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工人日报

据7月24日上观新闻报道,近日,张先生向媒体分享了自己在上海市某医院自助取袋机上领取塑料袋的经历——在根据提示用支付宝扫码后,弹出的界面变成了买保险,“首月免费,此后会自动扣取保险费”……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自助取袋机上“免费取袋还送保障”的广告铺满了整个屏幕,按钮设置极具迷惑性,稍不注意就会点击进入“好医保·住院医疗(体验版)”的投保界面。在另一家医院,记者目睹了好几位市民“不小心”购买保险的经历。

为落实“限塑令”、节省成本,如今不少医院药房都对装药品的塑料袋实行收费制度。上海部分医院的自助取袋机可以免费取袋,为患者提供了更优选择,但以“免费取袋”为诱饵,让患者一不小心购买保险甚至是按月自动续保,不磊落,也不厚道。

一方面,这种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另一方面,这种行为涉嫌违反保险法、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等——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开展保险业务,不得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不得对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订立保险合同,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条款的内容……而误导患者购买保险,显然不符合这些规定,同时不符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类似“卖保险”的自助取袋机,如今在不少医院都有。医院对此是否知情?是否从中也受了益?这些有待查清。毕竟,相关设备是放在医院的,相关销售行为也发生在医院,一旦发生纠纷,医院很难置身事外。这提示医院,要更充分地把好入门关,杜绝相关不规范销售行为发生。

进而言之,某些保险公司的营销行为也值得商榷。近年来,消费者“被投保”现象频现,比如,有的城市部分市民给电动车充电时被“套路”误买保险;某网络保险平台的“1元买保险,保额上百万”套路营销骗局被媒体曝光。这既提醒消费者警惕保险套路和陷阱,也提示有关部门要对保险企业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对诱导购买保险等营销问题,要开展更多“触及灵魂”的治理。

冯海宁

(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