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姗业绩和规模双杀,产品触及清盘线,成立22年之久的宝盈基金怎么了?

8月17日,宝盈祥乐一年持有基金发布提示性公告,“截至2023年8月15日日终,本基金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情形。”

记者注意到,宝盈祥乐一年持有成立两年以来尚处于亏损状态,这或是持有人不断赎回、基金规模缩水的主要原因。此外,宝盈基金旗下产品业绩表现欠佳问题突出,今年以来半数产品收益为负。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司最新公募基金规模为631.4亿元,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下滑。

对于公司旗下产品业绩欠佳,8月18日,宝盈基金回复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将仔细研究亏损的基金,分析其亏损原因和表现不佳的因素。”该公司表示,将通过深入分析亏损的基金、优化投资策略、提升研究能力、加强信息披露等措施来提升公司产品业绩。

业绩欠佳、基金规模萎缩,这些或许也是宝盈基金近年来人才流失、人才断档的后遗症。

业绩、规模双杀

宝盈祥乐一年持有成立于2021年7月21日,上个月成立刚满2年,首募规模约2.13亿元。根据该基金披露的季报显示,去年三季度首个一年持有期满后,该基金总赎回份额就超过了0.9亿份,基金规模降至1.08亿元。今年以来,进一步缩水到1亿元以下,二季度末仅剩0.46亿元。

“两年多了,越亏越多,怎么操作的?”投资者在基金讨论区里的一句话,道出了宝盈祥乐一年持有规模持续萎缩的主要原因。

作为一只偏债混合型基金,宝盈祥乐一年持有成立两年以来,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从宝盈祥乐一年持有A来看,截至8月18日,该基金成立以来总回报为-4.49%,同类排名1228/1410,年化回报-2.19%。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时,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跑输业绩比较基准。

宝盈祥乐一年持有由吕姝仪和王灏两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两人都于2017年加入宝盈基金。Wind数据显示,吕姝仪投资经理年限为5.9年,管理总规模240.81亿元,在管产品共有8只,其中有5只产品任期回报为负;王灏在管产品共计4只,管理规模10.41亿元,由其管理的宝盈新兴产业A任期回报为-32.14%。

对于上述基金规模下降的原因以及公司应对方式,宝盈基金在回复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两年权益市场波动较大,该产品业绩不理想,导致规模自然下降。我们也在反思业绩上的不足,也通过加大投研投入等多途径方式去调整和改进。同时我们会积极做好陪伴及营销相关的工作。”

wind数据显示,宝盈基金公募管理规模曾在2021年四季度达到829.51亿元峰值,此后波动向下。目前,公司旗下共有60只基金产品,合计最新规模652.64亿元,行业排名69/155。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管理规模连续四个季度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8月18日,包括宝盈祥乐一年持有在内,宝盈基金旗下有15只产品自成立以来收益录得亏损,亏损产品数量占比25%。8只产品成立以来亏损超过15%,宝盈优质成长A、宝盈新能源产业A、宝盈现代服务业A、宝盈成长精选A这4只产品业绩表现最差,亏损幅度超过28%,宝盈优质成长A自2021年10月成立以来,单位净值下跌了36%,最新单位净值降至0.6412元。

此外,从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来看,Wind数据显示,宝盈基金旗下60只产品中,29只今年以来收益率为负。

投研人才“青黄不接”

宝盈基金成立于2001年5月18日,注册资本人民币1亿元,中铁信托和外贸信托分别持有75%及25%的股权,属于信托系基金公司。

谈到宝盈基金,行业里还流传着其风云人物“基金一姐” 、“四小龙”的传说,公司曾培养并涌现了一大批投资“能手”。然而,近年来,外界对于宝盈基金最直观感受是,人才流失严重。

回溯过去,宝盈基金不断痛失绩优基金经理。2014年,曾被称为“公募一姐”的王茹远离开;2016年、2017年,曾被业内称为“宝盈四小龙”的杨凯、彭敢、张小仁、盖俊龙也相继离任;2022年,权益主力肖肖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到了今年4月15日张仲维公告离任,宣告“五小龙”时代彻底落幕,再加上明星基金经理陈金伟在4月1日离职,眼下,宝盈基金还能叫出名号的权益基金经理寥若晨星。

Wind数据显示,宝盈基金共有基金经理17人,平均从业年限3.27年。其中,张天闻、朱凯、吉翔、容志能、胡世辉5位基金经理从业时间不足一年。

人才流失为人诟病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拖多”, 宝盈基金旗下11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数量达到或超过4只,邓栋、吕姝仪、蔡丹、卢贤海管理的产品数量最多,分别为9只、8只、7只、7只。

宝盈基金在回复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针对不同条线、不同岗位人员,基于新任期、发展期、成熟期等职业发展阶段,逐步建立横向覆盖各序列岗位、纵向覆盖员工职业生涯的培养体系,打造人才成长机制。通过绩效应用机制对员工进行预期管理,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

当前,宝盈基金要想解决人才“青黄不接”、业绩不佳等问题,或许还需要一定时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