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消息,近日,《中国支付产业年报2023》(以下简称《年报》)正式定稿,并将于近期出版发行。《年报》指出,截至2022年底,我国从事支付清算结算服务的各类持牌机构4775家,主要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机构)、支付机构、基础设施运营机构等。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外包服务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硬件设备提供商和检测认证机构等上下游非持牌机构。

《年报》指出,2022年,支付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4626.49亿笔,金额4805.7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7%和8.84%,业务金额增速较上年放缓1.19个百分点;非银行支付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机构)共完成网络支付业务11278.19亿笔,同比增长2.42%,金额364.21万亿元,同比下降1.79%。在非现金支付方式快速发展的同时,“普遍适用”的现金使用长效机制持续完善,现金全年净投放量高达1.39万亿元。

《年报》指出,2022年,我国支付清算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稳健高效运行,交易量实现较快增长。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和其他支付系统运行稳健,全年共处理支付业务1.06万亿笔、金额10877.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5%和15.09%。其中,银行行内支付系统全年共处理业务188.60亿笔,金额2183.0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和6.21%。其他基础设施各尽其责,持续提升系统功能稳定性和业务连续性,为疫情期间我国支付清结算业务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年报》指出,2022年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人民银行党委工作要求,深入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不断强化行业自律职能,深化会员服务能力,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外包服务机构管理、收款条码规范、支付降费政策落地以及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等方面取得实效。

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总行党委工作要求。一是推动形成行业和社会对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联防联控局面。基于涉赌交易风险联查和风险信息共享机制,组织清算机构开展45批次自查和38批次联查工作,发现涉赌可疑交易6万余条,发现涉赌账户4292个、涉赌商户54个;加大涉赌风险信息和参数化可疑交易监测规则共享力度,提升行业风险识别和赌资拦截能力,帮助会员单位拦截疑似涉赌资金近20亿元;深入开展反诈拒赌宣传教育,通过线上直播、知识竞赛、反诈宣传作品投放等多种形式触达消费者近6亿人次,构筑支付反诈拒赌群众防线。二是推动支付降费政策持续显现,助力实体经济回暖。强化行业自律机制合力,联合相关杂志开设专栏、协会官网和微信公众号推送等多渠道宣传和传导机制,引导和促进降费政策有效落实。截至2022年底,协会会员单位累计为市场主体让利415.48亿元。三是稳妥推进收款条码规范工作,取得积极反响。适时发布《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关于优化条码支付服务的公告》,有效引导正面舆情。按照“后台分类标记、稳妥有序推进、优化服务引导、强化风险管理、动态评估调整”工作思路,指导和督促市场主体按期保质落实个人收款码用户升级,积极推动个人经营收款码转码及新申请。四是推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施与常态化运行。全年新增辅导38个创新应用顺利公示,并参与“主题沙盒”和协助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沙盒联网。

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净化支付市场环境。一是创新和丰富行业自律管理方式。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合规发展自律指引》,编制《支付业务合规发展法律制度及自律规范汇编》。完善行业信息共享联防机制,全年新增接入机构72家,新增特约商户基本信息同比增长92.7%。二是综合发挥举报奖励、自律惩戒等工作机制合力。全年共接到举报事项9037件,比上年增长201.8%,认定符合受理条件并查处的举报5225件,对违规机构实施自律惩戒措施95家次,充分发挥举报奖励工作的社会监督和“前哨”预警作用。三是进一步提升自律评价和检查效果。通过自律评价、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等多种形式,以及会员单位全面自查与协会重点抽查结合的方式,实现对支付机构和外包机构的“健康扫描”,对发现问题的机构及时督促整改,对普遍性问题及时发布风险警示以“治未病”。四是有效推进外包服务机构自律管理。发布《收单外包服务机构自律规范(试行)》,公示审核15742家外包机构,非现场检查14981家机构,对发现问题提出自律约束方案。五是健全支付领域金融科技规范体系。牵头相关行业组织制定《金融领域科技伦理自律公约(试行)》,推动建立跨领域金融科技伦理自律防线。开展支付受理终端企业“领跑者”评估,培育“领跑者”企业11家,引导行业提升支付受理终端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年报》还指出,展望未来,支付产业顶层设计不断优化,跨境支付业务加快发展,行业风险防范不断强化,支付生态加速整合,助推支付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