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區的一家企業近日完成了一輪融資,成功加入億元融資俱樂部。

8月30日,蔚藍科技宣佈已完成過億元A1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國資市場化基金領投,老股東追投,本輪融資主要用於加速產品研發和生產、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完善供應鏈體系等方面。此外,公司還獲得園區3.5萬平研發製造基地及5000萬元配套資金支持。

01 南京跑出一家四足機器人公司

南京蔚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立於2019年,是一家專注於爲所有家庭和企業打造通用型機器人的創新企業,位於南京江北新區。其主打的四足機器人產品——阿爾法機器狗,在2021年3月C5系列就已實現商業化,並獲得一定量的訂單。

公開資料顯示,阿爾法機器狗是一款實現了五層運動控制的四足機器人,具有較好的平衡能力、越障能力、運動能力、視覺能力等,產品及核心零部件均爲完全自主設計研發,公司已申請和儲備發明專利超100項,掌握機器人運動控制、智能決策規劃、機器人操作系統設計、機器人關節執行器等關鍵核心技術。

據悉,蔚藍機器狗的技術,包括算法部分、硬件部分和製造部分,完全依靠國內自主力量完成,使其具有普適移動能力,包括在運動中的平衡能力、旋轉能力、越障能力等。蔚藍機器狗的行進速度等指標已處世界領先水平。

團隊方面,創始人劉維超出生於1985年,國內大學畢業後,進入德國深入研究物聯網領域。從德國德國波恩大學畢業之後,劉維超回到南京開始自己的創業之旅。2012年,他成立了一家物聯網公司,其研發的物聯網核心通信技術——船聯網,順利中標“國家級示範工程”項目,成爲國家發改委重點支持的物聯網試點項目之一。2014年,劉維超在南京工業大學科技園成立創業型科技公司——“螃蟹實驗室”。該實驗室的核心研發人員不過50人,整個團隊只有100餘人,卻在與一些大型互聯網解決方案商達成深度合作。實驗室成立不久,便研發出6款概念性物聯網產品,包括Q-Bit智能手錶、綠色手機Green Phone、智能定位儀、生命信號等。2019年,劉維超開啓了自己的第三次創業,主要研發四足機器人,並將其命名爲阿爾法機器狗(AlphaDog)。

歷經三次創業,劉維超在機器人領域找到了自己未來前進的方向。蔚藍科技的其他核心研發成員也都畢業於清華、中國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行業擁有豐富研發經驗。

2019年,蔚藍科技向特定客戶發佈了世界上首款四足機器人形態的個人機器人項目 — 阿爾法機器狗。2020年初,蔚藍公開發布了阿爾法機器狗C系列和阿爾法機器狗E系列產品。2021年3月底,蔚藍向廣大創新者發佈了全新的第五代阿爾法機器狗 C系列產品,並同時面向行業客戶發佈了第五代阿爾法機器狗 E系列產品。8月22日,蔚藍科技推出了第6代四足機器人產品(阿爾法機器狗),該產品歷時2年研發,重點打造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和麪向普通用戶的功能應用體驗,聚焦家庭生活場景。

據瞭解,四足機器人在工業、救援等領域已有普遍應用,助力各行業提高生產效率、取代危險作業,但受限於售價過高、產品開發不夠等問題,面向大衆的消費市場一直未被打開。

02 國投基金和南京政府都瞄準了機器人行業

根據天眼查股權融資信息來看,蔚藍科技的投資方主要是交投潤達,而後者系黑龍江省交投集團旗下從事基金管理業務的市場化、專業化基金管理品牌,通過產融結合的方式爲投資企業提供專業的增值服務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黑龍江交投潤達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創立於2019年12月,由黑龍江省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黑龍江省天琪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國富資本有限公司以及專業投資管理團隊持股平臺共同創辦。資料顯示,交投潤達聚集的投資管理團隊,核心成員過往合作時間長,且均有十五年以上的投資管理經驗和成功基金管理案例,具有科技、互聯網、醫藥、交通、建築、金融等管理背景,此前交投潤達投資了哈爾濱聲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另一方面,坐落於南京江北新區的蔚藍科技也趕上了南京市的政策東風。作爲國家重點打造的“自主創新先導區”,江北新區是全國第13個,江蘇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創新是新區最鮮明的特質。在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大背景下,新區加速“智改數轉”,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催生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數字化解決方案設計師、數據庫運行管理員等新職業也隨之走進了一個個智能車間中。

此外,南京政府在扶持機器人等先進產業方面也投入頗多。近年來我國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率不斷提升,正逐步形成自主可控的產業鏈生態。南京在中國機器人產業賽道上一直處於領跑地位。第十二屆中國國際機器人高峯論壇上,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發布“中國機器人城市綜合實力排名TOP10”榜單,南京位列全國第四。統計顯示,南京涉及機器人研發和生產的企業有近百家,主要聚集在江寧開發區、南京經開區、麒麟高新區、江北新區智能製造產業園等區域及板塊。

有數據顯示,南京涉及機器人研發和生產的企業有近百家,主要聚集在江寧開發區、南京經開區、麒麟高新區、江北新區智能製造產業園等區域及板塊。查看全市機器人的產業分佈特色,工業機器人是南京機器人產業的主力軍,寧企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關鍵部件製造、機器人本體制造、系統集成和機器人前沿技術等方面均有涉及,誕生了埃斯頓、億嘉和、熊貓電子裝備、科遠股份、中船重工鵬力、景曜科技等一批佼佼者。服務機器人研發生產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在特種機器人領域,我市依託相關園區、功能板塊的招商政策及新型研發機構的項目孵化,湧現出一批創新型科技企業,分佈在芯片、傳感器、人機交互技術、產品應用等多個環節。

政策方面,去年南京出臺的《南京市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2—2024年)》提出,加快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重大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支持龍頭企業輸出產品和服務。到2024年底,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將全面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產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市將累計完成1500家企業自動化改造,國產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銷售超3萬臺(套)。這股製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浪潮,將爲南京市機器人產業發展帶來難得的政策機遇。

03 南京成企業的融資沃土

對於科技型中小企業而言,投入大、變現時間長、現金流短缺、融資難,是普遍面臨的難題。南京通過知識產權證券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方式,讓“紙上專利”變成“賬上資金”。數據顯示,2022年的1到7月,南京共辦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391筆,融資金額達20.62億元。

南京市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是南京市政府設立的,旨在通過扶持創業投資企業的設立與發展,引導社會資金投資於符合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及產業政策的成長型企業。

數據顯示,南京市政府投資基金總規模150億元,由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和市級科技創新基金組成,並由南京市創新投資集團受託管理。截至2023年6月30日,南京市政府投資基金累計與百餘家頭部GP合作設立子基金,子基金總規模超1300億元,財政資金實現放大倍數超8倍,直接與間接參與投資的項目超千個,其中投資南京當地項目及引入南京落地的項目超500個。

南京市發佈的《南京市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圍繞“2+6+6”創新型產業集羣,增強軟件和信息服務、新型電力(智能電網)兩大產業集羣全球競爭力,拼奪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裝備、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六大產業集羣國內製高點,搶佔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元宇宙、未來網絡與先進通信、儲能與氫能六個未來產業新賽道。

在現有基金招商的基礎上,南京正在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用資本的力量幹事,正在着手通過“財政+國資+社會資本+場景應用”的深度聯動,打造總規模超2000億元的產業基金。

如果說創新是新職業出現的動力,那人才就是新職業發展所需的資源。

爲加大人才創新創業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投入機制,在南京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指導與推動下,南京紫金投資集團、創新投資集團聯合各園區國有資本共同發起設立首支“南京市級人才基金”,基金規模2.5億元。該基金重點聚焦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新興產業方向的股權投資,單個項目的投資金額原則上不超過4000萬元。

截至2022年8月底,人才基金已累計對外投資人才企業17家,投資金額2.11億元。已投資企業中,生物醫藥產業項目5個,投資金額6700萬元;集成電路產業項目4個,投資金額4900萬元;高端製造產業項目4個,投資金額4000萬元;電子信息產業項目3個,投資金額5000萬元;人工智能產業項目1個,投資金額500萬元。2022年8月,南京市在人才金融服務方面持續發力,發起設立第二期市級人才基金——南京紫金山英才創新創業投資基金,基金擬設立規模3億元,南京市級人才基金一期、二期規模累計可達5.5億元。

在新區聚焦人才服務方面,南京大力實施“紫金山英才·江北計劃十策”,試點開展高校與企業人才“雙聘制”改革,高標準建設國家級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爲人才提供了落地、生活、技術、投資等“一站式”綜合服務,吸納超過14萬名大學生在新區就業創業。

從實際的投融資結果來看,南京政府儼然成爲企業的融資沃土。據創客公社製作的《2022江蘇投融資生態報告》顯示,2022年度,南京共計313個項目完成395筆融資,融資總額達141.43億元。此外,在2022年,南京共有50個項目躋身“億元融資俱樂部”,融資金額103.32億元,佔融資總額數的73.05%。本年度投資南京企業最多的機構是南京創新投資集團,共計投出39筆,其中分別有12筆和11筆投向了醫療健康和硬件領域;其次是毅達資本,在南京投資21筆,其中包括百識電子等10個公開融資過億項目;動平衡資本和金雨茂物緊隨其後,分別投資17和16筆;江北科投和中金資本均投出9筆;華泰資金與由小米集團和順爲資本組成的“小米系”則各投出8筆。

從融資總額看,江北新區(56.92億)、江寧區(17.06億)和雨花臺區(16.39億)位列全市前三;從融資事件數看,江北新區一騎絕塵,以122筆融資名列第一,佔比全市30.88%;江寧區融資78筆緊隨其後,棲霞區和雨花臺區則各融資37筆,並列第三。

近年來,南京無論從自身的積澱,還是政策的引領,都在產生厚積薄發的效果,科技創新的南京世代正在開啓。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融中財經”(ID:thecapital),作者:葉茂,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