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古《石笋行》读记

(小河西)

石笋行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此诗当作于杜甫在成都期间,具体作年难定。时杜甫实地考察石笋遗迹,对一些迷信说法不以为然。并由“俗态好蒙蔽”想到朝中的“小臣媚至尊”。一首纪事诗写成了考古诗又和政治抒情诗。

石笋指成都西门外(今石笋街)的两石柱。相关记载颇多。如:《华阳国志》卷3:“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石笋记》(唐-杜光庭):“成都子城西曰兴义门,金容坊,有通衢,几百五十步,有石二株,挺然耸峭,高丈余,围八九尺”。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蹲(dūn):坐;坐落。《苦寒行》(三国-曹操):“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蹄。”《登覆釜山遇道人》(唐-钱起):“侧径蹲怪石,飞萝掷惊狖。”

海眼:泉水的流出口。古人认为泉水潜流地中,通江海,故称。《华阳风俗记》(唐-张周封):“蜀人曰:我州之西,有石笋焉,天地之堆,以镇海眼,动则洪涛大滥。”《酉阳杂俎》(唐-段成式):“蜀石笋街,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俗谓地当海眼,莫知其故。” 《太平寺泉眼》(杜甫):“石涧见海眼,天畔縈水府。”

瑟瑟:碧色宝石。《周书-异域传下-波斯》:“(波斯国)又出白象、师子……马瑙、水晶、瑟瑟。”《新唐书-高仙芝传》:“仙芝为人贪,破石,获瑟瑟十余斛。”

参考:《成都记》(唐-卢求):“距石笋二三尺,每夏六月大雨,往往陷作土穴,泓水湛然。以竹测之,深不可及。以绳系石而投其下,愈投而愈无穷。凡三五日,忽然不见。嘉祐春,牛车碾地,忽陷,亦测而不能达。父老甚疑,故有海眼之说。”“石笋之地,雨过必有小珠,或青黄如粟,亦有细孔,可以贯丝。”

表:石碑。《汉书》:“千里立表,万里连纪。”墓表即墓碑。《郗公墓》(魏晋-曹毗):“青松罗前隧,翠碑表高坟。”《句》(唐-灵澈):“古墓碑表折,荒垄松柏稀。”

大意:君不见成都城西门外,街上蹲着一对高高的石笋。古来相传其下是海眼,苔藓销蚀了波涛之痕。传说多雨时这里常有碧珠,此事恍惚难以说清。恐怕是古时的卿相墓,立石为碑留存至今。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俗态:世俗的情状。《涧底寒松赋》(唐-王勃):“见时华之屡变,知俗态之多浮。”《送元八游汝南》(唐-刘长卿):“世情薄恩义,俗态轻穷厄。”

坐看:旋见(形容时间短暂);旁看。《有所思》(唐-宋之问):“坐看长夏晚,秋月照罗帷。”《古风》(唐-李白):“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骏奔:典“庙中骏奔走”。《周颂-清庙之什-清庙》(诗经):“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越:指帝王祭祀天地神灵。)庙中奔走以疾为敬。《郴州祈雨》(唐-韩愈):“旱气期销荡,阴官想骏奔。”

本根:本源,初始。《庄子-知北游篇》:“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杂诗》(魏-曹植):“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杂诗》(唐-李华):“风霜摧枝干,不复庇本根。”

大意:可惜啊,世俗好以迷信之说欺蒙人,犹如小臣好以花言巧言惑君心。致使政治教化错乱失大体,眼看着国家倾危却蒙厚恩。可叹你这石笋占有虚名,后人仍朝你“骏奔”敬你为神。咋能使壮士把你掷到天外去,显出你的真源扫清人间疑云。

这首诗16句。前8句考古。杜甫到了“益州城西门”,仔细考察高蹲陌上的一对石笋。古来相传三个观点:一、这里是“海眼”,石笋作用是“镇海眼”。如没石笋“镇”,就会“洪涛大滥”。二、现在这石笋满身苔藓,正是苔藓遮住或销蚀了“波涛痕”。三、雨多时往往还能看到珍珠。综合上述三说法,石笋应是神灵。杜甫经一番考察,认为“此事恍惚难明论”。于是题出自己观点:这里可能是古蜀国一个“卿相墓”,石笋不过是卿相墓的石碑。杜甫此观点与近代一些考古学者一致。按杜甫观点,海眼说法纯属胡扯,一对墓碑而已。(可惜没证据。据说近年这一带城市改造,挖来挖去也没找到“卿相墓”。又有人说或是一个远古祭祀场所。)

后8句宕开。杜甫由“俗态好蒙蔽”想到“小臣媚至尊”。世俗百姓易蒙蔽,可惜的是皇上也易被“小臣”蒙蔽。百姓被蒙蔽无非是给石笋上上香磕磕头,皇上被蒙蔽就麻烦了。会导致“政化错迕失大体”。对肃宗而言,可能听信鱼朝恩李辅国这些“小臣”,导致叛军死灰复燃。虽国家“倾危”,这些“小臣”依然“受厚恩”。写到此,杜甫似有满腔怒火,却无法朝“小臣”们发泄,便把“擅虚名”的石笋当成出气筒。要找人把它“掷天外”,要使它现“本根”,免得后来者还要把他当成神灵为他“骏奔”!

看着满身苔藓的石笋,杜甫思绪竟飞到长安,想到欺蒙“至尊”的“小臣”。杜甫脑袋里的“小臣”或是具体的,可惜我们无法确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