/一手翻拣背筐里的薄荷/

大袋两元 小袋一元/泡水喝防暑提神/她微弱的叫卖声/甚

至可以触摸到田野的味道/和一种怯怯的乡村情思/我忍不住想

起了母亲/14年前 我的母亲/也曾在田野采集消暑茶/步行

到五十里外的乡场/沿街叫卖/用每筐茶换来的钱/一角一角地

积蓄起来/供四兄妹念书/女儿怕热 嫌老婆婆脏/急急地拽

着要我离开/我感觉到有种揪心的疼/让女儿向她道歉/帮婆婆

一袋一袋地装好/当我买下所有的薄荷茶/一起身 我才发现阳

光灼疼了眼眶

这是一首朴素的好诗——朴素的人物,朴素的环境,朴素的情节,朴素的抒情。就这样朴素地感动了我们。

在整部诗集中,绝大多数作品都像这首诗一样,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诗人不厌其烦采撷、采撷,描绘、描绘,歌唱、歌唱。看似随机的真、善、美的碎片,却在风中洋溢着,洋溢着动人的力量。

诗人选取的始终就是这样的姿态:谦恭地抚摸大地和稼禾,虔诚地仰望人民和天空。

心空有霁月,笔端出华章。

再读《凝聚——有感于上海“凝聚力工程”》 :

这是一个化学名词/在黄浦江畔,望志路106号/将一粒一粒

的水珠絮凝/再到嘉兴南湖/融会成13枚电解质的涓涓细流/

这是一个中文动词/能用什么样的史诗/来捕捉这股绵延不绝的

洪流/碰撞、融化、聚集……/信仰和鲜血/凝固时代丰碑/这

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形容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同心同德,凝聚

的力量/瞩目于世界民族之林/九十六年前,也是在夏至/山河

涌动,天际在燃烧/九十六年后,伟大复兴的征程如火如荼/我,

与你们/跟随东方的太阳/在南湖边走过

这好像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从“凝聚”是一个“化学名词”,是一个“中文动词”,到“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形容词”,铺排下来,水到渠成地完成一次平凡的叙述,一场宏大的歌咏。不用雕饰,不着痕迹。

集中还有那么多异彩纷呈的“小花”,像一颗颗心,像淙淙的响泉,温暖地慰藉着渴望力量的人们。

诗人以赤子的姿态,舒缓的旋律,演奏。这歌咏,使我们沉静下来,絮絮地接受感动。

如此巧妙的视角,观察世界;如此美好的姿态,歌咏生活。

难道这就是“这一个”诗人贺红江?难道这就是“这一部”诗集《九月江南烟雨里》?

我们有幸,在诗丛间流连,再流连。甘愿日以继夜,甚至忘我。

作者简介:黄沙,原名黄文翔,重庆作家协会第三、四、五届全委会委员,第五届万州作协副主席,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重庆市万州区中小学实践学校。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